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08-04-10 稿件来源: 作者: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标准,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夯实交通基础。积极协助县里组织实施投资530万元的火召公路硬化工程;从州、县交通部门争取资金37万元,全面铺开了116.88公里村级公路整修“通达项目”工程;积极协调州、县交通部门筹资570余万元,全面实施了“村村通”道路工程,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40余公里,构筑“承南启北,贯东纳西”连接烟叶、生姜、辣椒、百合、青蒿“三纵四横”五大基地路网框架;从省、州、县国土资源部门争取资金890万元,修通通村田间道路43条,总里程105公里,硬化面积4万平方米,22个行政村通达率达100%。特别对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红卫村,投入水泥380吨,硬化面积15000平方米,实现了户间道路硬化工程。
二是夯实水利基础。协调水利部门筹集60万元,用于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工程兴建,解决1.3万饮水困难人口的方便、安全用水,新增稻田灌溉面积4500亩;投入220万元,实施了贾坝水库左右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确保了全镇1.1万亩良田旱涝保收。
三是夯实能源基础。规范了方坡落水洞小水电开发项目,到位前期工作经费80万元,建成后召市“无雨旱灾,有雨涝灾”的状况将有所改变,缓解农民“用电贵,用电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沼气,户用沼气池达3440口。 四是夯实生态基础。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设想,进一步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全镇推行退耕还林面积43000余亩,使托利湖、瓦房沟、川洞、前卫、红卫等20个村成为“生态家园示范村”,构筑了“百里绿色长廊”大通道;在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重点抓生活设施和村庄美化配套建设,积极推行“猪-沼-果”、“猪-沼-林”、“猪-沼-菜”生态农业,集中组织村民清理山塘、水沟污染和屋前房后垃圾,做到柴草、杂物堆放整齐;投入资金24万余元改造和新增集镇绿化带15000平方米,新植集镇绿化树130棵,配备垃圾清运车辆2台,对街道、村寨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定期清除,加强了我镇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优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
五是夯实产业基础。建立替代国家进口烟叶基地6500亩,创办富含硒元素商品椒基地4300亩,创办生姜基地300亩,投入资金40万元建立了堰塘村“千头瘦肉型养猪场”,带动了全镇生猪养殖业发展,并以此形成了产业链。今年仅烤烟可实现收购量170万斤,创产值1100万元,创利税250万元,人平增收350元。投资10万元开办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学校,通过阳光工程,举办劳务技能培训,转移1.1万人外出务工创收,年创收入4500万余元。做优做强粉丝、熬糖、推豆腐传统手工艺产业,兴办民间手工作坊380余家。同时,积极发展林果业,新增林果面积4750亩,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园林经济,实行“大户经营、规模开发”,做到了宜林则林,宜果则果。
六是夯实社会事业基础。筹集资金300万元新建2200平方米的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并投入100万元,配套了功能齐全的机械设备,建立健全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站和村级卫生室20个;筹资1200万元,高标准新建和改扩了3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新扩改建中心幼儿园6所,构建起“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多元化结构教育体系;多渠道方式投入资金8万余元,修建村民文体娱乐中心2个,组建3支男女管乐队;新建村级图书活动室22个,添置图书3000册;投入40余万元,整修和恢复明清魁星楼、召市旧街区、苏维埃革命旧址、红军烈士墓。依托我镇丰厚的历史景观和人文底蕴充分展示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使其民风淳朴与厚重人文风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按照“以民为本,施惠于民”的要求,加大弱势群体扶助力度,筹资30万元,为34位孤寡老人修建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公寓,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