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人民政府-龙山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龙山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来源:龙山县扶贫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5 20:16:23 字体大小:

《龙山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已经龙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现予以公告。

举报受理电话:县长热线:0743-6612345

县扶贫办:0743-6222349

县财政局:0743-6225413

 

2016年12月5日

 

 

龙山县“十三五”

脱贫攻坚规划

 

 

 

龙山县扶贫办   主编

201611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坐落于湖南张家界、吉首和湖北恩施、重庆黔江四个市州区的几何中心,距省会长沙53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全县南北长106公里,东西宽32.5公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共397个村(社区)。2015年底,全县户籍总人口60.1万人,常住人口49.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8万人,城镇化率为37.3%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齐心协力,扶贫工作成绩斐然。2015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9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3平方米。

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636户、151933人,有227个贫困村,2014—2015年全县共脱贫11753户、45664人。“十三五”全县脱贫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37.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十三五”是龙山全面实现精准脱贫的攻坚时期(2016-2017年)和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2018-2020年)。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起点上,全县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准确研判国家、省和州脱贫攻坚形势,透彻理解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精神实质,清醒认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特征,科学谋划“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坚持战略思维、坚持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扶贫战略、理清工作思路、加强资源统筹、找准扶贫措施,确保龙山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目录

第一章 成效与机遇 4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扶贫成效 4

第二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机遇 4

第二章 困难与挑战 4

第一节 存在的困难 4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4

第三章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4

第二节 基本原则 4

第三节 发展目标 4

第四章 稳步推进发展产业脱贫 4

第一节 特色产业脱贫 4

第二节 乡村旅游扶贫 4

第三节 电商扶贫 4

第四节 资产收益扶贫 4

第五节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4

第六节 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4

第五章 努力实施转移就业脱贫 4

第一节 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 4

第二节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

第六章 扎实推进易地搬迁脱贫 4

第一节 精准识别搬迁贫困户 4

第二节 积极稳妥实施搬迁安置 4

第三节 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4

第七章 切实推进教育支持脱贫 4

第一节 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4

第二节 降低贫困家庭学生就业负担 4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4

第八章 坚定落实健康扶贫脱贫 4

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4

第二节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4

第三节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 4

第九章 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脱贫 4

第一节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4

第二节 积极实施生态建设项目 4

第十章 稳定落实社会保障脱贫 4

第一节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4

第二节 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4

第三节 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4

第十一章 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 4

第一节 开展对口帮扶与扶贫协作 4

第二节 驻村帮扶 4

第三节 企业帮扶 4

第四节 军队帮扶 4

第五节 社会力量帮扶 4

第六节 国际交流合作 4

第十二章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4

第一节  改善基础设施 4

第二节 改善贫困村生活条件 4

第三节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4

第十三章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4

第一节 统筹整合财政设农资金 4

第二节 金融资金扶贫 4

第三节 社会融资 4

第十四章  重点项目投资与绩效预测 4

第一节 重点项目及投资概算 4

第二节  绩效预测 4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4

第一节 强化规划引领 4

第二节 坚持分类推进 4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 4

第四节 加大政策支持 4

第五节 强化组织实施 4

 


 

龙山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十三五”是龙山全面实现精准脱贫的攻坚时期(2016-2017年)和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2018-2020年)。全县要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思路,两年攻坚、三年巩固、应兜全兜、稳定脱贫,推动任务落实、资金落地、项目落成、效果落定,顺利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一章 成效与机遇

“十二五”时期,龙山县把扶贫开发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头等大事,根据既定的扶贫目标和战略,坚持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时期全面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扶贫成效

“十二五”时期,紧紧围绕县委“12345”的工作思路,坚持“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领导联乡、单位包村、干部住村、帮扶到户”为抓手,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根本,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以重点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好基地项目为亮点,全面推进脱贫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2020年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工作总体成效显著。选派第一书记、干部驻村联户结对帮扶,按照“一户一政策,一人一措施”的要求,做到“帮扶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工作不脱钩”,筑起了精准扶贫的“滴灌”管道。“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派驻省、州、县驻村扶贫工作组136个,实现对60个国家级整村推进贫困村、76个少数民族高寒山区村驻村扶贫工作。“十二五”围绕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高寒山区、两项制度、“雨露计划”等重点项目,累计投入财扶资金4.04亿元。5年期间,全县共减贫人口9万余人,年均脱贫近1.9万人。

——精准识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多次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基本确定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象,共清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对象2651户、2059人。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对象,经过多次摸底和分析,基本找到、找准了病根。精准识贫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十三五”期间精准脱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产业脱贫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型产业,立足资源优势,紧紧依托市场,大力发展烤烟、百合、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37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15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693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9662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28元。

——转移就业脱贫取得新效果。抓住深圳市、东莞市、长沙市对口支持的机遇,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把劳务输出对接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如期脱贫的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位。全县适龄劳动力36万人,2015年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人数为8.2万人,转移就业脱贫取得了明显效果。

——生态保护脱贫迈出新步伐。龙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29221.4公顷。全县森林(含林地)面积18225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41788.2公顷,森林覆盖率62.12%,林木绿化率70.74%。积极谋求既管护好生态又推动贫困农户脱贫的双赢局面,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人员1133名,生态补偿转岗脱贫1133户。

——社会保障脱贫迈上新台阶。2015年向纳入城市低保保障对象的54578752人发放资金2502万元;向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634649317人发放资金5614万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46%2015年出资33万元为所有农村五保对象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累计20216人次,发放救助金1274万元。建立了因病因灾城乡临时困难家庭救助制度,2015年有1200人次享受了96万元救助金。

第二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家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大力支持后发地区发展的机遇期,龙山县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县在生态禀赋、旅游资源、文化软实力等领域的优势,把潜在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切实提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实现脱贫奔小康。

——国家支持后发地区脱贫和发展。中央继续面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国家正深入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作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山县应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后发地区发展的政策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全面脱贫。

——国家投融资政策转型调整变化。“十三五”期间,国家投融资政策有新的重大变化,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进一步调整,通过政策性银行投放项目资本金贷款,实施投贷一体化项目,竞争性领域产业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各级地方政府确实想建也必须建设的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龙山县要立足实际,谋划好项目,对接好口子,争取项目资金推进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电商产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增强扶贫脱贫能力。

——区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中央对湖南“一带一部”的新定位彰显了湖南及其所辖区域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国家实施加快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区域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湘西和龙山区位潜在优势进一步突显,为龙山县域经济发展和实现精准脱贫创造了空间。湖南“一环三横二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庆至长沙通道、包茂通道,以及龙山永顺吉首怀化通道、张家界桑植龙山、龙山花垣松桃铜仁、秀山龙山、酉阳来凤龙山等区域内交通格局的形成及其辐射效应,龙山交通瓶颈快速破解,空间可达性进一步增强,将为龙山带来大发展、大跨越、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增加精准脱贫机会,提升巩固脱贫成果的能力。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正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和县城布局,培育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十三五”时期,龙山县要抓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得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引领县域空间布局,通过特色城镇化推动县域空间布局集约发展,将扶贫脱贫与城镇化相结合,开创扶贫脱贫工作新局面。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强调将绿色化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取向,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龙山县作为湖南省林业碳汇工程试点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必须抓住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保护脱贫,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精准脱贫攻坚规划,实现全面脱贫的同时做到青山常在、龙山更美。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在现有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通过以“三去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扩大有效需求,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十三五”时期,龙山要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机遇,向改革要红利,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扶贫脱贫体制机制障碍,向发达地区转移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激活非公有经济发展,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活力得到加快释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实现有效共享。

龙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区域,是国家级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是湖南省扶贫湘西攻坚主战场,是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这些特殊条件能够为龙山争取“易地扶贫” “生态保护脱贫”“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国家、省特殊优惠政策。全县要抓住国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大好机遇,充分用好用活特殊优惠政策,聚集各项特殊优惠政策的合力,争取各种重大发展项目,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章 困难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龙山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面临着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需要面对和攻克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节 存在的困难

龙山县有227个贫困村。贫困村在村集体经济收入、道路通畅率与硬化率、人畜饮水安全、住房、医疗卫生、就学等方面的条件与脱贫标准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全面脱贫任务艰巨。(详见附表1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龙山县脱贫攻坚面临诸多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龙山要着眼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制约因素深入分析、科学研判、沉稳应对。

——发展差距大,贫困程度深。2015年,全县人均GDP13428元,仅为全国的27.28%、全省的31.25%。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4元,仅为全国的52.51%、全省的52.41%,比全州平均水平低13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4元,仅为全国的54.1%、全省的58.48%,比全州平均水平低24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9元,仅为全国的60.14%、全省的62.49%,比全州平均水平高221元。总体而言,龙山县与全国、全省、全州相比发展差距较大,多数贫困户除土地收入外,基本无其他固定收入,当年收入基本用于当期消费,少有节余,农村恩格尔系数较大(2015年仍达37.2%)。

——贫困面广,自然生产条件差2015年前全县有贫困村22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7.18%;建档立卡贫困户40636户、151933人,是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册人数最多的县。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积累,部分村还有历史债务,自有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大部分贫困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与外界物质交流和商品交换十分困难,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县境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平原及水面等多种地貌类型,山、丘、岗、平川及水面的组合比例为8210431。交通设施落后,历史欠账多,域外连接交通网络未完全形成。部分行政村尚未完成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相对薄弱且严重老化。

——特色产业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6.320.353.4,与全国940.550.5以及全省的11.544.643.9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第二产业明显偏低。县内缺乏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脐橙、百合、烤烟、中药材、山羊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深精加工率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从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看,全国经济发展的三期叠加阶段将给龙山县引进大项目、厚植新优势带来一定的困难。从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看,龙山县未来几年即将进入经济赶超发展时期,但同时仍将继续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在继续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迅速消化刺激政策,减少矛盾积累,夯实脱贫基础,建立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是龙山将要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

第三章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民生工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县要坚定信心、群策群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总体思路,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两年攻坚、三年巩固、应兜全兜、稳定脱贫”的具体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为目标,以精准脱贫、生态文明、社会保障为抓手,坚定攻坚有保障、脱贫有长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美丽幸福龙山,加快迈进全面小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事业;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由常规事项向“头等大事”转变;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问题导向、精准脱贫。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放在首位,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扶贫路径、资源使用方式、发展模式、考评体系转型优化。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力量由“各自为政”向整体推进转变,资源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使用转变。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分类指导、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类分批推进攻坚行动;全局谋划精准脱贫“十一项工程”,确保各项工程的每个项目的精准脱贫的针对性、受惠面和有效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发展产业与保护生态相辅相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统筹推进、分乡实施。统筹全县扶贫资源,整合扶贫解困机制、部门扶持措施、社会扶贫力量,整体推进扶贫工作。深入分析各乡(镇、街道)特点,充分挖掘各乡优势,改“普惠”扶贫为“普惠与特惠并存”扶贫,分乡推进实施,逐步解决村级区域性整体贫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通过苦干实干改变贫困面貌。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严格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按照“两年攻坚、三年巩固、应兜全兜、稳定脱贫”的具体部署,全力组织实施精准脱贫“十一项工程”,真正实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三退出,全面完成精准脱贫攻坚目标,逐步建成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美丽龙山,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2017年,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脱贫成果全面巩固,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全面实现小康。

专栏3-1:精准脱贫具体目标

项目

目标

贫困发生率

2017年底,控制在2%以下。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7年底,达到8000以上。

村集体经济收入

2017年底,达到4万元以上。

通村通组道路畅通率

2017年底,达到100%

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

2017年底,达到100%

人畜饮水安全

2017年底,有水源的村确保接通自来水,无水源的村完成集雨蓄水工程。

农村住房条件

完成所有农村危房改造,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国家标准。

医疗卫生

村村有合格卫生室。

就学条件

就学方便,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新农合参合率

达到98%以上。

主要社保指标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养老、低保、五保政策落实到位。

 

第四章 稳步推进发展产业脱贫

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脱贫、以精准脱贫带动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布局,切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蓬勃局面,增强龙山县自我发展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五年内,脱贫攻坚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共2845个,规划投资507411.5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2432.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19981.338万元,业主投入45222万元,农民自筹139776.152万元。共扶持贫困户40636户、贫困人口151933人,扶持扶贫龙头企业236个,扶持专业合作组织1150个。

