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04-10     稿件来源:     作者:

农村文化属公共文化事业,它是向农民提供教育、知识、审美熏陶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051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即中办发〔200527号文件。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200512月,国家文化部在广东省佛山市主持召开了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对贯彻落实中央两办27号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2006年初,中央出台了对农村15个方面的重大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627日至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把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到重要议程。省里将通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为农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我省也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省政府把“湘西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纳入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并已付诸实施。2006年我县在建的里耶镇文化站、苗儿滩镇文化站、洗车河镇文化站就是省里投资的“湘西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之例。到2010年,要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争取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这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确是一件大好事。在机遇和希望面前,我们仍然忧心忡忡,就我县农村文化现状来看,确实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对农村文化的认识上还有差异。农村文化是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它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反映,是农村社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更加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不可割舍、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只是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写在纸上,念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书上,甚至还有人认为:“文化是花架子”、“文化是搞嗨嗨”(hāi),“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乡镇,人口达1万多人,而每年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不足5000元,人平不上5角钱,从而导致群众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我们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创建起来的几个乡镇万册图书馆,除石羔镇,其余几个已不复存在。当年比较活跃的几个民间剧团,现在基本上都已偃旗息鼓。绝大多数村寨一年四季听不到锣鼓响,即是有红白喜会,也只是放放鞭炮而已。平时除看电视外,就是打牌打麻将,从而导致部分人玩物丧志,好赌成癖,债台高筑,甚至有的还弄得家破人亡,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二是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不够。农村文化是公共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政府主导性等鲜明特征。由于我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乡镇财政困难,很难保障其职责之内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家底太弱。到目前为止,虽然在全县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都建立了文化站,配置了文化专干,但是34个文化站中,真正有站舍的却只有石羔镇、茅坪乡、召市镇、桂塘镇、农车乡、靛房镇及原来的西湖乡文化站等7个文化站,加上今年在建的里耶镇、苗儿滩镇、洗车河镇3个文化站,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绝大部分乡镇文化站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农村文化无立足之地,专干不专,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全县434个行政村中,真正名符其实地建有村级文化室的还不足10个,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十分普遍。

三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文化作为一种弥散于一定群体的心态和氛围,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貌和精神状态。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心理习惯等精神文化领域中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年轻人疯狂于摇滚,痴迷于网吧,唱洋歌、过洋节也成为当今中国的社会时尚。有一位叫布热津斯基的美国人在他的《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在重新定义着几乎整个世界青年一代的社会道德观念、文化价值标准、性行为方式、个人品位和个人对物质的期望。”听了这话后相信大家都不好想都不好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能够接受这种所谓的“重新定义”呢?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社会动荡的内在诱因,会导致社会的失范和失控,文化安全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关乎自身存在和发展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早在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美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把文化安全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同视为国家利益之所在,十分重视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从目前西方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来看,我们的文化安全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是得到保护而是遭到解构;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得到扬弃而是面临消失;我们的文化价值核心不是得到巩固而是受到侵蚀;我们的诚信美德不是得到信任而是出现缺失。特别值得忧虑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价值导向的优良传统也面临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仰上。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但如今有些人不知信仰是何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文化安全的深深忧虑。由于信仰的迷失,以封建迷信等为代表的旧文化又沉渣泛起,不管是在乡下或是在城里,请神弄鬼、巧言簧舌骗人钱财者比比可见,对此,我们也许熟视无睹了。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蒸蒸日上。但是,“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不是新农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必须要有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更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任务。为此,我们特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阵地意识。建议县、乡(镇)两级领导,紧紧抓住省里投资实施“湘西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这一大好机遇,搞好配套投入,力争在2010年以前,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建设目标,让乡镇文化站真正成为先进文化传播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我们要在这个阵地上形成先进文化的强势,使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乡镇文化站的业务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九五”期间,我县乡乡建立了文化站,站站配齐了文化专干,其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交付乡镇管理。目前乡镇文化专干在编62人,在岗67人,退休1人。但是由于县财力紧张,多年来没有进行业务培训,致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确实亟待提高。建议县里给文化部门安排一定经费,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乡镇文化专干业务培训班”,开设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摄像、电脑、网络服务及群众文化管理、图书、文化市场管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等课程,从而使我县乡镇文化专干的业务素质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的农村文化才会有希望。

三、给乡镇文化专干提供一个最起码的工作环境。目前我县还有三分之一的乡镇没修文化站,大部分文化专干没有办公室没有活动场地,有的还在“读跑学”。建议相关乡镇能否给他们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颗章子,让他们能够在这最起码的条件下慢慢地发展起来。

四、增强“文化强县”意识,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特色文化村建设,让我县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经济资源。我县是土家文化大县,从国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申报的土家织锦、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的土家族舍巴日、梯玛、哭嫁歌、咚咚喹、挖土锣鼓歌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次我们又向州里申报了土家语、土家族摆手歌、三棒鼓、木偶戏、土陶、竹雕、石雕等7个项目和洗车河流域、里耶管理区两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及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俗文化特色村寨。建议各有关乡镇积极配合搞好这项工作,担起守土有责的任务。

五、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转眼又是春节了,广大农村群众都迫切渴望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大餐。我们真诚希望,今年的春节文化活动,能够乡乡行动起来,村村热闹起来。县城的春节文化活动能有所创新,能有所提高,能搞出声势,让全县各族人民过好一个愉悦、祥和的春节。

一个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已经到了,我们深深祝愿,我县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寨,每一家农户都能分享到这美好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