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车河镇位于龙山中心腹地,镇域面积17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3383人。洗车河镇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山水林洞秀美,是龙山五大景区之一。
近年来,洗车河镇紧紧抓住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综治工作成效明显,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济发展来势喜人,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彰显出“平安洗车”、“和谐洗车”的局面。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夯实基础,苦练内功,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综治队伍建设。镇里共安排4名专职干部从事综治工作;从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抽调了5名精干工作人员组建成“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同时,还配齐配强了村综治专干20人,成立人民调解组织20个;成立村级巡逻队20个。
二是狠抓治安防范工作。在洗车河镇,每到夜深人静,你都能听到打更声,打更人那古老的梆声,那极富警示力的提醒语,告诫人们要小心火烛,防火防盗,在古镇布下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成为一道古风盎然的亮丽风景。同时,各村在春节、“五一”、农忙及重要会议期间,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有效杜绝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三是坚持综治工作“村为主”。 一是综治责任捆绑到村。镇与各村(居)委会签订责任状,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居)委会,将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并将工作绩效纳入村(居)委会考评内容。二是镇党政班子成员捆绑到村。班子成员负责对联系村综治工作直接指导,工作绩效与年终考评、福利相挂钩。定期举行综治专干培训,提高专干工作能力。三是民主法制示范到村。洗车河镇坚持民主法制村为主,涌现出了一批民主法制示范村。比如洗车村,近几年来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载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在全镇起到了典型推动作用。
二、维护稳定,营造环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随着小河电站、茅岩公路砂改油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加之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洗车河镇综治工作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淹没区及茅岩公路砂改油的土地补偿问题等,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洗车河镇建立了预警机制。各重点工程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掌握各种动态,做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在小河电站动工之际,咱木村村民因村级路公路改道未达成协议,导致40余名村民阻工,党委书记梁高武闻讯后及时赶到现场,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拍着胸脯说:“10天之内,重新测设线路,如果没有兑现,你们锁我政府大门。”之后,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各有关单位,对线路重新进行了测设,群众十分满意,及时制止了一次群体性事件。由于洗车河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使落户洗车河镇的各项工程建设中无群体性事件、无群众上访案例。
三、整合资源,“三调”联动,探索纠纷排查调处新招
近年来,洗车河镇积极探索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大力整合调解资源。洗车河镇成立了“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里主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由镇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组成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中心下设四个工作协调组,即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小组,司法调解工作协调小组,公安治安行政调解工作协调小组,其它行政调解工作协调小组。
二是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联系会议制度、联合排查调解制度、工作交流制度、四员互动制度等4个制度,完善了工作机制。
三是实行了人员、程序、效力三对接。人员对接:即实行双向互聘,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民事调解指导员;程序对接:即实行诉前、诉中调解衔接;效力对接:即对于规范合法的人民调解协议,人民法院都确认其效力。2006年10月3日,洗车派出所接到天井村村干报案,该村尚某与彭某因界址纠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派出所所长贾高波接到报案后,马上组织人员赶到现场平息事端,在初步了解矛盾情况后,认为此事属土地权属纠纷,应由政府确权予以解决,他们及时通报政府,政府接此纠纷后,马上组织司法所、国土所等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了两次调解,但双方积怨太深,未达成协议,在征得当事人同意情况下,政府将此案移交洗车法庭。法庭经多方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然后法庭将民事调解协议书分别报送给县人民法院工作协调组和镇民调中心,成功地化解了这一起矛盾纠纷。这是一次典型的三大调解对接成功的案例。通过三大调解对接联动,洗车河镇有效地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基本实现了“两无、三提高、四下降”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