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龙山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8-06-18     稿件来源:     作者:

龙山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县,加快发展符合山区农业实际的现代农业,努力探索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准确把握龙山农业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其实质就是通过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实现农产品数量过、质量好、农民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四大指标。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产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山区农业是龙山农业的典型特征,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县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业自然条件差。山地、丘陵占全县幅员面积81%,全县耕地面积占46.5万亩,人场耕地不足0.8亩,而且中低产田就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40.1%。耕地资源少、质量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调查,全县坡度超过15°以上的地区大型农业机械难于使用,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坡度超过15°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9%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在龙山这样的山区、丘陵地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难度大,投资需求多。虽然我县长期以来在改善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较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推广难,山区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处于低位。

3、农业经营风险大。我县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县内丘陵高山密布,气候差异较大,区城间气候差异较为明显。由于气候的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大的洪涝灾害每5年发生一次,小的洪涝灾害基本上年年都有。全县自然灾害常年成灾面积达10.9万亩(次)。此外,生物灾害的发生也较为频繁,全县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约72万亩次,常年因灾损失粮食达56万吨。

4、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弱。边远落后山区与贫困相伴,龙山县是全国扶贫重点县,现有绝对贫困人口23800人,低收入人口92358人。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8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62元。因此,农民自身投入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以上是我县农业的基本特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难点。只有准确把握我县边远落后山区特点,科学用好山区资源,积极消除山区约束,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全力构筑发展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要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事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发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我县发展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县委“12345”工作思路,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农业基地提档升级为基础,打造龙山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筑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之路,全力推进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狠抓“四个突出”。

1、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脆弱是制约我县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瓶颈,也是落后山区农业面临的共同困难。一要加快水利电力设施建设。解决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水利工程建设等水利方面重大问题,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力争完成湾塘中型水库防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冷水溪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解决农村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县城供水治污改造工程,启动龙嘴峡电站工程,开工建设里耶110KV变电站,启动城网和第三期农网改造。二要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客运交通,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筹级和通行能力,改善农村人流、物流条件。三要抓好生态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启动投资2.94亿元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力争完成楠竹基地10万亩,建速生产林基地10万亩,三木药材林基地2万亩,生物能源林2万亩,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扎实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全年新建沼气池3500口,积极推广水、电、太阳能、两省灶开发农村新能源。四要抓好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广优质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机械,农机总动力增加1万千瓦,着力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加强气象、水文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业气象的预报预测准确率,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和质量,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2、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大力推广超级稻、优质稻和优质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二是强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发展订单农业,抓好8万亩烤烟基地建设,实现烟农收入突破1.2亿元;抓好5万亩百合基地建设,实现产值过亿元;抓好10万亩桔橙柚基地建设,完成品改低改2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抓好2万亩种草养畜基地建设,实现牧业收入3亿元;抓好5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实现产值5000万元;抓好7000亩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现产值3000万元;抓好8万亩良种两薯,20万亩面上两薯基地建设,实现产值8000万元;突出发展蔬菜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商品蔬菜6亩,重点抓好城镇郊区专业菜地和高山反季蔬菜基地建设。三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实施农业“引智工程”,支持发展“一村一品”。

3、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抓好新世纪百合多糖系列产品开发;抓好金山实业5万吨食用酒精生产线扩建;支持馥生食品200吨辣椒素生产线建设;扶持现代中药4000吨中药饮片扩建项目;支持天缘食品百合产业化生产;扶持琴岛农业开发1.5万吨马铃薯淀粉深加工项目建设;同时抓好合盛农资、合花棉麻、天食公司、春声调料、乌龙山风味食品、工星葛业、三和竹业制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契约农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加大农产品研发力度和拓展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产业增值链条,使农产品加工率达30%以上。二是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纽带,推进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创新的基础工作来推进。力争七大特色产业基本上建立起组织动能健全的行业协会,在巩固原有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发展一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产品销售的吞吐功能。以产地批发市场为纽带,以集贸市场为基础,完善和搞活以“南有里耶,北有民安”为中心的综合批发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把龙山县建成湘、鄂、渝边区农产品物流中心,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平台。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努力开拓周边农产品销售市场,广泛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电信平台,发展网络交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4、突出推广科学技术。一是注重山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发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小型适用农业机械。二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程度。三是积极推广适用农业机械。推进“一带三片”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加快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努力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职业农民,便其成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积极完善保障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从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物质分配、干部配置等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力量,增强农业发展的合力。

1、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领导。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紧抓好。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领导责任,把握工作规律,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领导“三农”工作水平。调整充实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健全“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充分发挥好对“三农”工作的协调,综合、指导、管理职能和作用。

2、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一是稳定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规模经营。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稳定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二是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纠纷调处裁决机制。严格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建设用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试点,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批准的范围之内。三是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四是稳步推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和创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重点扶持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代建设。加大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金融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支持山区农业。五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借鉴省内、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借用外部力量,加快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在确保全县七大优势产业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外资、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3、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做到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产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县政府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农业部对口扶贫,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以及湖南实施湘西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切实加大争资上项和招商引资力度,认真筛选、科学论证、精心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功能强的优势项目,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引导激活各类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全面拓展农业投入渠道。

4、提高农业科技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对重大技术的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借助农业科持园和养殖业科技园项目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示范,全面优化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品种,逐步发展塑料大棚、滴灌、喷灌等设施农业。二是抓紧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精简、高效的农业工作机构体系,营造服务农业的良好环境。强化农业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合理调整设置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林业和水利等公益性技术推广中心,充实技术力量,增强农业服务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切实加强各项公益性服务,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落实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政策,健全乡村动物防疫员队伍,财政给予必要经费补助。整合资源,共建信息服务平台,深入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等工程建设,加快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促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三是进一步转变作风。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真心诚意帮助农民,求真务实服务农业,以最贴近农民的方式,以农民最容易理解的交流手段搞好农业生产的指异服务,为建设我县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切实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抓紧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及农机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整合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资源,办好农广校、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农村远程教育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