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关于龙山县“村容整洁”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08-04-10     稿件来源:     作者:
  一、基本情况
  1、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比较而言仍然落后
  近年来,随着扶贫力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增多,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是交通发展迅速,解决了许多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全县通村公路里程达2075公里,村通公路率达到了96.4%,新建了苗儿滩大桥、龙凤大桥、湾塘大桥等连接通道,结束了成千上万村民肩挑背驮的历史。二是大力推进人畜饮水工程,部分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除各中心镇外,还在208个贫困村实施人饮工程1833处,整修水井327口,解决了9.5万人和近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教学压力。高标准新建了龙山高级中学和里耶小学,完成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78所,改造、新建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教育普及程度明显上升,小学生入学率达100%,初中生万人比605人,高中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四是卫生设施有一定程度改善,群众就医比较方便。近几年来,共投入房屋建设资金250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县人民医院住院楼,县中医院住院楼,县疾病中心综合楼,县妇保所,召市、桂塘、洗车、水田坝、石牌、洗洛、茨岩等21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面积2.6万余平方米;共投入资金890万元添置B 超、X光机、半自动化分析仪等大中型诊疗、检测、产科设备500余台(件),基本上能够保证群众看病住院需要。五是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农村能源构成日趋多样化,电、煤、沼气等能源在群众生产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木柴消耗比例逐渐降低。全县共兴建沼气池1.5万口,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畜沼果、畜沼菜等高效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六是广播电视、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全县所有自然村都能通过不同渠道收看到频道不等的电视节目。农车、红岩、茅坪、洗洛等19个乡镇已与县城光纤联网,联网农户达1.5万户。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完成了全县147个50户以上已通电村建设任务。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万户,移动电话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以交通为例,虽有大多数村通了公路,但由于资金有限,村级公路基本上是砂石路,公路质量低,路况差,影响着通行质量和效果。全县2000多公里村级公路通畅的只有30%左右,其余的难以通行。华塘办事处红岩寺村是我县的大棚蔬菜专业村,是全县两个小康示范村之一,其通外公路也是坑坑洼洼,遇到雨雪天气,运蔬菜的车辆时常有陷入泥坑走不动的情况发生。不通路的部分村更是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塔泥乡哪咱村5个自然寨无一个寨通组级公路,村民依然肩挑背驮,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劳动效率低,脱贫希望渺茫。全县430多个行政村,除了个别村外,绝大多数村间道路都没有硬化,每逢雨天,泥泞不堪,行走艰难,办事更是难上加难。有的路边建牛圈、猪圈,牲畜粪便四溢,臭气熏天,苍蝇狂舞,行人闻之欲呕。二是管理不得力,成果难巩固。许多村包括各级对口扶贫村,由于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不富裕,加之由于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任已建成的设施自生自灭,公路、水利等设施无力养护维修,最终又沦为路断水绝的境地。由于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池出问题后无人维修,影响使用效果。三是基础条件差,群众抵御各种灾难能力弱。虽然群众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群众初步实现了小康,但由于基础条件差,造血功能弱,加之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病或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容易导致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比较严重。
   2、群众住房条件大为改善,但房屋质量较差
  随着各项产业的发展,群众的经济条件大为好转,加快了修建房屋的步伐,居民住房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县房屋竣工面积达25.28万平方米,许多村民都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洋房。大安乡由于烤烟、药材等产业发展得好,村民经济收入高,80%以上的农户都翻修和新修了房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农民向中心镇、向县城流动建房购房的热潮,这也大大促进了群众住房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全县在121个贫困村扶持建设房屋2042栋,解决了2325贫困户的住房困难,更是有力地加快了农村住房条件的改善。
  当然,由于种种局限性,农村在住房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建房无科学规划,住民建房选址受条件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存在着随意性和无序性,谈不上根据实际情况按功能区域建房,有的甚至选址在地质灾害区,存在着安全隐患。二是在房屋式样及内部功能方面设计不科学。受知识和阅历等方面因素制约,加之又无专业设计师设计,许多住户建房在房屋外观及内部功能上随自己主观想象行事,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既不够美观,又欠实用。三是仍然有少部分村民少房甚至无房住。在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村,有的村民无力修建房屋,又没有纳入扶贫建房规划,一家大小只能挤在狭窄矮小的房子里,或者租房住。有的则因自然灾害或生病等原因导致无房可住,只能简单修个遮风避雨的临时住所,急需得到政府支持和社会援助。
