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都注意美化脸面,许多人整容(即用手术整治面部的生理缺陷)就是以求脸面形象完美。而城镇也有自己的脸面,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境街道,即城镇向外联通的主干道。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加强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过境街道是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的窗口,它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外地客人,尤其在国道、省道上的过境街道,接待的客人更多,更广泛。外地人对小城镇的评价,很多出自对过境街道的评价。
我县现有10多个小城镇,哪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对外联系的主干道,但真正认真“整容”的只有少数镇。有的地方领导,虽然认识非常深刻,投资也不少,但缺乏规划意识,我行我素,结果是好好的一绺青发被水货理发师剃成了“马桶盖”。
对过境街道进行改造,首先要请专家设计,没有这个前提,就会吃亏不讨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街道建了毁,毁了建,糟蹋了不少老百姓的血汗钱!
根据我县实际,对过境街道进行整容,应特别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过境街道既要注重营造风景,更要注重交通安全。小城镇对外通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是最多的,一般应设计为三块板:即车道当中机动车道,两侧是非机动车道。单向机动车驼峰每小时不超过1000辆的,安排双车道即可,双车道宽度不少于7米:如路面余地,也可适当宽一点。非机动车道应少于4.5米,能满足一辆三轮车和一辆马车通行的要求,如果路面实在安排不过来,最低也不能少于3米。
二是隔离带既是绿化带,又是安全带。从绿化的角度讲,两条隔离带的宽度应不低于路面总宽度的20%,隔离带中间最好选用欣赏价值较高的花草灌木点缀。从安全角度上讲,隔离带的长度不少于30米,隔离带的沿边植上绿篱笆,真正起到隔离的作用。
有许多小城镇的街道由于人行道的宽度不够,加上高低不平,甚至堆放杂物,搞临时建筑,把人都赶到车道上去了,这样既影响街道形象,又带来安全隐患。人行道宽度应不低于4米,除了1米宽行道树外,其它3米可适合三人并行。路牙高度以不低于2公寸为最好,人行道高度应基本一致,排水城度统一达到2%左右,路面最好铺设防滑板,既有利于行走,又有利于观瞻。
三是立面改造既要注重个体美观,更要注重整体协调。很多房子看起来破破烂烂,但只要认真设计,加以改造,整旧如新,可以成为亮点。而整条街道的房子要开成风景线,必须进行整体设计;房子高低前后,应该错落有致,协调美观。房子的立面设计既要多样化,又要形成整体特色。
此外,排水最好采用地埋式:电力、电讯线路应合乎规范要求;路灯应美观一致;门面装璜和街面广告应设计精美,格调高雅;街道管理必须达到“行商归点、坐商归店、车辆归位、整齐干净”。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湘西州作家协会会员、龙山县政协委员,现供职于龙山县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