第一节 特色产业脱贫

按照“政府扶持为导向,市场投入为主体,金融撬动为支持”的原则,坚持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使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规划投入资金272763.59万元,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2272个,带动贫困户22885户、贫困人口84665人参与产业发展。

1、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提升脱贫基础能力

以产品质量、结构质量为着力点,以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为突破口,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积极发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加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烤烟、百合、绿色蔬菜、柑橘、畜牧水产、中药材等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打造百合种植与深精加工、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柑橘种植与深精加工、中药材产品加工等五千万级产业。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特色农业结构,打造一批新特优高端农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园6个,特色养殖示范园3个,特色林业示范园2个。实施特色农林产业扶贫项目1064个,百合种植项目137个、61605亩;柑橘种植项目83个、31908亩;猕猴桃种植项目76个、13250亩;油茶种植项目160个、105380亩;烤烟种植项目129个、172920亩;木本中药材种植项目62个、22670亩;草本中药材种植项目39个、15620亩;蔬菜种植项目168个、43252亩;珍稀树种种植项目46个、9720亩;其它水果种植12120亩;干果15530亩;花卉苗木6700亩;其它农林项目2100亩。特色养殖项目1190个,其中,特色牲畜牲猪13.3万头,湘西黄牛3.7万头,山羊22.1万只。网箱、池塘养殖及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水产业项目142个。特色家禽养殖项目185个,养殖165.84万羽。蜜蜂养殖项目157个,养殖82737箱。培育适合龙山区域发展的小型“高精尖”特色农业产品,面向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专栏4-1:特色农林产业提质增效

柑橘:里耶、内溪、咱果、隆头、苗儿滩、桂塘、石羔、石牌等乡镇84个村。

猕猴桃:茅坪、召市、桂塘(老乡)、洗车、咱果等乡镇75个村。

烤烟:大安、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水田、靛房等乡镇128个村。

油茶:咱果、隆头、苗儿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等乡镇159个村。

百合:石牌(桶车)、石羔(三元)、兴隆街、洗洛、里耶、内溪、咱果、隆头、苗儿滩、大安、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靛房、贾坝、洗车等乡镇137个村。

中药材:苗儿滩、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华塘、里耶、兴隆、红岩等乡镇61个村。

绿色蔬菜:苗儿滩、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华塘、里耶、兴隆、红岩、石羔等乡镇50个村。

特色牲畜227个贫困村和16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

特色家禽:227个贫困村和16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

特色水产:里耶、苗儿滩、靛房、洗洛、石牌、召市等乡镇81个村。

——构建新型特色农业经营体系。以稳量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为目标,转变特色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特色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提升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扶贫经济组织。坚持资金“四跟四走”,明确利益分配模式,大力实施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产业帮扶模式。创新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1个乡镇1个千亩示范园、1个贫困村1个百亩示范园,带动贫困户脱贫。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确保增值增效。

——大力发展成片休闲观光农业。围绕民族文化风情,坚持成片发展、规模发展,打造2-3个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精品园。引导传统农业向就业增收、生态涵养、文化传承、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方向转变,以休闲农业带动农产品销售、三产服务、文化娱乐等关联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延伸。

——不断强化农业科技驱动作用。围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攻关,以现代种业、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物联网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建设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购买特色农业等产业的技术服务,培育、引进一批新兴产业、新兴技术,进而全县推广。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等工作,加大对合作社带头人及特色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和巩固脱贫成果能力。

2、生态工业特色优质发展,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围绕实现生态工业特色优质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推动贫困人口脱贫。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工业企业技术转型升级,以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产业脱贫带动能力。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整合重组与技术升级,促进矿产开采及加工、农食品加工、医药制造、水力发电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力度,大幅度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含量,在特色农业密集乡镇村的中心、交通便利地带建立一批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其中,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百合产品特色加工项目1个;年加工能力10000吨的柑橘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和中药材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各1个;年加工能力20000吨的蔬菜净菜加工项目1个;年加工能力2000吨的土家特色食品加工项目3个。

——打造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联盟。坚持绿色生态理念,积极转变食品产业发展方式,加快食品精深加工工业发展,招引产品关联度高、加工能力强的配套企业加入,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大力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龙山工业综合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辐射带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产业扶贫脱贫的承载能力。着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重点规划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新能源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规划设立光伏扶贫项目,在里耶恒咱村、石羔街道青岗村、里耶镇杉树村、里耶镇苗凤村等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光伏发电量达64260万瓦。引入市场竞争和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创办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行业,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升级。

第二节 乡村旅游扶贫

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大力推进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着力打造大湘西“土家探源”精品路线,最终建成一批特色小镇、美丽村庄、自驾营地和露营基地。通过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业态融合,带动贫困村整村脱贫。规划投入资金123306万元实施旅游项目240个,其中旅游产业项目91个,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149个。

——开发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土家探源”精品路线,以G209S10S304S259为发展轴,以洛塔、惹巴拉和里耶古城为中心,构建感受体验土家文化、民俗的旅游线路。打造拓展型、兴趣型个性化旅游路线,以旅游精品主线周边的重要生态旅游景点和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为中心向全县扩散,将分散的精品村寨串联成乡村旅游体系,逐步形成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商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具有土家文化和龙山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以参与和体验民俗文化为卖点,培育出吸引游客参与其中的各种小型演出项目,增加游客在旅游线路中的有效观览和体验的时间和兴趣。打造一批旅游观光基地,大力推进惹巴拉土家影视旅游即土家文化传承展演中心、惹巴拉土家文化研究院、惹巴拉土家织锦博物馆、惹巴拉土家农耕博物馆、惹巴拉影视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全域型旅游格局,通过县内主要景区和州外景区的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线路共享,实现和省内外旅游线路的良好对接。

——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将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重点实施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保持村庄原有形态和乡土气息。加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加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鼓励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社会投资者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

——培育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引导村集体、村民、外来投资者开发现代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宿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围绕交通要点和旅游景点每年重点支持培育1-2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2家特色民宿、1-2家特色农家乐、1-2种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支持贫困户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积极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集体旅游经济,让贫困户从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优先给予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扶持。实施农家乐建设扶持项目,鼓励贫困村以集体经济方式、贫困户以合作参与或独家经营等方式开办农家乐。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定期组织开展重点村旅游扶贫培训。建立“旅游培训学校”,由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直接组织职业培训,培养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经营户,对重点村农民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民俗文化、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在实施“三支一扶”、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回乡创业等计划时,选派、引导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为重点村乡村旅游发展服务。分期分批开展乡村旅游专题学习培训,加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干部的培训,提高村镇干部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政府投资组织力量开发新型乡村旅游项目,联合社会力量定期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表演项目比赛,培育品牌项目。

——发挥乡村旅游关联辐射作用。以乡村旅游辐射周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和关联辐射作用,促进业态融合。积极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对咨询信息、科技、商务、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的带动作用。围绕乡村旅游大力改造提升住宿、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层次。

第三节 电商扶贫

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产业结合,依托产业和区域优势,大力推动“线上”抓商机、“线下”促转型,以电商大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积极实施“互联网+扶贫”。规划投入10670万元,实施249个电商扶贫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2100人。

——完善电商基础条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以农资为主的仓储配送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特色旅游产品配送中心。完成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5个,21个乡镇(街道)中国邮政网点全覆盖,397个村(居)便民服务点或村邮站实现全覆盖。鼓励和引导民营快递企业入驻龙山,快递件收派送网点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实施互联网进村进户工程,实现村村通网,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建设。

——推进信息扶贫。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的合作,开发电商扶贫的信息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模式,在全县100个村内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基地100个及互联网销售平台,覆盖21乡镇(街道),建立产品发布、推送平台。打造产品信息发布平台,政府购买电信公司的信息服务,建立公众微信号、短信等多元化服务平台,由电信部门向进入龙山县的游客、商人以短信、微信、网页的方式推送县内特色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信息,定时向县内企业、个人推送主要贸易市场各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的信息。创建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县21乡镇(街道)建设电商扶贫旗舰店,126个村建设村级电商扶贫平台。选取101个产业特色村作为“湘西为村”推广村,进行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和电商销售平台搭建。

——培训电商人才。通过电商人才培训为“互联网+扶贫”提供人才支撑。定期组织开展重点村电商扶贫培训,重点培养电商致富带头人、经营户,对重点村农民开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技能培训。加强重点村镇干部的电商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培训,提高村镇干部“互联网+扶贫”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吸引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发挥创办电商企业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和贫困户在淘宝网、京东等主要电商平台上注册网店。

第四节 资产收益扶贫

针对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推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将细碎、分散、沉睡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扩展贫困人口生产生存空间,让其享受到优质资源,实现脱贫致富,以精准扶贫促进共享发展。规划投入资金32464万元,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81个,扶持贫困人口35421人。

——建立健全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部分支农资金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积极鼓励和引导因丧失劳动力而无法劳作的农民以及劳动力缺乏的贫困户由产业发展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建立完善资金投入的流程,构建入股方式、入股程序、股权管理、股金退出、风险防控等机制,保障资金安全。坚持政府主导、严格把控,确保资金落实到户,确保分红公平。

——积极推进资金变股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农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村集体发展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股金,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集中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股比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村集体资金、个人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农村发展。坚持把资金投入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成长性好的产业平台上,确保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

——积极推进资源变股权。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在坚持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积极推进集体资产入股,在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清理核实、确定核属关系的基础上,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等资源和资产协商评估入股,发展集体经济。

——积极推进农民变股民。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对贫困户采取“个人资助、组织协助、社会帮扶”的方式,通过优先确权登记、优先财政注资、优先担保支持、优先提供贷款、优先产业覆盖、优先教育引导等措施让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有机会、有条件入股优势产业经营主体,获得收益、实现脱贫。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和推动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企业、合作社、集体门面、集体停车场、集体光伏项目等经营主体变为股民,让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在参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专栏4-2:资产收益扶贫项目

县统筹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个:龙山县亿利购物广场星级农贸市场开发经营项目由县民生扶贫公司、县扶贫办合股开发、委托经营亿利购物广场星级农贸市场。龙山县三元、英雄、湾塘等电站开发经营项目开发装机容量25000KW水电站,委托电力公司经营。规划投资23175万元。

村级统筹资产收益扶贫项目79个:覆盖兴隆街道、洗洛镇、石羔街道等12个乡镇79个村。规划投资9289万元。采用包括购物广场、农贸市场、水电站、花果山改扩建、停车场、门面出租、加工厂、种(养)殖基地、农家乐、光伏发电、加油站等多种形式推动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第五节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唱地方戏,打优势牌,走特色路,推进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增强发展后劲,使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与扶贫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整合资源,实现特色发展。发展“合作社+农户”“企业+”“企业+农户”“政府+企业”的经营模式,引导农户以闲余资金和流转土地等形式入股整合到合作社,实现利益分红。整合农牧、扶贫、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项目资源,将水、电、路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和党建帮扶、产业发展及扶贫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与“一村一特色集体经济项目”捆绑实施。

——多元发展,盘活集体资产。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实施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和合作经营等多元发展路径。充分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山林、水体、河滩、鱼塘、房产等,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

——借力生财,发展集群村产。打破狭隘村集体经济发展观念,树立“大村集体经济”理念,建立“大村集体”格局。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若干个相邻行政村可联合发展集体经济,贫困村可联合非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多个村集群共同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扩大资源集中利用效益,增强“筑巢引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权分置,激活土地资源。落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允许将集体拥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水面等土地资源量化后入股发展生产经营活动,将贫困户从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中解放出来。充分维护农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收回等各项权能,发挥土地集体所有的优势和作用。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其他项目。

第六节 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落实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径,围绕建立和实施扶贫对象与经济组织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三种帮扶方式,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直接帮扶。对既有产业发展愿望、又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尤其是直接参与特色农林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政府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和组织贫困户跟着有能力、有头脑、有市场的企业和能人发展产业。由企业或者能人为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对象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保底价格包销等服务。对帮扶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支持额度。

——委托帮扶。对缺乏劳动、技术、思路和发展条件的贫困对象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方式,依靠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实行委托帮扶。委托帮扶项目重点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口脱贫。通过采取企业分享项目效益的委托帮扶方式增强贫困对象和受委托企业的利益联结。原则上,受托企业除正常管理费用外,项目效益分享不超过25%

