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发布时间:2008-04-13     稿件来源:     作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此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用进步,必将有力地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就会给国家和中族带来巨大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经受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对手,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样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此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同时,面对新的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存在着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甚至导致非克思主义的东西乘虚而入。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要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广大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在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有大作为,作大贡献。

二、坚定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

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为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众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理想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和谐文化,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理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必定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民族精神为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创造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创造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将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相融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和抗冰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都成为全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为全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提供更为牢固的精神纽带。

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具进和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由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经历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强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昭示着国家的未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相互砥砺,必须壮大我们民族进步的血脉,增强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激励亿万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成就伟业。

四、践行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确立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所有依托、有所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向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谐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基础上,培育和谐精神,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高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方式和道德习惯。和谐文化只有获得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持,才能有效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履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道德准则,才能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最终取决于内心。和谐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自我完善,强调道德良心和道德人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八荣八耻”集中体现了集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我们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人际关系,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扎实抓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创造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