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以前,男女均穿斑烂花衣(琵琶裙)和八幅罗裙。“改土归流”以后,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男服饰
在解放前,土家族男子,均穿保持着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一般成年人,头包青布帕,(青年男子包青丝帕),有的将丝帕包成“人”字路,额门前现人字形,左边垂一截过耳。衣服有老壮之分,老人穿满襟衣,短领,捆腰带,青壮年穿对胸衣,缀布排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不分老青壮,皆为青、兰色布,上白布裤腰,裤脚较大而较短。脚上,老人着象鼻鞋,青壮年穿瓦鞋,青壮年包裹脚布。解放以后,除部分老人还穿满襟衣外,其余男子逐步改穿轻便对胸衣和中山装了。
二、女服饰
在解放前,土家族女服还较讲究。具有老、壮、青的年龄之别。老年妇女,一般头包青布帕(有的地方亦包白布帕),穿青、兰布矮领、滚花边满襟衣和上白裤腰的青兰色裤。而壮年妇女的衣服款式多穿外托肩矮衣领,向左开襟,滚花边,衣肩与胸襟及袖口缀一道青布边(约六厘米多宽),边后均等的缀二至三条五色梅花条胸前至腹部下,还套一件绣花围裙。夏天,穿白汗衣套青夹衣(即长背心式)俗叫喜鹊套白,显得十分健壮。裤子多为青兰布,白布裤腰,裤脚多以对衬色布加边,边后缀三条均等的梅花条。脚上穿青布瓦鞋和立式鞋,喜裹白布裹脚。发型,挽粑粑髻,插根撇簪,戴耳环,热天不包头巾,春冬包青丝帕。手上戴银手圈和戒指。青年妇子,尤其是闺女,穿着十分讲究,与壮年妇女不同的是,发型打长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头上插朵自己喜爱的花。衣襟口系一条绣花手巾,耳垂瓜子耳环,手腕戴纽丝银手圈,双手中指、无名指上戴一二颗金银戒子。戒子的式样,有一颗印,三镶戒等;裤子下端膝部和脚口,绣五色花或贴五色梅花条花边;脚穿青年绣花鞋和红色袜子或包白布裹脚。
三、孩童服饰
孩童衣裤,不多讲究,只是点缀些花卉罢了。而帽子却很讲究,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秋季多戴冬瓜帽、八角帽、凤尾帽等棉帽。帽子有多种彩丝绣花。此外还钉有银制“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的装饰品。颈项戴痰枷,以接涎水;还戴有颈圈,圈上系银质响钤和“百家锁”等饰品。胸前围有花兜儿,手脚杆上戴银圈,圈上系有银槌、银铃。鞋有“粑粑鞋”,“猫头鞋”均绣五色花卉。小孩的摇窝,亦很注重装饰,一般有土家族织锦作面子的盖衾、脚被、背垫。小孩四岁以后,始有男孩女孩之别。男孩头顶从天门心齐额外蓄长方块形头发,俗叫“搭点儿”,或“记性头”;女孩则蓄盖盖头发,俗叫“马桶盖”,有的蓄满头发型,打小辫,至五岁,穿耳吊黄腊它,到七岁后戴瓜籽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