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为古五溪之一,武陵山区非常重要的河流,它是古文化东西传播的纽带。发源于湖北来凤县,在湘西自治州境内流长201公里,酉水流域大小河流及溪水近百条,主要支流梅江、洗车河、清水江、猛洞河等,流经龙山、来凤、酉阳、秀山、花垣、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市,沿途流经20多个乡镇,流域面积11000平方公里,主要集居有土家族、苗族。《国语·周语》有载司空季子言黄帝子孙得姓者十四人,其中姬姓、酉姓。罗沁《路史·国名纪》云:“酉既酉水,为黔之澎水。”《晋史》保存的古史记录酉水流域正是黄帝子孙酉姓的封地。
酉水流域以碳酸盐与碎硝岩石多次交替沈积的多溶层结构为主要特色,地面较为完整,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碳酸盐岩溶地形经过河流的长期冲刷,造成地面破碎,起伏跌宕的复杂地貌;山中有山、河谷幽深、地形崎岖、峭壁峥嵘;到处都是奇峰、峡谷、洼地、悬崖、洞穴……低洼处形成一系列的小盆地和宽谷,俗称“小坝子”如龙山来凤盆地、秀山盆地、里耶盆地、苗市盆地等等,“小坝子”土地肥沃,人口稠密,酉水流域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成为古人类赖以生成的良好自然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酉水流域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如凤滩水电站、碗米坡水电站的建设,文物部门在酉水流域进行多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文物实物数据,在酉水河的沿岸发现了保靖四方城古城、龙山里耶盆地,有三座呈品字性的城址,充分说明到了汉代以前酉水流域的繁发,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文献、史料显示,笔者在酉水流域多次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初步对酉水流域的原生态文化作探讨。
一、酉水流域旧石器文化
1988年保靖拔茅东洛村发现了旧石器点、2003年发现清水坪麻园旧石器点,该旧石器点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官山堡,酉水河的南岸二级台地,北距酉水河约150米。南部由西向东走向洼地,推测为古河道,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北部被酉水河环绕,极宜古人类活动。在官山堡的许多汉墓葬的墓壁上均发现石器,如2003M3、M19、M95等等,出土有砍砸器,现就M3的南壁剖面地层结构介绍如下:
① 浅黄色土,颗粒细,较板结,粘性重;
② 浅红色网纹土;
③ 红色网纹土;
采集的石器砍砸器居多,刮削器、石片、尖状器较少,大部分是一面剥片而成,石器全部以河床砾石为原料均为砂岩,色调以黄色为主,其次青灰色,都是采用锤击法一次性打击加工而成。这些石器分别出土于二级阶地网纹红土和一级阶地棕黄色亚粘土中。石器均出土河流的一、二级台地上,目前保存最好的旧石器点在花垣茶洞清水江东岸。酉水流域大约年代在10—25万年前就有了早期人类生活迹象,就有了自己的古文化。这一区域目前虽没找到史前文化直接的地层叠压关系,但区系文化发展序列已逐渐建立,众多的信息已呈示,寻找和探索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遗存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酉水流域新石器文化
目前在酉水流域尚没有发现具有自己独特的新石器文化,酉水流域从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代文化的移入,由于本身地理特点上的分散,缺乏盐源和农耕条件,所以没有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只有外来一些新石器文化的一些余绪。新石器文化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来自洞庭湖区的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譬如龙山里耶溪口遗址出土的细柄豆、麻面纹鼎足,与洞庭湖区石家河晚期的陶器非常相同,在酉水流域再没有发现第二个象里耶这样的遗址以及出土包含物;一个来自广西、湘西南、以甑皮岩、高庙文化为代表。
三、酉水流域商周时期文化
夏商周时期文化,类似这种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主干道沿岸,适合于农耕的台地平坝,(在山区更深处,则是另一种土著文化的地盘,这种分布特点在酉水流域特别明显)。酉水是古盐道,随着中原和长江中游文化的扩张,中原文化对酉水流域文化冲击十分厉害,在2002年4月,笔者亲自参加发掘的保靖瓦场、龚家湾遗址中出土了最常见的陶器是夹砂红陶大口缸、花边圈足碗、大圈足豆、簋、竹节柄豆等,还出土了鬲、爵、釜陶系均为夹砂红陶,说明该遗存文化面貌与皂市类型文化非常相似,也是新石器晚期到商周的外来者就是苗蛮族的先民。促使本来的土著文化腿缩到深山区,(永顺县的不二门商周遗址、龙山县苗市坝嘴遗址、里耶刘家堡商周遗址),就是活跃在这一带的土著民族(濮民族文化)这一时期的苗蛮文化遗址就是皂市文化向酉水流域扩展,典型的遗址有里耶溪口、保靖瓦场遗址,
商周时代青铜冶金工业的主要原料铜、锡、铅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商周王朝一次次南下,多与寻找这一资源有关,酉水流域盛产朱砂(汞),所以商王朝对“金”和朱砂(汞)的认识,给酉水流域带来开发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土著文化又一次显示出来,它是高庙文化的族群在外来文化一次又一次挤压下进入山林发展,这就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不二门类型文化的一系列遗址,在酉水流域发现许多处,笔者在受到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的委托下,于2002年10月发掘的龙山里耶刘家堡商周遗址、2003年10月发掘的苗市坝嘴遗址,2006年3月在龙山县华塘坝华口丘遗址,这几个遗址位于酉水流域的中、上游,所出土的包含物与不二门遗址十分接近,陶器以夹砂褐陶为绝大部分,其次为夹砂红陶、粗泥黑皮陶、泥质磨光陶、泥质灰陶等。夹砂褐陶色彩班驳,制作粗糙,多系手制、有罐、钵、豆等食器,、容器,未见三足器形,纹饰是遗址中富有特色有刻伐为主要、方格纹等,刻伐纹以水波纹、几何纹为主,多刻于颈部。还有大量的网坠,看来当时的人民主要靠打鱼为生,他们应该是土家族的先民,也就是当时的濮民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些遗址都位于酉水河流的边缘,再一次证明当时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打鱼有关。
四、酉水流域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战国时期楚文化势力大举进入酉水流域,从近几年在里耶麦茶发掘的300多座战国墓葬的发掘也表明;有一批墓葬不同代表楚文化的(鼎、敦、壶)器物出土,主要出土器物组合为(壶、豆,青铜宽格剑)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这一地区一直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虽然楚威王统治着这一地区,但是始终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他所控制的是酉水流域主干流,为的是设防,如里耶战国古城就是一个军事机构,可是在这一地区同样居住着濮人和苗蛮,还有巴人等等,在许多战国墓葬出土的包含物可以得出结论。
五、酉水流域秦汉时期文化
秦汉时期在里耶城址中主流是楚文化因素,在墓地没有见秦文化因素,在城址中第二期为秦代,秦文化的因素在秦统一中国以后才进入酉水流域,也就是在战国时期里耶没有秦人在这里居住,主要文化因素只有楚文化、苗蛮文化、以及生活在本土的土著文化。在秦统一中国以后,秦人在这里实行了有效的管理机制,2002年6月龙山县里耶古城“一号井”出土的秦简以及陶量,可以充分说明,在许多墓地和遗址中没有发现秦文化的因素。,这一时期,酉水流域与湖南大部分地区历史一体化的格局,中央集团对酉水流域的统治十分规范。
大量的汉代墓葬出土了相当规模的青铜礼器,以及陶礼器,1998年在保靖清水坪M9好墓葬出土了龟纽铜印章。
参考文献:1,柴涣波<<武陵山区古文化概论>>
2,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湖南考古20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