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走红的“西北风”,至今仍能扣人心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希望,反映在歌曲中,就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但是,我每当听到几份慷慨、几份苦涩的《我热恋的故乡》时,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我的故乡并不美”,为什么不生态移民呢?
历史进入了新的世纪,现在,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生态移民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生态移民,就是指人们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迁出,以恢复该地区本来的自然环境。这个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有的原来本身就是这样,或缺水,或由于山高路远,通电、通路非常困难等等;有的是人们的“改天换地”造成的。生态移民作为新世纪扶贫攻坚工作的战略思维的转移,逐渐深入人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渔还海等,恐怕都要牵涉到整体或部分的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业,实践中难免碰到了不少理论和实际的困难。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习惯了这里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移民或多或少有些抵触情绪。就是山区中单家独户的人家,通电、通路十分困难,仅仅因为柴方水便,你叫他搬迁,也许都有几分不愿意。总结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才能有利于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破除小农意识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大国。现在的贫困地区,往往也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方,所以小农意识也比较浓厚。这种小农意识主要表现就是满足于现有的、几乎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自我封闭,观念保守,不求进取。小农意识严重的人,表现在生态移民工作中,就是不愿意“离乡背井”,觉得有口饭吃就行了,祖祖辈辈都不这么过来了吗?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上到下,人们之所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也是与小农意识有关。“以粮为纲”原则上是对的。但我们不能片面理解它,并不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要因地制宜,适宜粮食作物就粮食作物,适宜经济作物就经济作物。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就只能减少甚至禁止人的活动,让其自然的生态恢复,以免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甚至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与破坏,那真是悔之晚矣!要破除小农意识,首先需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有关的教育宣传发动;同时,我们对移民户的各项优惠政策一定要到位,保证他们迁得出、能致富、不反弹。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主动地部分甚至整体的生态移民,让该地区的自然界“休养生息”,正是我们尊重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不要忘了:尊重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追溯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时,人对自然的恐惧阶段;然后就是几千年来的人对自然的征服阶段。现在是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了。为了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有必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建设生态文明。为此,我们要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提倡“天人和一”。“人类中心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中心主义 ”者认为,道德只对于人才存在,在人类生活之外,并不存在道德关系。因此,“人要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 ”实际上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反自然的观点。由“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类沙文主义”,主张对自然资源无休止地索取和掠夺,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把人摆到与自然对立的位置。
然而,我国传统的“天人和一”的观点,则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朴素真理。东汉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说过:“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与物。”人确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同自然界和谐相处呢?
无数经验、教训向人类证明:人固然是大自然的主人,但是,享用自然并非人类的特长,而是一切物种共有的权利。“善待自然”,这是现代文明人的共同呼声!从道德角度上,我们把传统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道德保护资源、环境的功能,这正是我们人类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事物的内因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吗?
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讲事物的内因、外因就是其中的一种矛盾分析方法。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但是,是不是内因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因一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呢?不是的。如果这样,那就犯了机械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谈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时就说过,一般说来,我们承认生产力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生产关系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对旧的生产关系来一个根本的改变,生产力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时,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就成了主要矛盾方面了。不然的话,怎么会有社会革命的必要呢?同样的道理,一般说来,我们承认事物的内因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而事物的外因则是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然而,当影响事物发展的外因十分强大或十分恶劣时,以至不解决外因的问题就不能使事物能够顺利发展时,这时候的外因就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了。现在的生态移民问题就是如此。原来的生态环境就十分恶劣的地方,或者由于人为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该地的居民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但实际的生活的境遇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善,有的甚至还在恶化,说得不好听点,简直是在苟延残踹。是的,他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也艰苦奋斗了,但结果如何呢?这其中可能有曾经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或制度的优势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实在无能为力。那么,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就只有“收获着微薄的希望”。怎么办?面对现实,主动的生态移民,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同时,观念决定成败。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地破除干部群众中的小农意识,努力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不小看大自然这个“外因”,学会在大自然面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态移民工作顺利进行,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至于落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