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我们并不陌生,它实实在在地、逐年增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城镇和农村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由祖父、祖母或由其它亲友代管的儿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我们更多注重的是经济如何发展,农村如何增收,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许思考得不多。加之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监管、教育“留守儿童”产生了缺位,导致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对“留守儿童”现状的一些调查
在我县,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时间,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量也就逐年增加。据调查,我县今年“留守儿童”的在学数量城镇达5%左右,农村大约为30%,人数高达2万多人。由于这些孩子几乎都是祖父辈或亲戚照管,而年迈的祖父辈老人大多是文盲,他们既没有教育孙辈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孙辈的能力。亲戚呢,以为有老师管着,而老师以为家长看着。最要命的是,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敢多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责任谁来担?由于教育和管理上的缺位以及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学习没有上进心,思想道德意识淡薄、行为品质涣散,他们厌世自闭、逆反社会、自卑、空虚、胆怯,不能不叫人担忧。
二、对“留守儿童”监管教育的一些忧虑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一是留守儿童存在读书无所谓,上进观念淡薄的现象,有的成为日不进校门,夜不归宿的“流浪者”。据调查,我县在学“留守儿童”5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20%成绩较好。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二是留守儿童养成了乱花钱,进网吧、游戏厅的坏习惯。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不在孩子身边而对孩子产生负疚心理,为维持这样一个心理平衡,在物质方面,父母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结果滋生了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男孩子毫无顾忌地进网吧游戏厅玩乐,女孩子则乱花零用钱。一旦没有钱,有的“留守儿童”就去偷摸扒窃。
三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自我约束和明辨是非能力差,极易养成言语、举止不文明的坏习惯,有的甚至出现拉帮结派、打架斗欧等违法乱纪行为。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
诸如这些后果,如果不亡羊补牢,任其滋长,等这些孩子稍许长大了,他们在社会上胡作非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和谐的社会必将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对“留守儿童”监管教育的一些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们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呼唤“全寄宿学校”,只有“全寄宿学校”才是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唯一好途径!一是在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能否在县城小学也办寄宿制学校,以缓解近年来学生进城求学多而无人监管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全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层断。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人(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纠正错误的倾向,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二)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的教育作用。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等村(社区)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建立完善农村、社会“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可由社区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办好家长学校和老年培训班,把家长、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同时,要经常联系“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家长,告诉他们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要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告诉他们应转变用金钱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良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县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流动儿童人人有书读,有学上。
另外,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操作的。县委、县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