——股份合作。对有劳动能力、有资源、有愿望但自己不会干或干不好的贫困对象,通过将政府支持他们的扶贫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及自己的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料折算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方式帮助其脱贫。股份合作项目中,企业最低保底分红不低于1000/人年,年限不少于5年,贫困户小额贷款由企业分贷统还。

第五章 努力实施转移就业脱贫

切实将转移就业脱贫作为龙山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点,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脱贫。实现2016年底前全县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至少有一人转移就业,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家庭脱贫。

第一节 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有限目标、逐步拓展”的原则,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总体目标,创新转移就业方式、拓宽转移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产业发展就地吸纳、居家自主灵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中介介绍就业等方式促进转移就业,开创“多渠引水”的转移就业扶贫新局面。

——积极推动劳务协作对外输出。建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促进劳务输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加强与劳务输入地有关部门、用人企业的联系,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对接机制,及时交流用工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按照“巩固老基地、开辟新基地”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培企合作,建立稳固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基地。抓住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长沙市等对口支持龙山转移就业脱贫工作的契机,积极推进省际劳务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劳务合作关系,继续挖掘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潜力,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向省内外用工企业输出,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2016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3500人;2017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4200人。

——积极提升本土企业就地吸纳能力。通过发展壮大产业扩大企业就业容纳能力,做好企业用工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通过采取送岗位到贫困家庭的办法,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或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企业采取分散加工、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引导性、技能性、职业素养等职业培训补贴。

——鼓励居家自主灵活就业。紧密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围绕规模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编织、旅游产品等,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向家庭提供原材料和设备,负责回收销售产品,使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是不能外出务工的,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积极扶持自主灵活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和创业担保贷款,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重点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为创业培训合格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免费服务。对自主创业、取得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奖励。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项目,2016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50人;2017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240人。

——积极发挥中介介绍作用。培育和引进劳务中介机构,发挥市场职业中介机构、农村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信息员的作用,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实现转移就业。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工程承包人员、外出就业人员发挥中介作用,搜集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带动家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按规定给予一定求职就业补贴。

——适度开发公益就业岗位。全县统筹规划开发公益性岗位,每个贫困村开发一个公益性岗位专职负责转移就业服务。设置城乡交通协管、保洁、保安、保绿等岗位,安排符合岗位需要、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公益性岗位使用单位支付给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劳动报酬不低于龙山县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节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免费培训、提升职业培训精准度等措施,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为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提供有效载体和途径,提升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绩效。

——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农业部门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贫开发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等,统筹纳入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规划。分类分层次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统一下达培训计划和任务,统一定点机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严格督促检查。重点做好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2016年底前对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每人至少开展一次职业技能培训,2017年底前对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至少开展两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2020年底前对新增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至少开展两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并视参加培训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具体情况发放一定的生活、交通、住宿补贴。

——提高职业培训的精准度。对各类就业群体进行多层次、多类别培训,提高新职业培训的精准度。依托基层扶贫开发公共就业服务等平台,深入贫困家庭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频快”职业技能。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务农和技能培训“两不误”。鼓励优质培训机构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地域分布,就近就地开展培训。鼓励开展劳务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使其带领更多贫困家庭劳动力脱贫致富。改进技能培训绩效考核办法,突出考核培训合格率,严格兑现奖罚。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跟踪服务制度。对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和愿望进行摸底,建立台账。根据培训需求和愿望安排合适职业培训导师,每位导师每年负责指导20-30人,长期跟踪服务指导。导师对接受培训的劳动力进行就业形势和前景的指导,帮助接受培训的劳动力围绕电子商务、养老护理、中医理疗、劳务品牌、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家政服务、汽车驾驶员、电焊工、电工、创业技能等重点领域选择培训方向,负责对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定、提出奖罚建议,根据培训成绩建议提高或降低对受训人员补贴标准。

第六章 扎实推进易地搬迁脱贫

“十三五”期间,要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实施易地搬迁,按照“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和必要的生活设施。规划投资177034万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02户,危房改造12221户,地质灾害移民搬迁420户,生态移民129户。

第一节 精准识别搬迁贫困户

坚持精确瞄准,在自愿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搬迁贫困户。

——选准易地搬迁对象。对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发、无水源、生产资料缺乏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2015年人均纯收入2800以下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优先搬迁泥石流、滑坡等地质频发和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鼓励和动员该区域的非建档立卡户同步搬迁。优先安排水、电、路“三不通”或“二不通”自然村(寨、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该区域的非建档立卡户实施同步搬迁,尽量实现自然村寨整体迁出。

——规范搬迁对象确认程序。落实搬迁对象确认程序,做好做实贫困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及公示、县级政府审批及公告、签订搬迁协议五个环节,做到每个环节都有经办人、负责人签字并存档备查。严格按照《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调查工作方案》的目标任务、工作流程、组织保障和纪律要求,确保调查规范全面,确保调查深入各村寨和入户,确保基本情况摸准,确保农户信息真实有效。

——严格核查搬迁对象。进一步加大具体核查工作中的督促指导力度,县政府组织成立两个督导小组,不定期、不定具体村地开展监督核查,确保识别工作严肃严格、快速推进。公布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咨询电话,供参加调查人员和贫困户进行政策咨询,保证信息畅通、政策统一。对搬迁对象进行严格核查,对弄虚作假的进行严肃处理。

第二节 积极稳妥实施搬迁安置

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力争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基本实现“愿搬尽搬”。

——科学选择安置方式。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意愿和龙山实际,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立足集镇与中心村建设,按照“内聚外迁、梯度转移”方式,采取整体搬迁与零星搬迁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保留原有生产资料与推进土地山林规模流转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实施。鼓励采取“以小集中为主、以就近安置为主”的方式进行安置,灵活采取小城镇集中安置、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依托乡村旅游集中安置、工业园区集中安置等集中安置方式,灵活采取行政村插花安置、购买商品房安置、投亲靠友安置、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安置等分散安置方式。加大商品房安置力度,与产业带动就业相配合,在产业发展集中区域开发两用商品房,发挥能人示范作用。

——统筹统建安置房建设。对统规统建多层式住宅小区安置房、一户一宅安置房、购买商品房或农村空置房安置、同步搬迁安置房实行不同的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易地搬迁安置要与扶贫脱贫联系起来,安置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就业场所建设联系起来,探索安置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模式,通过“筑巢引凤”,资助贫困户易地搬迁和获得就业场所、就业机会,鼓励富裕家庭迁入贫困户易地搬迁区域,发挥富裕家庭创业经营的示范作业和带动作用。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坚持“资金统筹管理、项目稳步推进、工程监管强化”的原则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房补助外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投资规模以年度平衡和统筹,不以单个小区平衡,根据实际需要用于各安置区的水、电、路、气、网等生活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后续产业及其他设施配套建设。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加快建设住房和水、电、路、气、网等基本生活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划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以及年度计划,明确每项建设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和建设任务,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把招标采购、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三关”,落实项目工程建设“五制”,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抓好对计划和项目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工程项目验收,按照国家、省、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竣工验收的规定,由县政府对项目组织验收。

第三节 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实现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实行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到2017年,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依托交通干线、中心城镇、旅游景区和产业园区等区域选择安置点。出台落实户籍准迁、土地流转、宅基地垦复、生态修复等配套政策,注重和促进搬迁群众的就业与后续发展。进一步落实土地、金融、户籍、社保等政策措施,实现多项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确保搬迁对象稳定脱贫。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解决搬迁群众居住、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享受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收入稳增和就业稳固的“双稳”长效机制,加强搬迁对象就业培训帮扶,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搬迁户实现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确保搬迁户与迁入地群众同等享受社保政策。

——实现稳定就业发展。把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产业发展能力,以产业发展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充分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和帮扶部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搬迁困难户住房问题,改善、改变搬迁贫困户的生存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搬迁困难户生产和发展能力。

专栏6-1:搬迁改造项目

搬迁改造打捆项目共9个,共搬迁改造15772户。

危房改造项目:覆盖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行政村贫困户1222145354人。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覆盖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行政村300212011人。

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项目:覆盖石牌镇卧龙等5村,共计库区贫困户移民420980人。

生态移民搬迁项目:覆盖自然保护区129500人。

第七章 切实推进教育支持脱贫

坚持“扶贫必扶智”,将教育作为彻底脱贫、稳定脱贫和巩固脱贫的重要手段。实施校安工程,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开展贫困生职业技能教育,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规划投入38603.6万元,教育助学扶持128040人次。

第一节 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继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推进校安工程,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快速发展,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力争到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小学、初中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稳定在99%97%97%以上,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所有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大力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乡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和改造,完成县第一幼儿园迁建,优化整合城区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根据需要在已撤并乡镇和较大行政村设置幼儿园,建设乡村幼儿园60所。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项目,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基本实现村村有幼儿园。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进入公办幼儿园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巩固提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配备。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鼓励城镇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完善城区学校布局,逐步消除城区大班额现象。新建第一、第三、第五中学,第七、第八小学;改扩建华塘小学等城区小学,优化城区学校教育布局。加快原农村乡镇44所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地区全覆盖。加快农村寄宿制保育式学校建设,对农村中小学校舍、运动场进行提质改造,加强里耶民中、召市初中、桂塘学校、洗车学校、靛房学校、红岩初中、石牌初中、水田初中等八所学校建设。实施校安工程扶贫贷款项目,新建与安全改造大红村、兴场村、大唐社区、水田坝社区、青艾村、贾坝社区、双溪村的11个学校。启动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乡低保户中三类残疾儿童少年85%入学。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办好农村保育式学校,改善偏远村落学生住宿和食堂条件,推动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加强留守儿童情感关怀、学业指导。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完善农村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大力建设综合实践基地,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和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荣誉制和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引进计划,建立完善教师定期支教、挂职培训锻炼和交流制度。

——普高教育扩容提质。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水平,优化城乡高中教育布局,满足高中阶段学校教育需求,对高级中学、皇仓中学、里耶民中实施提质扩容建设,力争招生规模每年达到3500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

——完善落实教育资助制度。健全并落实国家教育资助制度,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政策,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推进精准资助,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广泛开展社会资助。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城乡低保户子女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中学教育四个阶段给予资助。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并提出申请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按政策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上学。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在校生活补贴标准,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专栏7-1: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标准

覆盖范围: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学费补助:学前教育按每人每年1500元的标准补助学前保教费;高中教育按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特色教育实验高中每人每年2000元、一般普通高中每人每年1600元的标准提供学费补助。

生活补贴: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职教育四个学段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的生活补贴。

高等教育资助:对所有考取本科、专科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新生分别给予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资助。

第二节 降低贫困家庭学生就业负担

通过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降低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负担,增强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

——就业指导。建好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按照大数据要求,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精准到人。做好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推送服务工作,定期发布,实现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做到用工信息到镇到村到人,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毕业后就业求职专门登记窗口,实现劳动者求职就近登记。

——就业培训。做好培训组织和衔接,量身定制培训项目。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实施订单式培训项目,增强“针对性、时效性、统筹性”,按照“市场有订单、人员到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后买单”的模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实施贫困户免费培训全覆盖,使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市场所需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开展“培训进贫困村”活动,把政策送到贫困家庭,把培训班办到村镇,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学校实行免考试、免学费。

——创业支持。编制专项创业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组织能人和专家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脱贫。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重点扶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职业学校,发展民办职业学校。

——整合资源。整合职中、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教育资源,新建龙凤职业教育中心,提高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改善职业教育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从2016年起,以县市重点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对各类培训机构、项目、经费、资产进行整合,到2020年,逐步将各类培训整合到县职教中心。建设好1个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1个校外实训基地。围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及其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办好若干个对接当地优势产业、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专业。

——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深入实施“一家一职生”(一户一名职教生)工程,积极引导“两后生”、青年农民、城乡劳动者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协同对接教育资助体系、“同心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费接受学历教育与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接受学历教育与培训面达100%。实施就业援助,推行普通高中毕业生就业前职业培训,对接高中教育,对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实施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推进助学培训项目。助学培训项目预计投入资金38603.6万元,覆盖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农村就业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个项目。

专栏7-2:助学培训项目

助学培训项目预计投入资金38603.6万元,覆盖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农村创业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个项目。

