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人民政府-新春摆手闹年华

新春摆手闹年华

    “新春摆手闹年华,尽是当年老土家;问到村人为何事,大家报赛土王(爹)”,这是清同治年间的土家族诗人彭勇功写的一首“竹枝词”,岁月悠悠,物换星移,洗车河流域至今传承着这种文化古风,确实弥足珍贵。农车马蹄寨的土家大摆手就是在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的。正月初一早晨,这里有“出旗”的习俗,听到新年的第一声鸡叫,寨子上鞭炮齐鸣,各家各户争先恐后的把一面小龙凤旗挂在檐上的一根竹篙上,旗帜形式不一,有条形的亦有三角形的,颜色红、黄、青、蓝不拘,均配有鸡冠形花边。瞬眼间,各家各户彩旗飘扬,村村寨寨五彩招展,籍此象征人丁兴旺,民族昌盛,并有除旧布新、祈祥纳福之意。届时各家由户主拿着这面旗帜,组成小旗队参加摆手。

    正月初九早晨,村村寨寨沸腾了。女人们没等天亮就忙着梳妆打扮。摆手对姑娘来说,那是365天的憧憬和期盼,是365天的相思和等待。对她们来说,摆手不仅仅是酬神报祖的赛会,更是“以歌为媒”的艳会。在“红灯万盏人千叠”的摆手堂上,她们可以与心中的白马王子携手联袂,相邀共舞。正如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所描写的“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嗬”。要参加这个一年一度的摆手盛会当然得认真的打扮一番。姑娘们穿上饰有梅条花边的节日盛装和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再佩戴顶练、牙牌、大扣花、小扣花之类的银首饰,打扮得象位公主。嫂子们也把平时压在箱子里,只在会客和年节时穿的好衣服取出穿上,小嫂子挽好盘龙髻,大嫂子梳成麻花鬏,别上银簪,戴上银镯玉镯,竞展华丽。尤其是燕尔新婚的新妇,打扮得更为华贵。按土家习俗,当年新婚之妇在摆手活动中享受三天最优待遇——她可以背着装有五彩纸花的花背篓与掌堂师一起行奠酒、上香等祭祀礼,为全寨祈福,称为新贵人。青年男子打扮得英武雄劲,头上包着人字路青丝帕,插有雉羽或青树枝,穿着双排扣对胸衣,佩带弓弩,显得挺有精神。中壮年更是膘悍粗犷,他们背着乌铳、腰间吊着装满火药的牛角,那样子活像准备出征的勇士,数十人结成一队,称为炮仗队。土家人素来好客,摆手盛会期间更是宾客盈门,届时一个个披上主人为之准备的“西兰卡普”,标志自己是劲勇尚武的八部子孙,组成五色斑斓的披甲队,成为摆手堂上一支披坚执锐的方阵队。其实最操心的是老人们,老人们最关心的是祭祀品,他们把一个个直径在40厘米以上,用桐油炸得雪白、用品红品绿做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祝辞的特制大团馓一盘盘的装好,这种用桐油炸的团馓是专供祭神或接亲“取八字”时作“盖面团馓”用的,人不能吃,其特点是膨松雪白,红绿字画颜色显目,且韧性好,不易破碎,简直就是一幅幅工艺品。除团馓,就是糍粑了。他们把糯米糍粑、小米糍粑、高梁糍粑按五个一它叠好,上面用红纸贴上“十”字,按糍粑的红、黄、白三色拼成色块入盘。酒坛除贴有大红“福”字、“丰”字外,亦用红纸条交叉成“十”字贴封。这“十”文化在土家族的祭祀、婚丧、喜庆及日常生活、工艺美术中广泛应用,如背着婴孩出行时,总要在小孩额上用锅烟墨画上一个“十”字,据说可避邪气。这绝非一点无足轻重的装饰;而是土家人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土家人民对和平、幸福、发达、昌盛的一种炽热的追求。”

