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管理手段营 造和谐人居环境——对龙山县城市管理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8-04-11     稿件来源:     作者: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管理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管理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制约着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形象,直接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投资环境。同发达地区城市管理工作相比,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当前还存在着城市管理者经营城市的理念不强,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措施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不断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推动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概况

我县城市管理工作起步较晚,1990年成立的城建监察大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雏形。1997109日成立的“龙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城管办”,是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壮大。2002年我县率先在州内成立的城市管理局,进一步扩大了城市管理职能。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规范到规范化管理的历史性飞跃。组织开展了“门前四包”和城市“五化”工程;拆除了31个占道电话亭、20多个开放式垃圾桶和5000多个乱搭乱建的违章构筑物,规范了15500多个违规乱摆的摊子;狠抓了街道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加强了户外广告的管理,重新包装了新建路沿街房屋外壳;修建了县垃圾处理场;组织开展了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19992006年曾两次创建“省级文明县城”,19982006年曾两次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规范了城区客运市场管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6年取缔了354辆人力车794辆三轮摩托车和358辆“X”号牌面的出租车。

二、当前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体制不顺

虽然1997年成立了城管办,2002年组建了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城管人员实现了由少到多,城管工作职能实现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历史飞跃。但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法制观念增强,而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职责重叠、权利交叉、多层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工作越来越处于被动状态。

①机构较多,管理成本高。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有城建、城管、规划、工商、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机构多,管理成本高。

②多头执法,职责交叉。例如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就牵涉到城管、建设、规划、工商、公安、交通等多个执法单位。

③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现象严重。一个占道经营户,就涉及城管、工商、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处罚。

④行政执法效率低,管理较为混乱。由于职责交叉,缺乏管理第一责任人,城市管理可以说有多个部门在管,也都不管或管不了,有利则争、无利则推、相互推诿扯皮,形成管理处于较混乱的局面。

⑤目前的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名不符实。由于成立时仅仅是县里下文成立的,没有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批,严格说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开展执法工作难。受人事、编制、财政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正式人员少、占编临时聘请人员多,执法人员素质低,管理工作上不去。

㈡城市管理手段不硬。虽然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城市管理文件,但这仅是地方规范性文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依据,管理手段不硬。在管理过程中多为后续管理,各部门表面上看起来认可,实际工作中配合难,始终需要领导出面协调。如对施工场地的建筑渣土管理,由于城市管理部门没有相应的审批权,不能参与到前期审批中去,没有管理的主动权,只有在业主外运建筑渣土时才对其进行管理,管理难度相当大;再如对城区木材加工占道,修车、洗车占道等项目的管理,由于这些行业在开业前不要在城市管理部门办理任何手续,占道后他们不接受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管理难度大。

㈢规划欠科学。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核心。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蓝图,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规划,良好的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工作就难以实施。我县的规划虽然在1996年通过长沙市规划设计院设计,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城市各种功能配套规划考虑不充分,加之在建设过程中受经济条件制约,在一定情况下,只从短期利益出发,经常违规建设。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公厕缺乏,绿化面积不够,车站分布不合理,大型公共娱乐场所没有停车场等,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㈣财政投入不够。作为主管城市的一个局,肩负着城区“净化、绿化、亮化、畅化、美化”等工作任务,而每年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周边恩施市每年至少投入1200万元的管理维护费,利川、黔江每年的管理维护费突破1000万元以上。

㈤就业岗位缺乏。由于我县受交通瓶颈制约,工业和大型服务业缺乏,就业岗位少。大量进城“市民”就只能以街为市,摩的、板车、三轮车、擦皮鞋及各种流动商贩等靠街谋生的人多,管理中矛盾突出。

㈥市民素质低。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的扩容,大批乡镇农村人口不断向县城转移,迁入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他们虽然住房从农村搬到城里,由“乡里人”变成了“城里人”,但这仅仅是统计数字的变化,还没有实现结构的转移,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即“农业”到“二三产业”结构的转变,思想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由于这些没有转变的“市民”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无从谈起城市管理意识,加重了城市管理工作负担。

