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监督权、决定重大事项权和人事任免权。办公室担负着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服务的繁重任务。近年来,我们从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入手,紧贴常委会的中心工作,紧贴领导的工作思路,积极转变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研究、探索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措施,认真做好人大办公室的工作,确保了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999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县人大办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人民满意单位”的称号。
一、做好为“三会”和其他各种会议的服务工作,确保常委会召开的各种会议圆满成功
为了做好该项工作,我们主要抓好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
( 一)把握三要点,谱好会前“曲”。会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决定会议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制订方案。会前准备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涉及调查研究、议题安排、文件准备和会场布置等多项工作,都将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责任明确到人。
2、分工落实。会议筹备方案确定后,办公室人员根据各自任务分工,分头抓好落实。办公室工作人员按分工提前确定会议议程,制定出会前的分组调研方案,收拢和印制好会议文件,拟出会议主持稿,并将会议的通知发出;提前落实好议程安排、行程线路、会标制作和会议室的布置,通知出席和列席的有关人员、电台记者、记录人员,保证会议期间及时到位;提前将参会人员的姓名、职务、性别、民族掌握准确,安排好食宿,并及时提供各项后勤保障。
3、会前检查。这是落实计划,保证开好会议的重要一步,经过会前多次反复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会前检查的重点是会议文件材料的准备、会场布置和与会人员的落实,对落实不到位或衔接不够的及时督促,做好协调确保不出纰漏。
(二)搞好三服务,唱好会中“戏”。会中是从会议签到至会议结束时的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主要做到场前、场内、场外三个部分的服务工作。
1、场前服务,就是做好与会人员的签到和材料的分发工作,引导与会人员入座,准确统计到会人数,使主持人掌握情况。
2、场内服务。主要是做好会议记录、录音摄影摄像以及其他会场服务。处理临时事项,联系内处,传递信息。如向有关部门转送领导人批办的文件;有关部门的紧急情况转达给与会人员;传递信件、电报、接电话,以及根据领导的指示变动调整议题。
3、场外服务。主要是落实与会人员的食宿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临时性调整,准备好车辆,方便与会人员外出等。
(三)做好会后事,弹好会后“琴”。会后服务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与会人员离去、整理会议记录,起草有关会议纪要、决议、决定等文件,撰写会议简报,对会议做出的决定事项办理情况进行检查和催办,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防止有关部门、单位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加强对办公室工作的管理,使办公室工作做到忙而有序、忙而不乱
办公室工作就象一列没有终点的环行列车,从白天到黑夜,从年头到年尾,不间断地持续运行,每天都有新任务,每天都有新行程。要保证这趟列车运转高效行进有力,我们对办公室工作实行了分类管理、规划管理和方案管理三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分类管理:办公室工作纷繁复杂,处在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枢纽位置。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日常服务、文书处理、后勤管理等工作任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办公室仍至常委会的工作。同时我们将办公室全部工作按性质和轻重缓急分为重点工作、日常工作和临时交办工作三类。对重点工作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限时完成;对日常工作确定总的原则和程序,确保不出差错;对临时交办工作明确到人到委室,按要求及时完成。例如,县党史编纂工作中,关于人大章节编写,要从1954年编纂到2005年12月止,共52年时间,要查阅一两百份档案资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限时在9月初完成编纂工作。从运行情况看,推行分类管理,使机关工作始终保持快节奏和高效率。
(二)规划管理:办公室工作的特殊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办公室工作不仅质量要求高,时限要求严、任务压力大,而且也决定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被动性、突发性和偶然性。如果一味等指示、听安排,要想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办公室的这一特点,我们加强了工作的规划性,未雨绸缪,以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求增加工作的主动性。根据办公室工作规律对常规工作,超前一步规划,提前一步介入。安排的会议,我们都提前十天或一个星期把会议的时间、议题和议程安排好,并通知与会人员,使与会人员在会前对议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研。在安排召开的主任会议时,由于会议有时是不定期举行,我们平时及时与领导和各委办室的同志加强沟通,了解需要上会的议题,一般提前一个星期与主要领导沟通下次上主任会议的议题。对偶然性、突发性工作任务,明确总体处理原则和思路,因时因地因事灵活处理。