    土家族多以姓氏聚族而居,马蹄寨的大摆手即以农车、花桥两个行政村的秦、覃、田、向、胡五大姓及富坪村王家寨王姓组成,五个半排,一排为一支完整的摆手队伍,即具有龙凤旗队和掌堂师、祭祀队、乐队、舞队、披甲队、炮杖队、小旗队等全套人马。秦覃田向胡五大姓一姓为一个排,而土家寨的王姓只有半个排。这是什么原因呢?据说过去秦家寨有一女子嫁往王家寨、奁资甚丰,要有尽有,并带有陪嫁田土。但这位女子哭着不出闺门,父母问及,她回答说:“我是在娘家摆手长大的,我一不要嫁奁,二不要田土,只求给我王家摆手权。”其父母只得商量几姓家族,经同意才给她半个排的摆手队伍带往王家寨,并将给她陪嫁的田土转入神田,以资这半个排的摆手活动费用。

    各家各户准备就绪后,待辰时正,各排分别举行“排甲祭祖”。过去凡有大摆手堂的乡镇,其下属各村寨还建有土王祠即小摆手堂,俗称大庙和小庙、乡谚有“神分尊微,庙分大小”之说。“排甲祭祖”即反映各排先在各自寨上的土王祠前整好队伍,祭祀土王。花桥村的土王祠过去建在“浪咱嗨”,现在没有庙了,仍习惯在此“排甲祭祖”。排,编排;甲,甲士,兵也。队伍按龙凤旗队→祭祀队→乐队→舞队→小旗队→披甲队→炮杖队的编排秩序依序站好,由掌堂师带领行祭祀礼。掌堂师用古老的土家语唱着祭祀歌——《长玛词》。

[土家语汉字记音:

“子食 梭否 嘎了,

  刹(Lf)食 梭否 糯了,

  可罗 麦西 嗡了,

  龙西 那米 咚了。

  泽业 把哩 泽嗡 作了,

  卡业 把业 卡菜 夺了。

  龙摆龙路 墨毕 阿西哩,

  波,龙 日涕夕。(某年某月……)

  此在 结莫 此涕夕,

  且在 结莫嘛 保涕夕。

  八部傲头 玛业 保涕夕,

  黄义 通苏 玛业 巧涕夕。

  拉业 拉洞 把列 日业 簸业,

  捏业 拉洞 把列 皮业 务业,

  梭业 嘎哈 那咚把列 正月 耶乐乃。

  科业 拉业,墨业把列,墨翁涕涕;

  里业 把列,热苏习习。

  普七 梭子 住业 业西,

  卡麦 梭中 咳业 列夕。

  龙咳 时咳也,

  东咳 以咳也。

  耶义 搓业 把列也——喂!”

    这段古歌的意思是:我们过年了,猪肉吃饱了,鸡肉吃饱了,水神敬了,树神也敬了,现在要敬八部大神,以求得祖先保佑。翻历书选个好日子,看了一天又看了一天,选在正月初九。看天,青天朗朗;看地,春风和熙。走啊,我们到神堂里摆手去啊。

“排甲”完毕,即举行小祭祖。由掌堂师与祭礼队合唱《祭祀歌·“梭尺卡”》:

[土家语汉字记音:

“麦尼业,思宝甲;

  泽尼业,抵宝甲;

  若尼业,夫宝甲,

  社外哩,社孔杀。

  里外哩,里孔扎,若打吉米岔。

  里丰业 梭且 吉了,

  刹那 刹诗 那抵 抵了。

  玛丰业 梭且 吉了,

  玛那 玛诗 那比 比了。

  舍把龙旗 梭否 梭打 迭了,

  卜拉 泽思 梭否 梭土 大了。

  踏尼 社召 拉舍 梭孟 撇了,

  梭耶拜 哈夫了,惹日 阿大了。

  子孔 龙扎啵,麦啵 可铁 透了;

  思孔 龙扎啵,麦啵 我铁 呀了。

  坨坨 帮刀 合了乃 里抵六,

  卡梯腮 白了嘛 里且六。

  苏苦 那土摆 白了,

  婆诗 婆龙 坡了。

  那几 摆呀 甫哈六,

  送此 摆剥 西沙六。

  哭那摆呀,

  里比 咚莫 里比 且夺 里比 止夺;

