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乡情,找准产业提质的突破点
我办群众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华塘蔬菜”品牌在市场具有较高美誉,但也存在着种植技术粗放、产品质量不高、与市场衔接不紧等诸多问题。经过深入调研,街道党委、办事处认识到:要保住“华塘蔬菜”品牌在周边市场的龙头地位,就必须提高产业化生产程度,做实产业的提质文章。为引导群众转变种植观念,我办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座谈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蔬菜生产的可观效益,讲清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紧迫形式,使做好产业提质工作成为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参观学习。组织党员、村组干部、群众代表50余人到寿光、怀化等地参观学习,看规模、看管理、看效益。到长沙、恩施、吉首等蔬菜批发市场看市场、看行情,通过实地考察,让群众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坚定了发展蔬菜产业、做好产业提质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反复动员。层层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向群众反复宣传蔬菜产业发展的潜力,宣传外地发展蔬菜生产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引导农民跳出传统的种植模式,扭转了干群观念,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
二、依托科技,把握产业提质的关键点
我办把红岩村做为全办蔬菜产业的示范点,力争建成集技术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田间”科研基地。为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引导作用,我办每年都有计划地在示范点安排3—5个新品种,进行小区试验,通过对比产量、销路、效益,优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再向全办推广。近年来,示范点引进试验了30余个瓜菜良种,向群众推广西葫芦、西红柿、黄瓜、辣椒等10余个适宜本地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有效地降低了单个农户独自选种的风险。此外,办事处每年还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到示范点参观学习,组织技术人员搞技术培训,不仅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而且也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农民技术队伍。在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下,街道党委、办事处抓住时机,在209国道两侧规划组织建设起了象鼻、官渡、唯一等4个蔬菜基地,组织建起了皇仓、象鼻等村的大棚蔬菜示范园,目前全办蔬菜专业村发展到4个,带动菜农1600余户。
三、狠抓营销,疏通产业提质的连接点
为解决蔬菜销路问题,我办紧紧抓住市场营销这个牛鼻子,积极构建物流畅通的营销体系。以办事处为单位成立了蔬菜产业总协会,分专业村成立了4个蔬菜产业分协会。协会充分发挥蔬菜销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专业营销队伍,东奔西走,摸行情,找信息,搞调运,形成了“内联千家万户,外系四面八方”的开放式、竞争型流通网络,先后在长沙红星大市场、吉首、怀化、恩施等地建立了销售窗口,采取直接销售与充当中介相结合的方式,从事蔬菜营销,年销售量占全办蔬菜总产量的80%以上,在开拓市场促进营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强化服务,打造产业提质的支撑点
一是提供资金服务。加大了蔬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
整修渠道3000米,整修公路7公里,电排4座,基本实现了蔬菜基地的水电路三通。
二是提供技术服务。建立了蔬菜生产技术“110”工作机制。县农业局技术推广中心结对指导我办蔬菜生产,对菜农进行全程指导,对菜农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随叫随到,现场解决;邀请省蔬菜研究所、农科院、县蔬菜办的专家和本地的种菜能手免费对菜农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农户过好了种植技术关。
三是提供物资服务。办事处蔬菜协会采取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措施加强了对蔬菜产业物资供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投入。
四是建立健全土地流动转让机制。乡村两级直接组织参与土地返租倒包,协调农户进行土地对换、土地租赁,保证基地园区集中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