学前教育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小学教育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中学教育每人每年补贴2000元;中职教育每人每年补贴2400元;高等教育新生每人一次性资助5000元(本科)和3000元(专科);农村创业就业培训每人每年补贴1400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人每年补贴454元。

第八章 坚定落实健康扶贫脱贫

加快推进医疗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健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医疗救助帮扶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到2017年,对符合医疗救助的1.9万人帮扶脱贫。

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通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健康扶贫脱贫提供扎实的条件保障。

——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建设,实现70%以上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甲”标准。优先安排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行政村卫生室等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的清理和化解工作。新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大楼、县妇幼保健院、县传染病医院、康复医院综合业务楼、红十字骨伤科医院制药用房、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建设。

——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新建与改扩建石牌镇、水田坝镇、靛房镇、洛塔乡、石羔街道、兴隆街道、茨岩塘镇、洗洛镇20个卫生院。逐步改善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晋升职称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半年以上制度,帮助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第二节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通过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和妇幼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防止因病陷贫和因病返贫,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参保(合)率、筹资和保障能力。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利用大病保险基金为所有城乡居民购买大病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级以上医院(包括县级医院)住院的实行大病保险起付线减半的政策并逐步提高报销比例。

——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帮扶力度,对经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后,自负费用较高、负担仍有困难的贫困人口再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实施重大疾病分类救治,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对无力支付的急危重症患者,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实现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救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着力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全面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生儿开展两种以上遗传代谢病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婚前医疗免费检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实现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0%以上、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率达80%以上、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达80%以上。

——建立因病返贫预防与救济机制。建立巡诊制度,针对贫困人员、五保人员、残疾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划拨专门的财政经费用于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贫困人员的免费医疗。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建立脱贫家庭因病返贫的预防干预机制,将医疗救济提前,避免脱贫家庭主要劳动力因家庭成员患病失去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第三节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疾病防控力度、建立和完善责任分担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居民健康,为坚定落实健康扶贫脱贫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支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急救机构建设,完善农村急救体系。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施贫困人口大病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免费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家庭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实施贫困人口免费体检项目。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的预警、监测工作,有效防控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

——建立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分担和监督机制。明确县乡村组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估。

第九章 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脱贫

规划投资23710万元,扶持贫困人口59776人。以发挥重要生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域建设为重点,根据不同的生态保护要求,合理规划重点生态区域,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创新生态建设和生态资金使用方式,确保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脱贫工程目标,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生态造林带动4050人脱贫,生态补偿转岗脱贫护林员带动4500人脱贫。

第一节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扶贫开发与建设绿色龙山有机结合,加快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封山育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步伐,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

——加大绿化造林项目力度。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2.4万亩,实施封山育林1.6万亩,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5.5万亩。重点实施好“两区一环线”可视范围造林绿化,建成生态示范村64个。加速推进主要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城镇周边、河流两岸和大型水库周边绿化造林,创建森林城市。

——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和范围。2016年新规划增加省级以上公益林10万亩,全县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力争达到130万亩,生态补偿资金达1885万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80万亩,生态补偿达1200万元。加大对公益林建设的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用于补植苗木费、林木抚育费等。提高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补偿费,调动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强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项目。加强石漠化监测,划定红线,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200平方公里,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地块、有劳动能力并纳入治理项目且自愿从事造林工程的贫困户,按每亩540元的标准进行劳务补助,分三次兑现,第一年兑现补助每亩390元,第二年兑现补助每亩100元,第三年兑现补助每亩50元。

——巩固和新增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巩固新场村、苞谷村、紫龙村、五台村、老洞村等220个村现有退耕还林面积32万亩。新增第二轮退耕还林,集中西必村、车塔村、马蹄村、光明村、三个堡村、捞田村等贫困村,以贫困户为重点,力争实施退耕还林3万亩,争取补偿资金4500万元。落实退耕还林扶持政策,对第一轮退耕还林按政策兑现,按每亩125元的标准进行扶持;贫困户自愿参与且符合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可优先纳入退耕还林项目范畴,按每亩15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分三次发放,第一年兑现补助每亩800元,第三年兑现补助每亩300元,第五年兑现补助400每亩。

第二节 积极实施生态建设项目

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县创建工作,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大《龙山县生态建设规划》实施的力度,努力探索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管理机制、绩效评估和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保护区的监管能力。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村、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保护区。

——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做好省林业碳汇工程试点项目。第一批规划设计面积6100公顷,计划投资565万元,扶持贫困人口1460人。结合试点项目,建立碳汇市场交易机制,探索生态价值补偿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为全州、全省碳汇林业建设探索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村群众了解林业碳汇、认可林业碳汇、接受林业碳汇。寻求省州支持,积极主动对接国际森林碳汇项目,开辟更广的林业碳汇项目扶贫路子。

——实施千里生态走廊建设。2016年投资6600万元,启动建设从农车镇经洗车河镇、苗耳滩镇至里耶镇的生态走廊,完成公路绿化60公里。打造沿线可视山体生态景观,实现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相结合,珍稀乡土树种为主体的绿化模式。公路绿化和可视山体生态景观在35年内辐射到全县交通网络。打造通向农村的生态路、旅游路、发展路、致富路,发展生态休闲、生态旅游,多渠道拓展农村收入,开拓贫困户的脱贫路径。

——打造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项目。强化和提升太平山省级森林公园集文物、宗教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森林公园形象。加快皇仓坪森林公园城市绿道建设,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绿道功能。打造集湿地生态景区、水上运动休闲区、森林草地区、民俗文化区、鱼类保护区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里耶湿地公园,保护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种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通过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丰富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村、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建设“美丽乡村”,巩固2015年城乡同建同治工作成果,继续保持全州先进县市行列。加快县城道路、河流、管网、公园、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镇水、电、路、房、气和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生态环境。抓好卫生保洁。加强县城区环卫市场化的精细化管理;对里耶镇实施环卫市场化,其它乡镇继续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和分类减量处理。加强环境监测、卫生监管和“四害”防治等工作,大力开展“创卫”和“美丽乡村”系列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全民参与的“美丽龙山”建设新局面。实施709个农村环境治理新建项目,覆盖227个贫困村。

专栏9-1:农村环境治理项目

覆盖全县227个贫困村。共741个农村环境治理新建项目,扶贫贷款项目188个。

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石牌镇、洗洛镇、茨岩塘镇等16个乡镇(街道)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石羔镇三元片区殷家村、兴隆街道兴隆街村、石牌镇桶车片区桶车村等15个村寨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

排水管渠(扶贫贷款)项目:大安乡5700m,茨岩塘镇5801m,靛房镇11904m,里耶镇4200m,农车镇7500m,洛塔乡500m,苗儿滩镇23338m,内溪乡900m,洗车河镇12157m,兴隆街道4000m,召市镇700m

亮化工程项目:茨岩塘镇290盏,靛房镇946盏,里耶镇1144盏,农车镇1250盏,茅坪乡330盏,洛塔乡65盏,苗儿滩镇2100盏,内溪乡602盏,洗车河镇121个盏,洗洛镇160盏,兴隆街道210盏,咱果乡240盏,召市镇970盏。

垃圾池建设项目:茨岩塘镇9个,大安乡12个,靛房镇22个,桂塘镇6个,红岩溪19个,华塘街道4个,里耶镇13个,洛塔乡10个,茅坪乡7个,苗儿滩20个,民安街道2个,内溪乡3个,农车镇9个,石羔街道5个,石牌镇9个,水田坝镇14个,洗车河镇5个,洗洛镇16个,隆街道10个,咱果乡10个,召市镇10个。

垃圾集中收集点建设项目:茨岩塘镇3个,大安乡3个,靛房镇22个,桂塘镇2个,红岩溪18个,华塘街道5个,里耶镇11个,洛塔乡3个,茅坪乡5个,苗儿滩8个,民安街道1个,内溪乡1个,农车镇9个,石牌镇4个,水田坝镇6个,洗车河镇2个,洗洛镇8个,隆街道3个,咱果乡10个,召市镇10个。

垃圾焚烧炉建设项目:茨岩塘镇4个,大安乡2个,靛房镇22个,桂塘镇4个,红岩溪20个,华塘街道2个,里耶镇13个,洛塔乡1个,茅坪乡4个,苗儿滩20个,民安街道3个,内溪乡2个,农车镇11个,石羔街道1个,石牌镇2个,水田坝镇5个,洗车河镇3个,洗洛镇7个,隆街道5个,咱果乡3个,召市镇7个。

 

——努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充分利用龙山处于特殊气候带的优势,以气候带为基础,形成梯度明显、层次分明的梯度化林业生态产业。打造成片林业示范区,实施油茶低改13万亩、木本药材5万亩、花卉苗木0.2万亩。采取大户承包或产业合作社的方式整合资源,集中开发。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安置农村人口就业300人。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控“两高一低”企业的引进,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完善配套管网。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居民生活、企事业单位、工业生产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新建农村沼气池,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新增生物质炉灶。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测,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验收和联审制度,帮助指导企业配套环保设施,完善环评手续。大力抓好污染治理,加强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坚决打击非法排污行为。强化餐饮业油烟等生活环境治理。强力推进砂场、采石场、砖场、煤场、搅拌站、加油站等“四场两站”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城区污水处理、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确保全县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第十章 稳定落实社会保障脱贫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通过社会保障脱贫项目,规划投资233210.6万元,扶持贫困人口151933人,对符合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的9132人兜底脱贫。

第一节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实施社会救助全覆盖。建立区域内医保互通、社保互通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就业、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及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实施社会救助项目,全县符合农村大病救助条件的贫困人口预计21350人。实施新农合医保项目,向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 40636户的151933人贫困人口提供新农合医保。

——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强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达到国家扶贫标准。争取中央、省、州城乡低保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县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城乡低保配套资金,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大退伍军人、下岗失业职工中特困群体的救助力度,对因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返贫致贫人员,采取“因事施策”的办法救助脱贫。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项目,向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32540户的48500人农村低保人口按照农村低保人口165//人、110//人及95//人三个层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全县2780名农村五保人口, 按照集中供养者400//人,散居者267//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节 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2020年,基本实现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更好地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建立缴费激励机制。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对“缴费档次高、缴费年限长”的城乡居民,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保续保。

——建立待遇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逐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

——确保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按照80//人的标准,向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贫困户的村共计23000位农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金。

第三节 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帮扶干预机制,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建立起“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和救助体系。

——加强对“三留守”人员的关爱。做好基础工作,对农村“三留守”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在全县贫困地区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

——加强对孤儿的关爱和救助。搭建载体平台,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社区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实施农村孤儿救助项目,按照分散供养600//人、集中供养1000//人标准,全覆盖救助全县480名农村孤儿。

——建立残疾人救济制度。建立残疾人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残疾人保障项目,按照重度残疾200//人补助标准,全覆盖救助全县6500名重度残疾人口;其它三四级低保或低保家庭残疾人按100//人补助标准。

专栏10-1:社会保障项目

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保障试点(残疾人保障)共7个项目。

最低生活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2个项目,覆盖民安、华塘、石羔、兴隆、石牌、洗洛、茅坪、红岩溪、农车、靛房、洗车河、苗儿滩、洛塔、里耶、咱果、桂塘、召市、内溪、茨岩塘、大安、水田坝等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 3254048500人农村低保人口及全县2780人农村五保人口。其中,全县农村低保人口,补助标准分165元、110元及95//人三个层次;农村五保全县2684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者400//人,散居者267//人。

新农合医保项目:覆盖民安、华塘、石羔、兴隆、石牌、洗洛、茅坪、红岩溪、农车、靛房、洗车河、苗儿滩、洛塔、里耶、咱果、桂塘、召市、内溪、茨岩塘、大安、水田坝等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40636151933位贫困人口。

农村养老保险项目:覆盖民安、华塘、石羔、兴隆、石牌、洗洛、茅坪、红岩溪、农车、靛房、洗车河、苗儿滩、洛塔、里耶、咱果、桂塘、召市、内溪、茨岩塘、大安、水田坝等24个乡镇(街道)的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贫困户的村,23000位农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90/月人。

社会救助项目:包括大病救助、低保对象医疗救助、非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孤儿救助4个项目。全县符合农村大病救助条件的贫困人口,预计救助21350人;低保对象医疗救助85350人;非低保医疗救助151933人;全县480名农村孤儿,分散供养600//人、集中供养1000//人标准。