三、对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建议

㈠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1、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根据龙发[2007]17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及2007729日县委常委会年度第11次会议精神,在县城市管理局基础上积极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一些执法部门在城区的执法权划转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逐步建立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大城管”的格局。从管理体制上解决责、权、利不清,执法机构重叠、权利交叉、执法扰民等问题,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积极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县、街道办事处、社区的管理职责,形成以县为核心、街道办事处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分级负责、责权明确、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城市管理格局。积极探索“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齐抓共管局面。高度统一思想,落实管理责任。成立城市领导小组和城市管理委员会,由主要领导任组长,亲自抓。同时,坚持“领导挂联、部门(社区)负责”原则,实行县级领导分线负责制和定领导、定人员、定责任区域、定目标、定考核奖惩的“五定”管理办法,把城市管理任务分解到县级各部门和社区,启动以社区为载体,以单位、院落、家庭为细胞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把创建目标任务落实到单位、社区、家庭,做到“领导、责任、制度、工作”四到位。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用责任制连结起来,消除城市管理上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交叉管理、管理黑洞和死角;

3、实施管理与市政设施维护相统一。凡建成区的重复建设必须坚持先由城市管理部门审批的原则,做到严格监督管理。同时加大城市市政道路、公用设施的维护和园林绿化经费的投入,加大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

4、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建立城管领导热线电话和接待日制度,畅通监督投诉渠道,限时查处媒体曝光城管问题,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政府指挥一杆旗、城市管理一盘旗、城管执法一股绳”的群管群维局面。

㈡、进一步科学规划,树立规划的权威性。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城市规划关系到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管理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城市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避免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就我县而言,规划要准确定位,要按照将龙山县城建设成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边贸中心城市,突出土家风情与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城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民族城市来定位进行规划。要进一步科学规划,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在老城区的规划上重在提质,应尽量控制大型开发建设,新城区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老城区要进一步完善城区绿化带、停车站点、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老城区焕发新颜;二是新城区规划要准确定位,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有利于城市管理,又有利于城市的美。要按照中等边区城市的规模要求50年不落后的原则来进行整体规划。要充分考虑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垃圾中转站、公厕设置原则上在道路两旁每500米一座,要按相关要求建好公交站台设置、人行道、绿化带(绿化面积要达30%以上)、户外公益广告牌位的设置、公众休闲娱乐场所等;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管网建设,按照便民、利民,便于维修,便于升级改造的原则搞好地下管网建设,争取一次性建好,避免建好后重复开挖。最好修筑地下公共通道,成立地下管网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

㈢、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城市功能的基础工作,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是由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地位所决定的,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是由城市发展的自身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愿望所决定的。因此,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者要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必须深刻认识城市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意义,必须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必须要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实践。目前,制约我县城市发展的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要把城市看成重要的资产,要懂得城市本身就是国有资产,能通过经营来挣钱,可以通过拍卖、转让等手段来转变城市资源管理工作模式,从而使政府控制的资产和资源进入市场,筹集资金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可以将无形资产有形化,将城市出租车的经营权、广告经营权、公共汽车线路和站台经营权、公共设施冠名权等大量无形资产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使其进入营运状态;也可以积极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将一些城市的绿化、亮化、净化、拆迁、修路等建设捆绑给开发商,按“政企分开、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思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走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总之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经营城市的道路、地下管线、旅游资源、自来水、煤气、路牌广告、公共绿地、停车场、体育设施等,从而树立城市资源商品化,城市建设产业化,城市管理企业化的新理念。

㈣、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质。

城市管理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由于我县目前还是一个“农民城市”,市民素质低导致管理难,提高市民的素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把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纳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建设体系中去,融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地进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市面素质。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分门别类地把宣传教育工作做细、做活。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和外来人员的教育。教育部门要在幼儿园、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和劳动实践中安排城市管理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城市管理活动,从小培养文明习惯;劳动保障部门要利用外来务工人员求职的渠道宣传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规;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教育;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和监督作用,办好市民喜闻乐见的城市管理专题、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县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规,展示管理成就,反映市情民意,直击社会热点,成为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桥梁,让舆论与管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