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各省区先后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我县在积极向外学习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为促进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地理及自然条件独具优势。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育了多样性的农作物品种资源。
2、特色基地基本形成。近年来,龙山县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县农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成了8万亩烤烟、5万亩百合、6万亩蔬菜、10万亩水果、20万亩两薯、7000亩魔芋、3万亩中药材和畜牧水产等八大优势产产品基地。
3、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一是数量增多。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6个,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7个,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23个,并涌现了响水洞、百竹园等休闲农业企业10个。二是加工能力强。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达13678.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434万元,利润1838.3万元,上缴税金434.5万元。馥生、七星、自力、农夫果业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辐射功能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和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采用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利润分红等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双盈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全县2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户 30128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27%。其中4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00户,占农户总数的15%。省级龙头企业金山实业红薯共带动农户8200多户,在龙山贾坝、茨岩塘、苗市、及来凤县、永顺县共建立生产基地4万亩,向农户产前投入、支付原料资金共330万元,为农户增收4500万元以上。
4、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发展态势好。通过政府宣传引导,部门支持,农民自愿,组织化运作,己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28个,发展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200余个,入会会员达5000余人。二是带动能力强。支持引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2006年馥生、春声、金昱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辣椒产业协会同农户完成订单面积1万亩。百合保健、波杰、金五环公司也通过百合产业协会同农户订单百合面积1.5万亩,2000余户农户受益。同时由县青年农民米显烈、魏利胜、向必友、周光照等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牵头组建的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行业协会,不仅吸纳了周边农户入会,而且彻底解决了过来农产品销售卖难、增产不增收的实质问题。
5、培育品牌力度大。一是出台了龙办发[2007]1号文件,按照 “5151”工程实施意见,对获得州、省、国家以上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创品夺牌;二是积极组织工商、技监等部门广泛开展3.15打假和质量兴企活动,营造创品夺牌氛围,企业创品夺牌意识增强;三是大力组织农业、畜牧、乡镇企业等部门帮助企业搞好无公害基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四是积极参加省内、省外组织的各种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展示成果、商务交流使产品获得公众认可。如“喜乐牌、波杰牌”百合系列食品就是在湖南第三届农博会上一举成名。目前全县己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无公害基地2个,无公害百合产品一个,涌现了“喜乐、波杰、土家俏、湘西人福、王大姐、乌龙山”等一些知名品牌。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低。与目前发达的省市相比,我县农业产业化起步晚,水平还很低。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龙头企业规模小,特别是较大规模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仅只有一家,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品牌杂,市场份额少,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对农业发展及农业增收的拉动作用有限。
2、缺乏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内部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以及运作这种机制的保障系统。
3、农户分散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应对能力差。存在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品种多而杂,缺乏品牌和名牌,许多特色产品有优无势,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真正质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少,面对当前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在国内市场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又缺乏应变措施。
4、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产品和基地建设带有一定盲目性。由于对市场调查和区域优势分析不够,往往出现一哄而起的现象,其结果是产业趋向,企业雷同,区域重叠,产品选剩,产品在低水平竞争之中。而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优品种,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又适合深加工的产品,则开发力度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对基地和农产品造成负面影响。
5、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的作用。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专业性不强、服务能力差,无法培育适应当地土壤的高产农作物,全县3131平方公里,39万亩的耕地面积从事农业科技指导技术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低。由于缺乏信息机构,产品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普通的粮食作物比重过大,相应地农产品深加工比重低,无法参与市场的竞争。
造成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的现实是原始产业结构决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实质性的突破是冲破了只搞种植、养殖的传统格局,农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值,在形式上出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全和完整化,在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整合。从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看,虽然培育了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分级包装储藏手段落后,产品档次较低,没有形成较多的真正上档次,上规模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当需要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品在产、加、储全部生产环节系列化、一体化过程时,这些龙头企业就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合作经济不发达。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产权和利益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弱,市场参与能力差。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大多数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势单力薄,交易方式落后,不仅入市难,而且保护自身利益也很难。