残疾人保障项目:残疾人生活补助14100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托管6500人;重度残疾人合作医疗代缴5450 ;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代缴3060人。

第十一章 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

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推进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个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着力提升全县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水平,打造扶贫公益品牌,以社会帮扶促进开放发展格局。

第一节 开展对口帮扶与扶贫协作

对口帮扶,是先富帮后富、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新时期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战略部署和重要举措,有利于汇聚力量、多头并举、多方联动,同心同向、内外发力,助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主动寻求对口帮扶单位支持。进一步深化认识,珍惜对口帮扶机会,结合龙山实际,研究落实好对口帮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主动向农业部、长沙市等有关部门汇报对接,争取支持,深入推进农业部、长沙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旅游文化和干部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新步伐。

——优化对口帮扶机制。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平台,建立劳动力供应调配协作机制,协同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强招商引资协作,建立对口互荐引资机制。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引导和鼓励县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相关企业在农产品产加销、旅游景区线路开发、外包生产服务、产业基地共建等方面开展协作。充分利用对口帮扶资金,助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加强帮扶项目对接。主动深入对接《长沙市对口扶持龙山(2015-2017)三年行动计划》,用好用足长沙市每年安排的不少于2900万元对口援建资金,重点用于龙山县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商业片区等项目,推动项目落地。加强招商项目、旅游合作等项目对接,顺利推进黔张常铁路(龙山段)建设、湖南友阿集团与龙山亿利购物广场战略合作等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充分激发龙山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深化专项人才共建。与农业部对接,按时选派100人参加农业致富带头人教育培训。与长沙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进行对接,选派干部参加新型城镇化研讨班、中青班、科干班等培训,选派干部到长沙市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根据《对口扶持龙山县人才发展专项行动》,做好教育、卫生等专项人才选派工作。每年互派交流干部、专业人才,并帮助培训专业人才。

第二节 驻村帮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及领导批示精神,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队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有力保障,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做好驻村干部选派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驻村扶贫工作第一抓手,配齐配强扶贫队伍,确保2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驻村干部,都有帮扶单位。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特别是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职责分工、帮扶项目、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建立驻村干部考勤管理、工作例会、联席会议、工作报告、请销假等制度,对成绩明显、效果突出的组织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形成风清气正的扶贫工作新风貌,充分调动各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性。积极做好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切实解决驻村干部困难,落实好每个驻村工作队经费,解除后顾之忧,让其安心驻村工作。

——强化精准扶贫规划。加大驻村干部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第一书记要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开展工作,注意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做好精准扶贫规划,推动精准扶贫。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带领派驻村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帮助村“两委”制定和实施特色、精准的脱贫规划;组织落实扶贫项目,参与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民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推动提升农村基层的治理水平。

——实行驻村扶贫责任刚性化。建立“责任+机制+问责”工作模式,实行驻村扶贫责任刚性化。由县委办牵头,组织部、扶贫办、脱贫攻坚办、驻村办参与,进行量化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驻村扶贫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创新做法和成功实践进行深度挖掘,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式。

第三节 企业帮扶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第三产业联动的协同机制,把贫困农户“扶上马,送到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导入核心产业参与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包销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及时进行订前咨询、订中指导、订后跟踪检查,提高签约率和履约率,利用订单合同来规范产、供、销活动,帮助涉农主体通过合同形成稳定的农资采购供应和农产品产销渠道,推动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降低产销成本,维护涉农主体的合法权益。通过合同订单带动各类涉农经营主体走“公司+经纪人+涉农主体+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就业扶贫,精准安排就业。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企业1000/人的奖补,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家庭劳动力的,作为就业扶贫基地,给予不低于5万元奖励。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1000/人标准给予奖补。深化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搭建信息对接平台,有序组织劳务输出。鼓励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对于创办领办创业实体的,给予一定奖励。

——慈善扶贫,做好捐钱捐物。慈善募捐是扶贫帮困的重要推动力,捐建一些带产业的新农村,让住在深山老林里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住不挡风不遮雨的房子的人搬到新农村,为生态扶贫做贡献。

第四节 军队帮扶

积极主动联系军队帮扶,以军民鱼水情为核心,将拥军爱民与扶贫脱贫相结合,创新军队帮扶机制。

——拥军爱民与扶贫脱贫相结合。及时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严格落实三属人员、在乡残疾军人和红军失散人员粮油补贴和价格补贴政策,维修升级光荣院和烈士陵园,落实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做好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争取驻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的帮扶政策。

——根据地方需求和部队优势加强军地协调对接。依据地方扶贫脱贫工作的需要和部队优势资源,加强军地协调对接工作,充分争取利用部队的优势资源多途径、多方式帮扶贫困乡、村发展产业项目。通过部队优质人力资源,帮助缺乏劳动力的贫困乡和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联系部队捐助贫困户子女求学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部队扶贫。

第五节 社会力量帮扶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双方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创新帮扶方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实现社会力量帮扶全覆盖、社会帮扶工作常态化。

——拓展参与渠道,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加强宣传动员,营造“人人知扶贫、人人愿扶贫、人人为扶贫”的浓厚社会扶贫氛围。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结合建档立卡工作成果,建立统一的社会扶贫工作信息交流平台,让社会力量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扶贫需求内容、强度和优先顺序,实现社会扶贫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积极构建社会扶贫资源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监管各种扶贫资源的流动和去向,彻底解决社会扶贫资源使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待遇,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等。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自愿包村包户,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参照工商联系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完善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捐赠信息,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

——注重协同联动,构建社会扶贫服务网络。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行动。出台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公开。建立社会扶贫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分工机制,严格界定主体责任,明确不同部门的角色,推动跨部门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增强扶贫主体活力。建立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联动机制,推进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开展 “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雨露计划”等帮扶救助活动,多为贫困群众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好事。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产业、商贸、就业、捐赠、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鼓励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结对帮扶、助教支医等专项扶贫。加快构建全县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引导企业以及社会团体、专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

第六节 国际交流合作

通过对外援助、项目合作、技术扩散、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减贫理念与经验,履行减贫国际责任。

——积极对接国际发展援助组织。准确了解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所开展的各种援助项目,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寻求相关国际机构对龙山县扶贫脱贫项目的支持。

——积极拓宽争取外资扶贫的渠道。争取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对扶贫贷款援助,通过中国公司引进扶贫贷款项目。拓展扶贫脱贫的国际视野,通过碳汇造林等新型项目获取国际组织的支持。

——积极探索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的新模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外资扶贫项目服务于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各类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贷款和赠款混合使用的新模式。借鉴国际社会多部门综合扶贫、参与式扶贫、小额贷款扶贫以及科学评估监测等成功经验。

第十二章 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统筹规划、科学配置、协调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功能配套、互联互通、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改善贫困村生活条件。

第一节  改善基础设施

规划投入620802.7618万元,继续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扶贫开发先导工程来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县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到2017年,基本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宽带网络,村村通广播、户户通直播卫星。

——改善交通条件。以支撑精准脱贫和美丽龙山建设为中心,提升县乡公路,突出通畅工程,对接边际公路,建好客运场站,力争2020年基本形成“八纵六横一环”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和县乡公路为支撑、乡村公路为支线的路网格局。接通对外大通道,建成黔张常铁路、龙永高速、龙桑高速,力争秀山经龙山里耶至永顺或龙山经里耶至秀山高速进规划,与湖北来凤共同启动龙凤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形成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大通道。完善干线公路网,加速构建与铁路、高速公路连接主要乡镇、景区景点的干线路网,建成龙永高速洗车河连接线、S259洗车至里耶公路、S260石牌至里耶公路、龙永高速茨岩塘连接线、张花高速里耶连接线、G353狮子村至湘鄂情大桥公路、S259里耶绕古城公路、里耶经八面山(湘渝界)公路等建设,启动S262茅坪至洗车公路、S305茅坪至火岩(湘鄂界)公路、S314靛房至内溪公路、S315洗车至火岩(湘鄂界)公路等公路前期工作,形成城镇空间布局服务型道路体系。实施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断头公路水泥路改造,完善农村道路标识标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自然村组100%通路。规划新建和改建村级道路10355.709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037.875公里,村组公路4645.802公里,桥梁521座,联户路1195.412公里,产业路1955.62公里。

 

专栏12-1:村组道路建设项目

含扶贫贷款项目556个,73536万元。

通村公路新修:红岩溪镇19.8千米,里耶镇24.3千米,苗儿滩镇12.15千米,内溪乡9.5千米,石牌镇3千米。

村级公路加宽:茨岩塘镇36千米,大安乡53.4千米,靛房镇61.1千米,桂塘镇60.3千米,红岩溪镇16.1千米,华塘街道12千米,里耶镇86.4千米,洛塔乡47.1千米,苗儿滩镇77.2千米,民安街道27.1千米,内溪乡18.9千米,农车镇61.8千米,石牌镇31.8千米,水田坝镇28.9千米,洗车河镇59.2千米,洗洛镇30千米,兴隆街道62.6千米,咱果乡22.6千米。

村级公路安保:茨岩塘镇51.9千米,大安乡51.73千米,靛房镇60.2千米,桂塘镇27.5千米,红岩溪镇41.72千米,华塘街道0.5千米,里耶镇50.15千米,茅坪乡14.5千米,苗儿滩镇74.85千米,民安街道2.94千米,内溪乡18.3千米,农车镇25.7千米,石羔街道15.06千米,石牌镇25.3千米,水田坝镇65.7千米,兴隆街道24.13千米,咱果乡27千米,召市镇26.9千米。

村级公路硬化:靛房镇14千米,红岩溪镇54.6千米,华塘街道4.7千米,洛塔乡23.5千米,苗儿滩镇67.7千米,民安街道8.3千米,内溪乡15.7千米,石羔街道3千米,石牌镇18千米,水田坝镇26.3千米,洗车河镇3千米,洗洛镇16.8千米,兴隆街道43.2千米。

组级公路新修:茨岩塘镇42.92千米,大安乡26.04千米,靛房镇76.85千米,桂塘镇43.8千米,红岩溪镇39.8千米,华塘街道0.5千米,里耶镇69.3千米,洛塔乡11.9千米,茅坪乡16千米,苗儿滩镇64.849千米,民安街道14.6千米,内溪乡34.7千米,农车镇77.55千米,石羔街道38.7千米,石牌镇74.75千米,水田坝镇47.1千米,洗车河14.96千米,洗洛镇51.94千米,兴隆街道54.68千米,咱果乡75.4千米,召市镇64千米。

组级公路安保:茨岩塘镇56.5千米,大安乡26千米,靛房镇36千米,桂塘镇24.5千米,红岩溪镇20千米,华塘街道0.5千米,里耶镇23千米,洛塔乡54.5千米,茅坪乡15.1千米,苗儿滩镇29千米,民安街道1千米,内溪乡25.36千米,农车镇25千米,石羔街道7.17千米,石牌镇26.9千米,水田坝镇28.4千米,洗洛镇49.6千米,兴隆街道19千米,咱果乡16.5千米,召市镇79千米。

组级公路加宽:石羔街道28.35千米,洗洛镇6.9千米,召市镇37千米,民安街道3千米。

组级公路硬化:茨岩塘镇48.2千米,大安乡52.5千米,靛房镇87千米,桂塘镇92.8千米,红岩溪镇54.4千米,华塘街道10.2千米,里耶镇121.1千米,洛塔乡74.3千米,茅坪乡30.66千米,苗儿滩镇28.605千米,民安街道14.13千米,内溪乡41.7千米,农车镇105千米,石羔街道71.92千米,石牌镇116.78千米,水田坝镇66千米,洗车河15.03千米,洗洛镇76.77千米,兴隆街道53.8千米,咱果乡61.1千米,召市镇90千米。