  结冲结也,

  里比 咚莫 里比 且夺 里比 咚莫 里比 止夺。”

   从这段“摆手歌”中,我们看到土家人对自然,对祖先崇拜之虔诚。在土家人心目中,天地万物都有灵,一个个请到了,一个个敬到了,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就象左邻右舍一样。他们挥着板刀畲刀斩棘辟荆了,他们扛着犁耙锄头垦地耕田了,他们看见山上的麂子肥了,河里的鱼虾大了……好一幅古色古香的渔猎农耕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排甲祭祖”结束后,百十根火枪联珠齐发,“呜呼”声四起,各寨的摆手队伍一路旌旗猎猎,一路锣鼓喧天。在一片缠绵摆手歌中,作行进式表演,手舞足蹈地向摆手堂进发。只见各条山路上各排摆手队伍逶迤而行,象一条条长龙从不同方向向摆手堂游来。及至,各排摆手队伍在十字路口停下,进行“闯架进堂”仪式。其具体作法是:各排选一膘悍后生持白龙旗。以单淘汰的方式循环绞旗,如乙方的白龙旗被甲方裹住,且挣脱不开,则输给甲方,得让甲方先进堂。捷足先登者,视为大吉大利,一年如意,心想事成。所以各排对“闯架进堂”看得至关重要,双方都想取胜,两个旗手亦在角逐中竭尽全力,围观者呐喊助威,显得紧张而热烈。

    进堂时按东进西出的规矩依序而进,土号嘟嘟,牛角呜呜,鼓手击“过三十六滩”的鼓点,鼓声由慢到紧,由轻到重,用音响效果衬托出急湍的水声,河鹰拍翅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跋涉的行程。

    进堂后,各排队伍依序站好,由掌堂师先行“扫堂”。这位德高望重、银髯飘逸的老者,手持扫帚,以高亢激越的音调庄严宣布:八部子孙,嫉恶如仇,为富不仁 ,大称小斗的,偷鸡摸狗的,奸淫嫖娼的,好吃懒做的,虐老欺幼的。统统扫出去!众人一齐呼应,掌堂师挥动扫帚,朗朗高诵:“把瘴气、瘟疫、毒蛇、猛兽统统扫除去!把幸福、吉祥、福、禄、寿、禧、金、银、财、宝扫进来;把利布(稻谷)、气布(黄豆)、写布(芝麻)、翁巴(高梁)、乌所(小米)、布利(水果)、色司(食油)、刹(ra)劣(鸡蛋)、沙劣(鸭蛋)……四样百样扫进来。”

    扫堂毕,各排祭祀队虔诚地向“八部大神”呈上各种供品,新媳妇随掌堂师走向神堂,为神披红献彩,继而把背篓里的五彩纸花抛向人群之中,以示纳福。掌堂师端起酒碗,向列祖列宗奠酒,随即率众单腿跪下,唱起祭祀歌:

[土家语汉字记音:

“拿洞 请了 格派也,

  拿洞 请了 克者也,

  拿洞 请了 哩,

  业坡 我坡 巴莫 嗯至谢,

  业路 我路 巴莫 扎的谢。”

[汉语意译:

“列祖列宗啊,

  我们请了一遍又一遍。

  请你们看着挂有金斗银斗的地方走来,

  看着撒有金钱银钱的路上踩过来。”

    摆手开始了,最先是“迁徙舞”。掌堂师用古老的《迁徙歌》向人们讲述着民族历史:由于时代远久,“老辈人传下来的一百件事,我们只记得一件了;老辈人传下来的一百句话,我们只记得一句了。我们是从十迷洞迁来的,我们是从十牌路走来的。”在“过三十六滩”的鼓声中,男女相携,作爬山涉水动作。歌声继续:“我们涉过了鲤鱼飚不上去的险滩,我们走过了团鱼爬过的河岸,我们攀藤附葛,爬过了猴子爬不上去的悬崖;我们手拉着手,翻过了鹞子飞不过去的高山。”