改变了工作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三)方案管理:办公室工作领域广、任务重,十分繁杂。工作稍有疏漏就会造成因小失大,因大忽小的工作失误,形成大事小事缠绕不清,茫无头绪的纷乱局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减少工作疏漏,我们对重点工作实行严格的方案管理。对于会务安排、来人接待、调研、视察等重点工作,我们都制订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人,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目标要求的落实,今年我们进行的县城主街道工程、防汛抗旱视察和对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视察,都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从实施的情况看,由于方案管理尽可能考虑到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每个细节,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操作性,提高了办公室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人大信息的采集、编辑和报送,不断提高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水平
今年以来,办公室共编辑《人大公报》12期,刊物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所变化,成为综合反映、交流、宣传人大系统动态的期刊;共向省、州人大报送调研文章、信息120条(篇),被省人大信息采用14条,被州以上媒体信息采用48条,为了把人大所做的工作及时上报和反映出来,我们主要做到了一突出、二按照、三注重。
(一)突出时效性,加快上报速度。时效性是信息的生命所在。在有效时期内,信息是“金子”;在有效期外,信息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抓信息报道的同志细心研究,分析每一条信息的“含金量”,在有效期内及时搞好上报工作。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收集快:对一些可预见的重要工作,信息工作提前介入,进行跟踪、随时收集。二是编写快: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争分夺秒,重要信息随到随编。三是上报快:这是把文字材料转化成信息成果的最后冲刺,畅通各种渠道,决不使任何一条有使价值的信息过期过时。
(二)按照领导要求,增强上报信息的贴近度。信息工作人员站在党的方针政策的高度,与领导同志“换位思考”,按照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四多”:一是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领导往往掌握的情况多,问题看得准,在确定上报内容时,多请领导提出补充修改意见,确保上报的信息与上级最关心的问题合拍。二是多研究和收集反映上级意图的材料。信息人员每天坚持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及时学习各种文件,捕捉高质量的信息,力求使上报的信息符合需求。三是多参加各种会议。在可能的条件下,领导出席的各种会议,信息工作人员都争取参加以便收集信息素材。四是多与上级信息部门沟通情况。这样可以掌握上级有关部门对信息的需求要点。
(三)注重“小中见大”,挖掘上报信息的深度。短小精焊,开门见山是信息的重要特点,而“小中见大”则是信息的灵魂。由于信息刊物都有一定容量限制,在一定的容量内都要尽可能多地传递信息,这就必须要求每篇信息尽可能做到“短小精焊”。为此,我们在信息上报中都力求把每条信息控制在300字左右。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要善于小题大作,善于从一般的信息中发现闪光的东西,抓住主要矛盾,讲清问题的实质。
四、加强协调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常委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协调是一门管理艺术。办公室处在常委会的中枢位置,担负着大量的协调任务,必须增强协调能力,以保证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正常、高效运转。为作好这项工作,我们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协调:
(一)对上协调。加强与省、州人大办公厅(室)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二)领导之间协调。尤其是对一些具体问题,领导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处理方法,办公室人员及时按程序妥善处理,多做补救工作。比如常委会领导轮流列席州人大常委会会议,常委会有关领导可能因其他原因无法按规定时间去参加,这时办公室的同志就按程序进行协调调整,安排其他领导或委、室的同志参加。
(三)部门之间协调。在办文、办会、办事等过程中,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四)对下协调。对乡镇人大主席团等有关部门多关心、多理解、多信任、多宽容。如乡镇人大要配备电脑,由各乡镇分散采购电脑比较慢,但乡镇人大主席团又急着用,对此办公室及时与采购办协调集中采购。为了加快电子人大、数字人大、信息人大的建设步伐,应各乡镇人大主席的要求,办公室及时与县委党校协调,专为各乡镇人大主席开办一期为期5天的电脑培训班。
(五)内部协调。对办公室工作统筹安排,既分工又协作,打好总体战。做到和谐、敬业、奉献。增强协调力,我们还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当好“粘合剂”,使领导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工作狠抓落实的合力。二是当好“联络员”,多做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关系。三是当好“加油站”,善于坚持原则,化解矛盾增进团结、鼓舞士气,使领导的正确决策变为全体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四是甘当“润滑油”,哪里出现故障运转不正常,就能在哪里妥善地解决问题,使各方心情舒畅干得顺心。五是甘当“受气包”,做到吃得苦、受得气,忍辱负重,以团结稳定的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