产业路建设:新修1201.955千米,硬化918.163千米。

——建设水利设施。大力改善水利设施,重点抓好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利用及城乡水源、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5大工程,构建现代水利保障体系。启动酉水河城区段、里耶段以及咱果、水田坝等7个乡镇中小河流的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引酉入果(酉水河至果利河)、引龙入果(龙潭河至果利河)、引贾入皮入酉(贾坝水库至皮渡河、酉水河)河、库河连通工程。启动民安街道、洗洛镇、里耶镇等13个乡镇的山洪沟整治项目;建设红岩溪镇、桂塘镇、洗车镇等7个集镇城市防洪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好龙潭河水库、楠竹坪水库,在靛房傲车河建座小(I)型水库,新建抗旱集水窖4286口,改造扩容双新、新林、八仙洞3座小型水库,改建扩容25座骨干山塘;新建苗儿滩灌区,续建酉水灌区,修缮贾坝灌区和卧龙龙灌区;新建干支渠205km,改造干支渠226.1km,乡村河道护砌17.6km,新建灌溉机埠18处,改造25处,改造山平塘238处,拦水坝新建15处、改造23处。实施城乡水源工程,石羔水厂投入使用,确保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21个乡镇自来水厂及508处农村人饮工程新建(含扶贫贷款项目200处),完成41所农村小学饮水设备购置,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施自来水惠民工程项目,“十三五”末,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和村民聚集区实现安全用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发展清洁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科学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新能源,加快新兴能源的源点基地工程建设。实施湾塘电站、三元电站、英雄电站等小电站扶贫项目,新增装机2.5万千瓦。实施“三气”工程项目,加快天然气的城乡普及,全县四个街道、17个乡镇集镇所在地实现天然气供气全覆盖;普及农村沼气,将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四位一体”和“猪--”等能源模式,提倡多户联用沼气,提高沼气普及率和利用率;加大页岩气勘探和开发,2017年前完成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可利用可行性评估,2018年进入开发期,年产气量达3亿立方以上。实施“三能”工程项目,推进区域清洁发电示范工程,积极完善能源结构,力争建成1座风电站;建设生物质能基地,到2020年光皮树种植规划10万亩,新建光皮树果油生产线;启动光伏扶贫项目,在苗儿滩、农车等乡镇集中安房光伏发电设施。实施电网升级工程项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电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片区户户通电,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保障水平。完成村网改造321个村,其中,45个未改村、276个完善村。完成户表改造61088块;完成高低压线路改造1839千米。2018年全面完成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彻底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供电保障率和低压改造入户率达到100%

——完善通信网络。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与完善,推进城市光纤接入,推动光纤到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宽带通信网建设。抓好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推进农村网络完善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加快里耶镇、洗车河镇、苗儿滩镇等21个乡镇227个贫困村的宽带入户,实现宽带网络基本覆盖。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发展物联网应用。加快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完成16个贫困村通广播电视,实现县有广播中心、乡镇(街道)有广播站、村(社区)有广播室。

——推进信息化服务。着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消除贫困信息鸿沟,推进信息扶贫,强化信息服务的脱贫攻坚能力。以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不断延伸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和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通信能力。

第二节 改善贫困村生活条件

科学编制行政村规划,整合资金,统筹建设村级基础设施。统筹整合资源,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对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实施“四通”(水、电、路、气)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实现户户通电。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向较大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改善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条件,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实施“三改”(危房、厨卫、排水)工程项目。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无房或危房的13496户贫困户的就地建房、就地改造任务,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住有所居。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扶贫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227个扶贫村的整治任务456处。按照城乡同建同治工作要求,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力度,力争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地表水达标率达到100%

——实施“两化”(美化、亮化)工程项目。推进秀美生态村庄建设。以贫困村为重点,以秀美和生态为引领,加大农村照明、美化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贫困村建筑融合民俗特色、风格整齐统一;实现农村“亮化”工程全覆盖。

——实施“综治”(文明)工程项目。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成县级网格化指挥中心、乡镇(街道)网格化分指挥中心、村(社区)网格工作站,实现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平台联网运行。加强村级网格化管理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平台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网格化全覆盖。建好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12-2:危房改造项目

覆盖21个乡镇(街道),共12221户危房改造,计划投资97558万元。农村危房改造包括C级维修加固,D级拆除重建;土坯房改造新建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

第三节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统筹推进扶贫到户和区域开发,因地制宜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旅游等产业,牢固树立“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理念,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补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推进村级公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健康、文化、贫困村信息化等10项重点工作。发展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步伐。

——大力培育适合贫困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努力发展烟叶、百合、油茶、中药材、苗木等特色种植产业,大力发展湘西黄牛、山羊、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带。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山区发展,大力推进土家文化传承和展演中心基地建设、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珍稀植物园建设工程。

——挖掘和培育成片贫困区域脱贫的合力。坚持精准脱贫思路,整合各种扶贫脱贫资源,各种扶贫脱贫项目相辅相成,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经济增长极,夯实区域性整体脱贫的经济基础。坚持脱贫攻坚的长期性,瞄准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战,避免此起彼伏的返贫现象。坚持脱贫攻坚的全局性,破除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从区域发展、区域开发高度来把握区域性整体脱贫,形成从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整体效应。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问题的制约因素,通过搭建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来提升直接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脱贫项目效果,降低其他贫困户借鉴学习模仿参与该类项目的成本和风险。集体经济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关键力量,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夯实该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夯实该区域贫困村、贫困户自主脱贫致富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

——创新贫困区域发展机制。加快农村土地、山林的确权,理顺农村耕地、水面、山林的承包经营权,促进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确保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和收益。鼓励贫困村干部群众自主创业、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盘活撂荒的水田、旱地和经济效益低的山林。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其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增强区域性整体脱贫的社会氛围和技术支撑。要通过生态保护、易地搬迁等途径,改变成片贫困区域的生活生产条件。通过宣传舆论、能人带动等途径,营造区域性整体脱贫的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培训、技术引进等途径,夯实区域性整体脱贫的技术基础。

第十三章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搭建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平台,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以重点项目为平台、以扶贫规划为引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

第一节 统筹整合财政设农资金

优化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和集聚效应。发挥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主体作用,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构建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制度体系。

——发挥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主体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做好与上级脱贫攻坚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发挥好脱贫攻坚规划对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引领作用。结合各部门政策目标和工作任务,依据脱贫攻坚规划,充分发挥贴近脱贫攻坚一线、管理信息充分的优势,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好重点扶贫项目和建设任务,统筹安排好相关涉农资金,交由县直相关部门具体落实。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与脱贫任务挂钩,按照脱贫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源,将脱贫成效作为衡量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加强项目储备,扶贫项目选择,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积极推广群众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与积极性高、意愿强烈的扶贫项目,有条件的可吸收贫困村、贫困户代表参与项目评选和建设管理。加快相关涉农资金安排进度,项目成熟一个、资金到位一个,年度计划的建设任务应在接到上级转移支付后一年内完成,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问题。

——提升资金整合使用绩效。结合实际,搭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全保障、教育培训、生态扶贫等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平台,统筹资金、资产、资源,集中力量精准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在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和社会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确定重点扶贫项目和建设内容。防止将统筹整合资金用在非扶贫工作上,防止将统筹整合资金用在一两个方面搞“盆景式”扶贫,防止将统筹整合资金用来平衡各种关系,造成资金再度分散

——创新资金使用机制。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节 金融资金扶贫

深化对金融资本扶贫的认识,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创新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引领更多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本和扶贫经济组织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特色产业贷款、危房改造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贷款等,切实打通金融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借助金融资本力推扶贫民生项目、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扩大扶贫贴息规模。依据实际情况,在扶贫产业发展资金额度内,自行确定贷款贴息规模,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放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产业扶贫贷款贴息工作,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人数多、发展前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贷款额度

——创新金融服务。以财政扶贫资金作引导,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金融组织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以县政府出资为主的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担保平台,积极拓展农业产业保险险种,扩大扶贫产业保险覆盖面,降低项目风险。畅通金融扶贫渠道,完善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络,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服务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建好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一家银行为主联系对接。服务站主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户信用等级评估、扶贫产业对接、建立金融扶贫信息库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和优质的管理服务。

——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扶贫产品。针对贫困群众多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为贫困人口量身打造生产生活、家庭财产、养老医疗、融资增信等保险产品,减少贫困人口因病因灾返贫风险。

第三节 社会融资

深化对社会资金扶贫力量的认识,通过拉伸农业价值链条融资、社会捐赠融资、PPP融资等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融资。

——拉伸农业价值链条融资。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拉伸农业价值链条。以订单农业为基础,依托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信用,鼓励和撬动公司、农户以及其它经济组织资金参与产业扶贫。

——社会捐赠融资。通过创新扶贫组织机制,举办各种捐款主题活动,发挥本地社会精英作用,充分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的扶贫捐款意愿。利用社会捐赠资金建立金融扶贫基金池,在捐赠资金的使用途径和方式上遵循捐赠者意愿,充分调动社会扶贫资金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PPP模式融资。鼓励私人部门通过与公共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可以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资金、规划、建设、营运、维修和资产剥离实现风险分担,降低融资难度,利用私营部门来提供资产和服务,为政府部门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

第十四章  重点项目投资与绩效预测

根据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项目建设时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地测算投资规模,明确资金来源,优化投资结构,确保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规划投资测算项目期限为5年,即2016-2020年。

第一节 重点项目及投资概算

根据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本规划投资项目分为产业发展项目、社会保障项目、助学培训项目、搬迁改造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等5大类。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依照国家或行业相关投资补助标准和单位投资标准测算。按照“立足现状、着眼长远、优化结构、量力而行”的原则,共筛选确定规划项目9398个,5年累计资金投入规模160.056亿元。其中,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16.306亿元;非固定资产投资43.75亿元。全面脱贫攻坚阶段(2016-2017年)规划共投入98.30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投资67.513亿元,非固定资产投资30.794亿元。测算结果总体符合县资金投入实际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

1、产业发展项目

脱贫攻坚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共2845个,规划投资507411.59万元。投资资金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2432.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319981.338万元,业主投入45222万元,农户自筹139776.152万元。共扶持贫困户40636户,贫困人口151933人。

——特色农林产业扶贫项目。包括柑橘、猕猴桃、杨梅、烤烟、油茶、百合、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林产业项目1064个,规划投入112566.75万元。

专栏14-1:特色农林产业项目及投资概算

项目

建设地点与内容

资金概算及来源

建设期限

柑橘

里耶、内溪、咱果、隆头、苗儿滩、洛塔、桂塘、石羔、石牌、兴隆等乡镇83个村累积种植31908亩。

规划投资6051.2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39.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785.72万元,农户自筹3225.73万元。

2016-2020

猕猴桃

茅坪、召市、桂塘(老乡)、洗车、咱果等乡镇76个村累积种植13250亩。

规划投资106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07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768.4万元,农户自筹7024.6万元。

2016-2020

烤烟

大安、茨岩、茅坪、召市、水田、洛塔、桂塘、靛房等乡镇129个村累积种植172920亩。

规划投资17292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27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739.6万元,农户自筹10525.4万元。

2016-2020

油茶

咱果、隆头、苗儿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等乡镇160个村累积种植105380万亩及相应油茶加工。

规划投资15919.2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43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321.04万元,农户自筹9255.16万元。

2016-2020

百合

石牌(桶车)、石羔(三元)、兴隆街、洗洛、里耶、内溪、咱果、隆头、苗儿滩、大安、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靛房、贾坝、洗车等乡镇137个村累积种植61065亩。

规划投资3663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08.2万元,行业部门资金6270.56万元,业主投入808万元,农户自筹24352.24万元。

2016-2020

中药材

苗儿滩、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华塘、里耶、兴隆、红岩等乡镇62个村种植木本中药材22670亩,39个村种植草本中药材累积种植15620亩。

木本中药材规划投资3431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95.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72.18万元,农户自筹1663.72万元。草本中药材规划投资468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1万元,行业部门资金700万元,农户自筹3035万元。

2016-2020

绿色蔬菜

苗儿滩、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华塘、里耶、兴隆、红岩等乡镇168个村累积种植43252亩。

规划投资8240.3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51.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66.17万元,农户自筹4122.73万元。

2016-2020

水果

苗儿滩、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华塘、里耶、兴隆等乡镇61个村,累积种植12120亩。

规划投资244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14.2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99.76万元,农户自筹1126.04万元。

2016-2020

干果

苗儿滩、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华塘、里耶、兴隆等乡镇51个村,累积种植15530亩。

规划投资3104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10.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17.48万元,农户自筹1675.92万元。