   在如此艰难的跋涉中,俗喜歌舞的土家人到了晚上仍以歌舞自娱,迁徙歌继续唱述:“白天,我们在途中狩猎捕鱼而食;夜晚,我们围着篝火,起舞翩迁;表演着‘补所’、‘雍尼’在古王界成亲的故事,爱情从这里开始,人类从这里绵延……”

    林鸟噪晨,他们又迎着新的曙光:“走啊,走啊,过了一滩又一滩,过了一弯又一弯。这一天,我们走进了大龙山,啊,多甜的水啊多肥的山,葡萄一串一串吊着,八月瓜一树一树挂着,锦鸡一对一对飞着……我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辟家园。”

    一曲迁徙歌,土家走过了民族迁徙的漫漫历程,在这“大山长谷、林深箐密、人迹罕至”的地方安家了,逐步告别了“喜渔猎,不尚农”的历史,开始过着“春斫木雉草,举火燔之,名曰火畲,火息乃播种”的原始农耕生活。(以上插号内引自《永顺府志》)。

    于是摆手由迁徙转入农事舞。摆手歌唱到:

[土家语汉字记音:

“正月 借了吗,青青昌昌 结了。(喜鹊)

  二月 借了吗,给忍刹丰 结了。(锦鸡)

  三月 借了吗,清明卡亏 结了。(杜鹃)

  四月 借了吗,王八丽六 区区且克 结了。(黄莺)

  五月 借了吗,“坐苦”吭乃乃 暮夫了。(野猫)

  六月 借了吗,快冲家家 结了。(布谷)

  七月 借了吗,元温兰兰 结了。(蝉)

  八月 借了吗,克克里抵 结了。(猫头鹰)

  九月 借了吗,烂烂里冬 结了……”(蟋蟀)

以上每段第一句是说某月某月到了;第二句是说这个月什么鸟来了,什么虫叫了。

掌堂师用土家语演唱着《农事歌》,人们随着歌声,表演着砍火畲、播种、栽秧、薅秧等农事内容,为便于了解,我将用土家语演唱的《农事歌》意译如下:

“我们披荆斩棘,刀耕火种。

  在布谷鸟声中,

  我们播下了

  象马牙齿一样的苞谷种子。

  在阳雀声中,

  我们播下了象珍珠般的谷种。

  满山的枇杷熟了,

  我们用一根根秧苗,

  编织着翠绿的春色。

  石榴花红了,

  我们开始薅秧了,

  蜻蜓在我们身前飞舞,

  黄莺在我们耳边歌唱。

  我们一脚一脚地踩呀踩呀,

  用满田笑语谱写着丰收的旋律……”

    真是“咚咚鼓杂喃喃语”,“一片缠绵摆手歌”,它所展现的,是一首首田园诗,是一幅幅风情画。更有雄浑激越的“军前舞”,表现出土家摆手的独特魅力,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热流冲击。土家族“刚勇生其方,风谣尚其武”,从大摆手中的军前舞来看,它在历史上曾多次用于战争。清·嘉庆《龙山县志》卷十一就有这样的记载:“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征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南门外,乃令士兵半(扮)女妆,连臂喧唱,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则某(指土司)发精兵潜逼他门,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现在的马蹄寨大摆手显然具有古代的“军前舞”色彩,一是队伍庞大,俱以旗、排为建制;二是装束英武,透出一股阳刚之气;三是以弓、弩、齐眉棍、长刀、藤牌等古兵器为舞具,在击鼓鸣钲中,舞者先将“武器”斜拿,再以三摆一跃的方式向对方刺去,双方形成对阵拼刺,然后以插花摆的方式组成五重方阵,翩跹进退自若。这种摆手形式,与清乾隆 《永定府志》卷二十四所载的:“土兵作战时,队形每旗分为五排,其余皆置后,欢呼助阵,若在前者败,则二重居中进补,胜负以五重为限”的记述基本相符。试看摆手堂上,战旗猎猎,鼓角喧天,刚勇雄健的军前舞仍以历史的足音、民族的旋律扣击着我们的心弦,“遇征战,辄愿荷戈,为前驱”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土家人为人类和平而奋斗。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