龙山县土家艺术节目简介
艺术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艺术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美术(绘画、设计、雕塑、建筑)、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艺术类形态有很多很多,主要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两大类别。龙山土家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小品、工艺等,其中音乐包括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玛歌、土家织锦情歌等,舞蹈包括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等,其代表作有土家族摆手锣鼓《毕兹卡的祝福》、土家族毛古斯《猎归》、土家织锦情歌《叭台叭台卡普它》、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土家咚咚喹《山寨的早晨》、土家族梯玛歌《踩瓦泥》、土家族民间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等。
1、土家族摆手锣鼓《毕兹卡的祝福》
土家族锣手锣鼓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摆手锣鼓《毕兹卡的祝福》取材于土家族大摆手活动(即:舍巴日)的“祭祀”部分。它采用传统的土家族摆手舞锣鼓点子,通过“发令”、“进堂”、“闯驾”、“点兵”、“排甲”、“闯滩”、“扫堂”、“祈福”等八个乐段,艺术地再现了风情浓郁,气势磅礴的土家大摆手祭祀场面。那激越雄浑的大摆手鼓角,洒脱欢快的小摆手鼓点,以其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民乐观奋发的精神面貌;虔诚、炽热地表达了土家儿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渴望吉祥的拳拳祝福。
2、土家咚咚喹《山寨的早晨》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其发音清脆、明快,可模拟鸟语虫鸣和风泉之声,素为土家人所喜爱,龙山县的土家族咚咚喹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晋京演出,1987年9月又到波兰演出,随后多次参加了,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汇演,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2008年奥运会、中国非遗精品展演等活动博得了中外音乐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田隆信老专家今年已经70岁了,他自幼酷爱文艺,精通土家族语言,擅长演奏、演唱土家族的各种乐器及各类民歌。
3、土家族梯玛歌《踩瓦泥》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梯玛歌”旋律流畅,运腔古朴,风味独特,具有一种神秘肃穆的原始宗教色彩。《踩瓦泥》的音乐源于土家族梯玛神歌。
《踩瓦泥》是一首运用《梯玛歌》中“拜郎调”音乐元素演唱的古歌,分为“祭祖”和“开工”两部分。主要表现土家人深厚的家园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祭祖》:我们慈祥美好的祖先啊,我们掌握烟火的祖先啊,您的子孙们,在这里,请了一遍又一遍,请您们回来吧!我们要在这片荒草野地上,建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二)《开工》:今年好年成,要准备踩瓦泥;今天好天气,赶快踩瓦泥;土家造新居,就得踩瓦泥;要过好日子,离不开踩瓦泥。向前踩,一步金阶梯,向后踩,一步银阶梯,靠边踩,大发大旺,打转踩,大吉大利!
4、土家族毛古斯《猎归》
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土家族“毛古斯”,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性舞蹈,表现土家先民渔、猎、采集、刀耕火种等生产内容和远古群婚制时期的情恋生活,《猎归》是“狩猎”中的一小段,以打猎归来为切入点,反映土家先民祭祀猎神、劳作之余的生活情景。舞蹈保持毛古斯原生态文化特色。
5、土家织锦情歌《叭台叭台卡普它》
龙山县的土家织锦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山是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叭台叭台卡普它”是流传在这里的一首优美的土家织锦情歌,用土家语演唱,叙述了一对土家男女相慕相恋的心情,表现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歌词大意是:姐在房中织土花,郎在你后园把土挖,挖土挖了大半天,你中饭都不来送一挟。郎在后院把土挖,姐在房中织土花。中饭早为你做好,只因爹娘守在家。
6、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
湘西土家族打溜子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山田隆信等人演奏和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更是经典之作,被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击乐艺术精品先后带往西欧、美国演出。他们带着《锦鸡出山》曾3次来到上海,参加了’95中国上海桂花节、2003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艺术家周”“谭盾音乐会”的演出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演出。
7、土家摆手舞《舍巴乐》
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俗称“舍巴舞”,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巴日”是一种以祭祖先、求兴旺、庆丰收、祈吉祥为主旨的土家族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它以集土家族歌、舞、乐、剧为一体的庞大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渔猎农耕、桑蚕绩织、古代战事、神话传说及日常生活等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展现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民族历史画卷和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湖南龙山至今还保持着“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悠悠古风,土家摆手舞以自然、洒脱的舞姿和雄浑、激越的音乐色彩,表现生存和劳作,表现欢乐和向往,成为一幅浓缩了土家风情画,一首意韵隽永的乡土诗,让人直观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8、土家族打溜子及溜子锣鼓《毕兹卡的节日》
打溜子,土家人统称“家伙哈”,有的地方又叫“打挤钹”。是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土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打击乐。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全套乐器由马锣、头钹、二钹、填锣等四件铜击乐器组成,有些曲目还加唢呐、小边鼓伴奏。土家打溜子的演奏方法非常独特,马锣于反面敲击,富于弹性,多压节奏,不留余音;头、二钹有“闷击”、“亮击”、“侧击”、“飞击”、“滚边”等多种打法;填锣有“轻打”、“重打”、“中打”、“边打”之分,一般以“中打”、“轻打”为主,以圆润、清晰见长。土家打溜子的传统曲牌非常丰富,历来都以艺人口头流传,无文字记载,据传有200多套,目前普遍流传的就有120多套。
土家族溜子锣鼓《毕兹卡的节日》是一首风格独特、表现丰富、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吹打乐曲,它取材于土家族传统节日——“舍巴日”(即跳摆手)的活动盛况,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奋发的精神面貌以及渴望吉祥幸福的民族心理,在表现手法上,该乐曲以土家打溜子为主线,第一次运用了土家族所有的民间吹打乐器,包括唢呐、牛角、铜铃、司刀、神卦、咚咚喹、摆手锣鼓等十余种,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能,主次分明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巧妙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长,从而最大程度地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