  3、农村居住环境有所改善,但污染却呈加剧趋势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群众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讲究,居住环境有一定改善。一是绿化成效显著。由于我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造林、四边绿化工程等营造林项目,加之森林管护力度加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材减少等原因,全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达63%,农村居住大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庭院绿化日兴。许多住户在房前屋后、庭院、屋顶养花种草,栽植果树、风景树,营造出了一片片美丽的景观。三是随着各种公益事业的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村落外观形象比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但是,我县在村容村貌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垃圾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究其根源,一是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垃圾数量也不断增多。龙山至里耶、龙山至三元、龙山至农车、火岩至召市等公路沿线,到处可见一堆堆倾倒的垃圾;果利河及召市、洗车、红岩等河两岸,成了垃圾场,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二是乡、村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各种公共设施管理不力,公共卫生条件差。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加上乡、村经济调控手段弱化,管理力度小等因素影响,排水沟、下水道等公益设施清理不力,造成下水道堵塞,严重破坏了排水设施,经常出现污水横溢的情况。三是部分群众观念落后,大局意识差。许多人只讲究自己家庭卫生,对公共卫生漠不关心,不愿出钱出力整修公共环卫设施。同时,废水乱排乱放,垃圾四处倾倒,缺乏垃圾处理常识和环保全局观念。

  
二、几点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我们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村容村貌建设步伐,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有序推进,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领导机构,定班子、定人员、定职责、定目标、定措施,这样才能做到事有人做,责有人担,建立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群众也才能被组织起来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上去,从而充分发挥出其主力军作用,取得理想的成效。
  2、科学规划,绘制村容建设蓝图
  由政府牵头,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建设、国土、环保、民政、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深入到乡村摸清实情,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编制要注意几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一是要注意功能定位问题。要结合一个地方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考虑这个地方的资源、产业、历史、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点和个性,准确定位该地发展方向。要把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走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路子。二是要注意规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问题。要从全县通盘考虑。既要服从服务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集聚作用,又要与农村乡镇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三是要增强安全意识。由于我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规划时,要考虑到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对村民住房的危害。四是要建立规划体系。避免规划问题上的“人在事兴、人走事废”的弊端,既要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又要保证规划的连续性。规划确定后,要求村民必须按照功能区划在规定的地方建房,避免乱修乱建。同时,还应设计出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住宅图样免费提供给村民选择使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统一思想,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历史任务,它关系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急燥冒进思想,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坚决杜绝“大拆大建”等不正之风。基层干部要克服等待观望思想,要充分发挥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从一些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组织村民把诸如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清理垃圾、人畜饮水等最基本最容易取得实效的问题抓好抓到位,而不要消极被动地等待上面拔钱拔物下来后再想如何去搞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改沟、改栏、改厨”等“三清六改”活动;要突出抓好生态绿化,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村,开展植树栽花种草活动,抓好“四边”(即堤边、路边、渠边、屋边)绿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
  4、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质上的进展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要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我们必须想千方、设百计筹措资金。一是要积极向上争项目资金。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省财政预算安排的新农村建设支出比去年平均增长20%以上,新增支出的重点用于农村公路、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项目。今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更大。因此,我们要花大气力上项争资,以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二是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现有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合适的投向而闲置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三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通过以建设项目等方式启动贷款,激活信贷投资,获得建设资金。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和国企存量资产多、区位独特等有利条件,力争在大项目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