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贫困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8-04-10 稿件来源: 作者:
工业是打破城乡经济壁垒,实现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关键环节。民族贫困县大多工业基础薄弱,其发展的现实基础、外部环境、交通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要立足客观实际,走一条符合民族贫困县县情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一、依托资源优势
相对而言,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存在受交通区位约束,远离主体市场,难以承接大中型城市辐射等劣势,导致在同等条件下,发展同发达地区相似或相同的产业,必然不具备竞争力。民族贫困地区在生产要素的比较选择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但现在是,将来也是民族贫困县的主导产业。因此,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错位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就龙山县而言,重点应突出发展四大产业。一是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的思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工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要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尽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做大、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突出发展生物制药业。龙山县具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由于其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出产的药材品质优良,适宜发展制药配套工业,具备建设药材基地。把生物制药业发展成支柱产业的基础条件。三是突出发展能源工业。西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展开,民族贫困地区能源优势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要充分利用以水、煤、风等为代表的丰富能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要坚持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方针,优先抓好水电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火力、风力发电项目。四是突出发展矿产品加工业。要加强矿产资源勘察、保护和利用,统筹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在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矿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破解瓶颈制约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表明,具有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地区总是率先取得经济发展优势,资源、人才和其它生产要素不可避免的向这些地域集中。而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的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则往往只能步人后尘、举步维艰,导致民族贫困县经济发展受越来越多的瓶颈制约,不断被边缘化。如何破解瓶颈制约,是民族贫困县发展工业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一要突出破解交通瓶颈制约。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民族贫困县大多处于区位条件较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受交通瓶颈制约较为严重。要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把交通建设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坚持交通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目前,民族贫困县在对外交通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实施高等级路以及铁路项目;在通乡道路建设方面,要高标准实施好通乡油路工程;在村级道路建设方面,要全面实施好“通达”、“通畅”工程。同时,要不断完善交通网络,不断提高民族贫困县的道路等级、道路质量以及通畅水平。二要突出破解资金瓶颈制约。资金短缺是民族贫困县发展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破解资金瓶颈制约,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地区、省及国家项目扶持笼子,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要狠抓招商引资,用资源和市场换技术,用产权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集聚工业发展要素,增强发展后劲;要以改善银企关系为重点,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对民营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设立县扶持工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信用担保机构等办法,积极探索并尽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三要突出破解能源通信瓶颈制约。要通过发展能源工业,抓好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抓好城乡电网改造,建设骨干输变电工程,增强电网的吞吐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要以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四要突出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着重抓好企业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方式,有意识的对企业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形成“以人兴企,以企聚才”的良性循环,不断壮大企业家人才队伍。要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加大对本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企业用工培养充足的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坚持市场导向
在民族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进程中,部分县在工业支柱产业选择和发展的问题上,市场意识淡薄,往往在支柱工业形成或步入发展成熟之时,受市场优胜劣汰和国家政策调整影响,致使整个县域工业遭受重创,教训十分深刻。因此,在县域工业特别是支柱工业的选择和发展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认真研究民族贫困县发展工业的客观因素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力争在三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上求突破。要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把扩大民间投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把扶持发展民营工业作为政府的应尽职责,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坚持走经济以民有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的民营化道路,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在民族贫困县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民营工业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在发展中小工业企业上求突破。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大企业、大项目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对于民族贫困县来说,要引进一个大项目,发展一个大型工业企业难度很大。而中小工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机制活、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等特点,是工业起步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争取发展大型工业企业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发展中小工业企业为基础,扶持培育一大批中小型工业企业,发挥集群优势,增强经济实力。要通过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健全乡镇发展工业的激励机制,实行发展成果共享等办法,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实施工业强乡强镇战略。三是在优化环境上求突破。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用地、办证、信贷、收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吸引外来客商来本地投资兴业。要用好、用活上级政策,在一些关键的政策、策略上作深层次的研究,避免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冲突,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发展新兴支柱工业。要进一步优化治安环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扰乱企业正常生产,扰乱经营秩序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姑息。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行“一站式”、“一个窗口”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将非税收入的收取工作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管理,采取“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拨”的方式,严禁各种收费部门私自到企业收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办事开通“绿色通道”。
四、实施科技兴工
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来推动的工业化,民族贫困地区工业大多是传统产业,工业技术水平普遍落后,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走科技兴工的路子,促进民族贫困县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一要建立规范的工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的发展平台。要加强工业园区软、硬件配套建设,制定鼓励企业入园的优惠政策。要坚决摒弃孤立布点,就项目发展项目,就产业发展产业的老路子,规范和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科学引导园区企业走集约式内涵式发展道路,避免规模扩张型外延式发展。要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围绕支柱产业,积极引导扶持中小工业企业逐步形成协作配套关系,发展配套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二要加大科技投入,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民族贫困县工业多数存在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初级产品多,资源利用粗放,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竞争优势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走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之路。三要充分发掘地域、绿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和最终归宿,品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就目前而言,民族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品牌等次低的问题。要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充分发掘民族地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域、绿色、文化等资源,在“特”字上做文章,在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产品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和经营。对产品获得驰名、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要给予奖励,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