2016-2020

花卉苗木

洗洛、里耶、内溪、咱果、隆头、苗儿滩、大安、茨岩、茅坪、召市、洛塔、桂塘、农车(他砂)、靛房、贾坝、洗车等乡镇50个村累积种植6700亩。

规划投资201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9.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50.76万元,农户自筹1039.44万元。

2016-2020

珍稀树种

双景、践行、大溪、比洞等46个村种植9720万亩。

规划投资1944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22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22.4万元,农户自筹999.6万元。

2016-2020

——特色养殖项目。特色畜牧业、特色水产、特色家禽、稻田综合养殖、蜜蜂养殖、特种养殖等特色养殖项目共672个,规划投资59284.8万元。

专栏14-2:特色养殖项目及投资概算

项目

建设地点与内容

资金概算及来源

建设期限

特色牲畜

227个贫困村和16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累计养殖生猪132408头;湘西黄牛36987头;山羊2260920只。

生猪养殖规划投资23834.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25.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405.04万元,农户自筹13904.16万元。黄牛养殖规划投资22192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01.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518.42万元,农户自筹14372.18万元。山羊养殖规划投资1325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13.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588.6万元,业主投入190万元,农户自筹6665.6万元。。

2016-2020

特色家禽

227个贫困村和16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累计养殖特色家禽1658400羽。

规划投资3317.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2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12.72万元,农户自筹1280.88万元。。

2016-2020

特色水产

隆头、洗洛、石牌、召市等乡镇13个村及其它乡镇68个村,鱼塘养殖累积8323亩;网箱养殖6110;稻田综合养殖累积18320亩。

鱼塘养殖规划投资1014.64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0.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64.528万元,农户自筹579.712万元。网箱养殖规划投资1247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4.2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16.36万元,农户自筹876.44万元。稻田养殖规划投资4678.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68.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733.84万元,农户自筹1342.36万元。

2016-2020

其它养殖

川洞、南北、兴华、面山等157个村累积养蜂82737箱。

养蜂规划投资3313.2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87.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80.08万元,农户自筹1645.32万元。

2016-2020

——产业示范园建设。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共11个,共76500亩,规划投资602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48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23000万元,农户自筹7300万元。包括百合产业园、武陵龙凤现代农业示范园、万亩蔬菜产业园、万亩柑橘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中药材产业园等6个特色农业示范园;草食牧业示范园、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冷水鱼养殖示范园3个特色养殖示范园;油茶产业示范园、山木药材示范园2个特色林业产业园;百合产品加工、柑橘产品加工、中药材产品加工、蔬菜净菜加工、土家特色食品加工等7个特色加工项目。

——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项目包括产业项目240个打捆项目,272个子项目,规划投资123306万元,包括村旅游道路建设、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等项目。

专栏14-3:旅游扶贫项目及投资概算

项目覆盖全县12个村旅游道路建,共计86公里全县27个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新建81处特色村寨建设23个村,总计34个寨,主要包含洗车民俗风情旅游带建设、八面山景区建设、惹巴拉图家土家文化园建设,洛塔红色旅游开发,酉水河画廊旅游开发。

规划投资12330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1646万元;业主投入资金9300万元,农户自筹9560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

 

——电商扶贫项目。电商扶贫平台项目249个,规划投资10670万元。

专栏14-4:电商扶贫平台建设项目及投资概算

项目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共249个项目。

利用互联网+模式,大力实施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建设项目、乡镇(街道)级电商扶贫旗舰店建设项目、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农产品网店培育项目、“湘西为村”村级服务站建设项目。

规划投资10670万元。其中,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建设项目126个,投入2550万元;镇(街道)级电商扶贫旗舰店建设项目21个,投入2100万元;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个,投入2000万元;特色农产品网店培育项目100个,投入2000万元;“湘西为村”村级服务站建设项目1个(含101个子项目),投入2020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共81个,规划投资32464万元,包括贫困村门面建设、村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及设施农业建设。

专栏14-5: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及投资概算

项目覆盖苗儿滩、农车(他砂)、里耶、靛房、城郊片区等乡镇(街道)232个村。

亿利购物广场星级农贸市场开发经营项目由县民生扶贫公司出资80%,县扶贫办出资20%购买湖南通海亿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农贸市场精装修铺位89个,计划投入3175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5万元,业主投入2540万元。

三元、英雄、湾塘等电站装机容量25000KW水电站、委托电力公司经营。规划投入200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5000万元。

227个贫困村每村100万买门面;35个村建设7个游客接待中心;34个村新建34处设施农业。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金融扶贫项目。金融扶贫项目共2个,规划投资16800万元,重点建设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专栏14-6:金融扶贫项目及投资概算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覆盖227个贫困村和16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扶贫小额信用贷款8亿元贴息,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规划投入10800万元。

金融产业保证、保险项目:覆盖227个贫困村和165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亿元贴息,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规划投入6000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光伏扶贫项目。光伏扶贫打捆项目1个,石羔街道青岗村装机规模12000KW、里耶镇苗凤村装机规模120KW、其余每村装机规模60KW,规划投资51408万元。

专栏14-7:光伏扶贫项目及投资概算

光伏发电具有无枯竭、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无公害、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能源质量高、建设周期短等优点,适合龙山发展和推广。

规划里耶恒咱村、石羔街道青岗村、里耶镇杉树村、里耶镇苗凤村等227个村及15000户贫困户分散式光伏建设,总发电量预计为64260 KW 。其中,石羔街道青岗村装机规模12000KW)、里耶镇苗凤村装机规模120KW)、其余每村装机规模60KW),15000户贫困户每户安装3kW

规划投入5140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70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9704万元,农户自筹12000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2、社会保障项目

目前,龙山有40636151933人农村低保人口,2684人农村五保人口,3778名重度残疾人口。精准脱贫攻坚规划社会保障项目共13个打捆项目,规划投资233204.6万元,全部由行业资金投入。包括: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兜底人员扶持等最低生活保障项目3个;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项目1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项目1个;大病救助、低保对象医疗救助、龙山县医疗救助、农村孤儿救助等4个社会救助项目;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重度残疾人托管、重度残疾人合作医疗代缴、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代缴等4个保障试点项目。

专栏14-8:社会保障项目及投资概算

农村低保项目: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分别为300/.月、220/.月、180/.月,预计投入58000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农村五保项目: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农村五保补助标准分别为400/.月、600/.月,预计投入9000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兜底人员扶持项目: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的397个村,9132人,每人300元每月,预计投入16437.6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项目:覆盖全县40636151933人贫困人口。按医疗费用的60%测算,规划支出总金额为48000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项目:覆盖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贫困户的村,23000人农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发放标准为90/月人。规划支出总金额为44000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大病救助项目: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全县符合农村大病救助条件的贫困人口,按48350人次测算。规划支出总金额为1850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农村孤儿救助项目: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目前全县有农村孤儿480名。救助标准为分散供养600/月人、集中供养1000/月人。规划支出总金额为1600万元,全部由行业部门资金支出。

低保对象医疗救助: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对象,医保每人150每年,住院费用兜底85%,记110000人次,预计投入10000万元。

其它保障项目:包括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托管、重度残疾人合作医疗代缴、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代缴。预计134030人次,投入11817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3、助学培训项目

精准脱贫攻坚规划助学培训打捆项目共24个,包括学前教育资助项目、义务教育助学项目、高中教育助学项目、职业教育助学项目、高等教育助学项目、农村创业就业培训项目、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规划资助38603.6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26577.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支出12026.1万元。学前教育资助项目规划累计资助贫困户子女50000人次,保教费1500/人,规划投资6250万元;义务教育助学项目规划累计资助贫困户子女86100人次,小学1500/人,初中2000/人,规划投资14040万元;高中教育助学项目规划累计资助22000人次,规划投资4180万元;职业教育助学项目规划累计资助24900人次,规划投资5145万元;高等教育助学项目规划累计资助7500人次,规划投资3450万元;农村创业就业培训项目规划累计资助15134人次,规划投资2138.6万元;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规划累计资助67000人次,规划投入3400万元。

4、改造搬迁项目

精准脱贫攻坚规划改造搬迁打捆项目共9个,包括危房改造项目2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5个,生态移民搬迁项目1个。规划投资1770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11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23710万元,农户自筹41208万元。

——危房改造项目。危房改造规划资助12116户,共97558万元。其中,财政资专项扶贫金1211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48884万元,农户自筹36558万元。

专栏14-9:危房改造项目及投资概算

覆盖面: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行政村。

概算依据:规划每户人均建筑面积25,共建住房300000㎡,按1000/㎡计算,共需投资30000万元。按5万元/户的补贴标准,共需补贴资金20000万元。大安乡危房改造87户,茨岩塘镇危房改造472户,靛房镇危房改造685户,桂塘镇危房改造717户,红岩溪镇危房改造283户,里耶镇危房改造315户,农车镇危房改造84户,石牌镇危房改造28户,洛塔乡危房改造126户,茅坪乡危房改造38户,苗儿滩镇危房改造621户,民安街道危房改造73户,内溪乡危房改造73户,石羔街道办事处危房改造183户,水田坝镇危房改造374户,洗车河镇危房改造37户,洗洛镇危房改造130户,兴隆街道危房改造57户,咱果乡危房改造129户,召市镇危房改造270户。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资助3002户,共72066万元。

专栏14-10: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及投资概算

覆盖面: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行政村。

概算依据:全县227个贫困村及16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行政村300212011人。

1、住房建设:共需投资52542万元,其中住房按户均0.2亩宅基地,0.3亩公共服务用地计算,共需用地1501亩,每户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共建设安置房300275平方米,每平方米按照1000元建设成本概算,需投资30027万元,项目用地按照15/亩,需投资22515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资 11581万元,其中安置区道路(含人行道)按100/公里,需投资5500万元;饮水管网按35/公里,需投资3820万元,高低压线路(电网)按40/公里、需投资2261万元。

3、公共服务设施:学校、村级卫生室、村民活动广场、绿化亮化、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按人均3000元概算,需投资4506万元。

4、产业发展与就业培训:按照2000/人测算,需投资2177万元。

5、土地整治:迁出去土地约1700亩,改造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改造按3000/亩测算,需投资510万元。

6、迁出区生态修复:按照500/亩测算,需投资750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精准脱贫攻坚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捆项目共6489个。包括:村级道路项目3051个、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项目580个、农村能源建设项目823个、基本农田建设项目39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851个、农村学校建设项目83个、农村医疗卫生项目31个、农村广播电视项目2个、贫困村信息化项目2个、乡村流通体系项目33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741个、村级活动中心项目228个、农村民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个。规划投资620598.701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78914.996万元,行业部门资金531733.7258万元,业主投入8000万元,农户自筹1950万元。

——村级道路建设。村级道路建设项目需新修和改扩建村级道路10350.71千米,规划总投入286376.97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5724.108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30652.822万元。其中,通村公路2037.9千米,规划投资68348.6万元;村组道路建设项目4645.8千米,规划投入148847.3万元;桥梁新修212座,规划投入12788.7万元;联户路建设1195.412千米,规划投入12031.27万元;产业路建设1955.6千米,规划投入44361.1万元。

专栏14-12:村级道路建设项目及投资概算

村级公路新修216.8千米,记23046万元;村级公路加宽868.6千米,记20730.5万元;安保698.1千米,记10897.1万元;硬化298.8千米,记13675万元。

村组道路建设项目1501个,共4645.8千米,共148847.3万元。其中,新修940.239千米,记10140.9万元;安保564.86千米,记11298万元;硬化1298.2千米,记52982.4万元;加宽建设项目75.5千米,记899万元。

联户路建设项目共286个,建设1195.412千米,规划投入12031.27万元。

产业路建设项目共509个,1955.6千米,投入44361.1万元。其中,新修1131.2千米,记11432.5万元;硬化824.5千米,记32928.6万元。

桥梁新建项目212个,建设516座桥梁,投入12788.7万元。

道路工程(扶贫贷款)项目556个,新建1767.1千米,投入73527万元。

项目性质:新建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共580个。其中539处人饮工程;农村学校安全饮水项目41个。

专栏14-13:人饮工程与校园安全饮水项目及投资概算

人饮工程概算依据:需建539处人饮工程。按每处人饮工程39.03万计算,约需21039.1318万元。

农村学校安全饮水概算依据:共需建41处安全饮水项目。按每处7.29万元计算,需299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农村能源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共823个项目,包括农村电网改造项目321个、沼气池建设项目4个,其它能源建设项目498个,总投入37341.45万元。