多数农户对龙头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依赖和依附关系,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不能分享加工增值和销售的利润。农户、龙头企业,基地之间缺少科学规范的“组织链”,形不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滞后,政府职能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基础,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突破口,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为重要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总体目标。突出抓好烤烟、百合、畜牧水产、蔬菜、两薯、水果、中药材等七大支柱产业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个,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5个。注册5-8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新创2个地理标志产品、5-10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创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烟叶、特色水果、蔬菜等标准化栽培面积达80%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
烤烟产业:稳定种植面积9万亩,产量25万担,重点抓好以茨岩、大安、水田、茅坪、他砂、召市、桂塘、洛塔、靛房、洗洛等乡镇为主的烤烟基地建设。
百合产业:重点建设城郊片、洗车片、召市片三个百合生产片区,建立高产、稳产百合种植基地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
畜牧水产业:年新增山羊10万只,生猪5万头,网箱100口。重点建设黄连界、洛塔界、可立坡、八面山、猛必界、永龙界等六大界所属乡镇山羊养殖区;城郊片的牲猪养殖区;里耶、隆头、湾塘、石牌等地的水产网箱养殖区。
蔬菜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蔬菜、天然野菜和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产量8万吨以上,订单种植率达到80%以上,建成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
两薯产业:以洛塔乡、桂塘镇、塔泥乡、召市镇、洗洛乡、湾塘乡、白羊乡、兴隆乡、桶车乡、贾坝乡等乡镇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淀粉红薯、木薯和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良种两薯基地8万亩以上,紧密型原料基地4万亩以上。
水果产业:重点建设两大桔橙柚适宜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一是以里耶盆地为中心的南部适宜区(里耶、内溪、贾市、隆头、苗儿滩)。二是以石羔为中心的北部适宜区(石羔、三元、华塘、新城、湾塘)。以开发碰柑、脐橙、甜柚为主,同时抓好冰糖橙、猕猴桃、提子等特色水果。
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其中青蒿2万亩),重点建设以石牌、桶车为中心的白术产业区,以乌鸦、大安、水田坝为中心的玄参产业区,以茨岩、桂塘为中心的青蒿产业区。
(三)具体措施
1、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引擎”。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要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供电、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致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二要狠抓农业招商。要整合农业资源,包装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创新招商形式,大力招商引资,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三要强化科技创新。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适应科研创新的实验室,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安排专门经费用于科研创新。政府要注重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创办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产品基地是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创办农业产品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就是从源头上抓农业产业化的理念。一是抓好规划建基地。立足长远,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水资源、土壤、种植习惯等各种因素,科学编制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以规划为蓝本,扎实建好农产品基地。二要优化结构建基地。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三要突出特色建基地。要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突出自身特色。通过“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方式来形成规模化生产,培育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四要适应市场建基地。要掌握市场信息,用前瞻性的思维分析和把握市场,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农产品基地的生产品种和规模,真正把基地建成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
3、培育名牌产品,创立农业产业化的“金字招牌”。要致力培育名牌农产品,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要加大在农产品的认证力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二要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节会、论坛等平台,广泛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积极宣传造势,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三要加大农产品监管力度。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以质量树品牌。
4、发展合作组织,编织农业产业化的“坚韧纽带”。要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鼓励支持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和支持不断完善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鼓励加工大户、流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相关部门要把帮助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应尽职责。农办、民政、工商、经管等相关部门要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组织机构、章程、制度、运行机制、利益联结等方面加强业务指导。农业、林业、农机、畜牧、水产、科技、供销社等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培训、产销信息、疫病防治、行业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二要示范引导发展。选择群众基础较好、发展态势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示范培育,建立领导定点联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度,及时总结办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并进行推广,起到“办好一个,带动一批”的示范效果。
5、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调整充实县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农办。对烤烟、百合、畜牧、蔬菜、水果、两薯、中药材七大产业建设,坚持不懈地抓落实。将农业产业化建设纳入县、乡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考核。建立干部业绩档案,实行分期考核,以实绩定奖罚。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各自选择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组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确定好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建设好生产基地。县委、县政府每年对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个人和企业予以重奖,鼓励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