专栏14-14: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及投资概算

农村电网改造:覆盖45个贫困村,改造高低压线路839千米。共需约9673万元。

沼气池建设:覆盖里耶镇、桂塘镇、咱果乡等16个村,规划修建150口沼气池。按每口造价15万元计算,共需2250万元。

其它能源项目:覆盖里耶镇、茨岩塘镇、农车乡等48个村。规划建设太阳能路灯共29552台,需15584万元;太阳能热水器30034台,需25418.45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基本农田建设。39个项目,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6个、土地整理项目10个,农业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个,规划投资47707万元。

专栏14-15: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及投资概算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25000亩。以每亩造价0.24万元算,共需约30800万元。

土地整理项目:10000亩。按土地每亩造价0.3万元计算,共需约3000万元。

水土保持项目:26平方千米,按每平方千米73.35万元计算,共需约1907万元。

中低产田改造50000亩。以每亩造价0.24万元算,共需约12000万元。

建设期限:2016-2020年。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排灌渠道项目311个,774.7千米,规划投入19048万元,水库建设项目23个,2804000立方米,规划投入3519.35万元;水窖建设项目111个,共33860立方米,规划投资2118.9万元;山塘建设371个,2709502立方米,规划投入7807万元,小型水泵站建设项目36个,规划投资770万元。

专栏14-16: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及投资概算

农田排灌渠道:96.5万元每千米计算,需投入59237.97万元。

水库:12.5万没万立方米计算,需投入3519.35万元。

水窖:33860立方米,以每立方米0.063万元计算,共需2118.9万元。

小型水泵站:36个,以每个21.39万元计算,共需770万元。

山塘:28.8万元每万立方米计算,需投入7802万元

建设期限: 2017年。

——农村医疗卫生。迁建、扩建石牌镇、水田坝镇、靛房镇、洛塔乡、石羔街道、兴隆街道、茨岩塘镇、洗洛镇等29个乡镇卫生院。规划每所卫生院投入927万元,共需26886万元。

——农村广播电视。2个打捆项目。规划共通广播电视31928户。以每户造价372元计算,共需约1188万元。规划由行业部门资金投入。广播村村响共397村,以每村2.237万元计算,共需888万元。

——农村宽带建设。2个打捆项目。所有行政村通通宽带,计2000千米。以千米造价5万元计算,共需约10000万元。规划由行业部门资金投入。农村通信基站建设450个,以每个25.556万元计算,共需11500万元。

——乡镇流通体系。33个项目,包括农村集贸市场建设项目7个、物流配送网点21个。农产品检测中心5个。规划投入22400万元。其中,农村集贸市场每个1571万元,物流配送网点每个476.2万元,信息检测中心每个280万元。

——农村环境整治。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741个项目,计划投入37101.18万元。其中,垃圾池2544个,每个0.66万元;垃圾池集中收集点建设956个,每个全县0.55万元;垃圾焚烧炉323个,每个5.95万元;村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1座,每座337.25万元。

6、生态扶贫项目

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30000亩,每亩0.15万元;石漠化治理2400公顷,每公顷0.84万元;湿地保护与恢复600公顷,每公顷投入0.8万元;天然林地保护150万亩,每亩投入67元;长江防护森林体系建设2200公顷,每公顷投入0.273万元;生态公益林95万亩,每亩补偿67元;设置护林员岗位1200人,每人补贴50000/年。

第二节  绩效预测

全县5年计划总投资156.098亿元。其中,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12.348亿元;非固定资产投资43.75亿元。全面脱贫攻坚阶段(2016-2017年)规划共投入98.30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投资67.513亿元,非固定资产投资30.794亿元。

规划选定的9128个项目和投资金额,符合龙山发展和精准扶贫脱贫的实际需要,能够给龙山“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尤其是规划2017年前实施的众多项目能够确保龙山在2017年前如期全面脱贫,2020年前全面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经济绩效预测。从定量上测算,以2015年龙山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测算依据,龙山规划112.34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期间可以带动GDP增加 94.1亿元。按2015年全县67.56亿元的GDP规模测算,全县五年GDP累计总量将达到538.06亿元。考虑投资的时滞效应,107.0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十三五”期间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量为77.69亿元,转化为“十四五”期间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量为29.32亿元。利用湖南省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采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对片区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测算的结果,拉动“十三五”期间GDP增长77.69亿元,大约可以促进“十三五”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8%

专栏14-17  经济效应测算模型及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由于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不完全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因此该指标只能近似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报告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

 投入产出闭模型:投入产出按照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关系划分为开模型和闭模型,其区别在于闭模型将所有变量都作为内生变量。本规划选择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进行相关测算,即将居民也作为一个部门列入中间流量矩阵,这样既考虑到了投资对生产的直接拉动效应,还考虑到了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消费能力扩大带来的间接拉动效应。

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由于受到项目建设工期、产品需求传导等因素的影响,投资的经济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期的投资只有部分转化为当期生产过程服务的资本,这种资本即称之为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本。

——社会绩效预测。规划项目的实施,2年可完成扶贫开发国定贫困村整村推进227个;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67000人次,基础扶贫干部培训4000人次,农村科技骨干培训8000人次;解决全县所有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所有行政村(社区)的道路硬化;完成12116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到2020年,全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绩效预测。规划项目的实施,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到“十三五”期末,主要河流保持II类水质,中心城区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可达100%;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救援处置能力极大提高;生态、植被进一步恢复,森林覆盖率将保持在65.1%以上,高于全省、全国水平,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扶贫绩效预测。规划项目实施后,通过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扶贫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可解决贫困农户富裕劳动力就业,预计特色产业可扶持贫困人口151933人。社会保障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孤儿救助、残疾人保障等发放标准的提高以及通过新农合、大病救助和兜底保障的共同发力,预计可扶持贫困人口4442345人次。助学培训项目预计可扶持贫困人口272634人次,改造搬迁项目预计可扶持贫困人口58845人。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可促进人流、物流的进一步畅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预计可扶持贫困人口151933人。生态补偿项目通过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巩固以及转岗脱贫护林员等估计可扶持贫困人口59776人。根据经验数据模型测算,“十三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7年底,我县城乡居民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2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51933人,能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引领

把规划引领放在首位,科学规划,坚持精准扶贫不动摇,探索扶贫攻坚的科学路径,确保扶贫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真正实现全县脱贫工作务实、高效、可持续,彻底打赢我县脱贫攻坚战,圆满实现2017年全县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实现脱贫成果的全面巩固。

——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坚持按照规划蓝本,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突出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由分管扶贫的常务副县长牵头,县直职能部门、各乡镇、扶贫办、精准脱贫办协调配合,确保全县脱贫工作整体一盘棋。

——强化规划实施的责任监督。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开展经常性的督查、督办,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及时处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年度目标和任务,把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等核心脱贫指标纳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扶贫办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跟踪分析,相关部门负责对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

——强化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项目建设和实施。切实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实现2017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实际项目建设和实施严重偏离规划时,乡镇(街道)和相关县直部门要会同扶贫办适时提出规划项目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第二节 坚持分类推进

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认真研究扶谁、谁扶、怎样扶等问题,既着眼当前要脱贫,更关注长远能致富,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分类机制。

——帮扶对象精准。依据核查后确定的扶贫对象,区分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和缺技术、缺劳力、缺项目等不同原因,准确分析掌握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精准扶贫。对于贫困村也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扶贫,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帮扶措施精准。一是对五保人口全部实行财政供养,以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有房住为重点。二是对低保人口实行政府兜底,动态管理和帮扶,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搭配、增减平衡、重点倾斜、精准帮扶”的原则重新调整帮扶力量。三是帮联干部根据自身所能和群众所需,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发展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产业。四是对突发变故致贫人口实行“梯级救助”,针对近年来因大病、大灾以及车祸等突发变故导致极度贫困不断增多的实际,探索建立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按全县社会救助结余资金10%的比例筹建政府救助基金。

——工作安排精准。统筹建立贫困户扶贫、脱贫分级筛选机制,动态管理,分级响应,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构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复合人力资源使用分配机制。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

突出脱贫攻坚重点,紧扣改善民生目标,做到行业发展规划和扶贫工作规划的有效对接,把加快龙山发展纳入上级部门行业发展规划。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聚集扶贫开发合力。以扶贫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牵引,逐年提高县级财政扶贫配套资金比例,强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突出问题。推进“千企帮千村”为主题的村企共建机制;积极探索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改善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

——健全驻村帮扶运行机制,确保帮扶到村到户。按照“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村有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有帮扶干部,实现部门联村、干部联户。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协助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参与和帮助开展建档立卡、规划制定、引进资源、筹措资金、实施项目、监督管理、班子建设等扶贫工作。对驻村工作队要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定期考评,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现一村一村解困、一户一户脱贫。

——改革驻村帮扶考核机制,促进扶贫责任落实。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乡镇和县直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从领导重视、扶贫举措及工作成效等三个方面,分类细化工作要求,强化结果运用,加大奖惩力度,对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给予项目资金安排上的倾斜、对参与扶贫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县直部门予以表彰、对做出成绩的干部在政治上给予重用。对工作不力、脱贫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创新扶贫工作新机制。要制定统一的脱贫攻坚政策明白卡、脱贫攻坚帮扶明白卡,加大政策的透明度,提升政策的社会认同度。要推进脱贫攻坚项目的立项、设计机制的创新,增强列入规划的各个项目的针对性、覆盖面和普惠性。要推进脱贫攻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在县政务中心设立精准扶贫服务窗口。

第四节 加大政策支持

精准把握国家扶贫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优化配置扶贫资源,制订落实精准措施,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用好用足政策性银行信贷。根据龙山县资本需求,发挥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全县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优势,为扶贫开发提供定向、长期、低息的信贷资金。政策性银行要充分依托银行的杠杆化运作,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放大,更好地解决政府扶贫资金不足、时间错配等问题。金融贷款除了重点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外,还应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重点领域发力,以既能改善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又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促进金融市场发育。 

——用好用活国土政策。用好用活国土资源扶贫政策,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全面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允许预支建新指标用于集中安置区或分散安置户的住宅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指标向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地区倾斜,由省国土资源厅根据扶贫搬迁规划直接予以保障。拆旧区验收确认后,结余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域内有偿流转,所产生的增值收益优先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服务。

第五节 强化组织实施

按照“县级主导、部门帮扶、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扶贫原则,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工作责任制,探索创新新机制,彰显新活力,建设扶贫工作信息共享数据大平台。强化十一个脱贫攻坚项目指挥部的功能,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明确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扶贫任务重的乡镇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全力配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

——政府加强领导。县级政府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有关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制定全县配套政策措施和管理细则;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县扶贫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县乡扶贫开发工作;负责全县扶贫开发项目的评估、申报和项目计划的下达、组织与实施工作;负责全县扶贫开发资金的筹集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全县扶贫机构建设和小额信贷扶贫到户运作管理;负责全县扶贫规划与方案的制定、核查、审批与计划的下达和组织实施与资金管理工作;负责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推广适用技术;组织协调县级各部门联乡包村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部门抓好落实。各部门对所承担的任务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工作规划,明确责任人、保障措施、完成时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充实和改进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

——乡镇扎实推进。各乡镇负责做好本乡镇精准扶贫日常业务工作。当好宣传员、做好管理员、任好监督员、做好服务员,负责本乡镇范围内政策宣传、日常管理、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和设施扶贫、监督项目质量和扶贫资金使用等工作。

——村委真抓实干。村级两委班子作为扶贫主体,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工作,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动政策落实;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十一大”工程,选准发展路子,制定脱贫计划,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积极向上级争资立项,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实“干部学用技术”要求,培育农民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社会积极帮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双方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充分调动对口帮扶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帮扶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到乡镇实施帮扶,实现社会力量帮扶全覆盖、社会帮扶工作常态化。

——建设扶贫工作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通过建设上下统一、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扶贫工作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及时统计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人口户年均收入及收入来源、耕地类型及数量、主要种植农作物及养殖家禽等基础信息,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分类,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督促检查精准、考核评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目的。

 

(定稿)龙山县“十三五”精准脱贫攻坚规划项目表(2016.12).xls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留言评论】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