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南京爱德基金会的援助下,龙山县农村沼气池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共建造户用沼气池2.8万口,覆盖全县34个乡镇(街道)410个村,沼气入乡入村入户率分别达100%、94%、20.8%,建成“千池乡”十余个。累计完成投资达5760万元,年产沼气15万M3,使全县2.8万户农民用上清洁能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全县沼气池数量逐年增加,农村沼气池的使用和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农户没有掌握基本维修技术,连简单的故障都无法排除,导致全县40%的已建成沼气池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阻碍了项目效益的最佳发挥,根据这一现实,县委统战部在6月10日至6月12日对全县已建沼气池农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组随机抽取农车乡、茨岩塘镇、兴隆街乡、桶车乡的沼气应用村作为总体,采取随机问卷的形式,对部分村民开展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真实可靠。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66份,问卷有效率为92.2%,其中用户年龄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占96%,50岁以上占3%;用户性别,其中男性131人,女性35人;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107人,占64.5%,小学文化程度的39人,占32.3%。
一、调查结果汇总
1、我县沼气使用年限短,部分池体闲置浪费。被调查村民对问题“您家沼气池使用年限?”的回答,村民选择使用年限一般是1~5年不等,其中使用2年占43%,4年占40%。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用户家中沼气池废弃闲置,部分用户建有不止一个池。有的多达3个。
2、沼气池质量较好。被调查村民对“您家沼气池出过什么样的毛病?”的回答,有60%以上的选择还没出现毛病,10.3%的表示只是开关损坏,6%的选择漏气。
3、对户用沼气的满意度较好。被调查村民对问题“您对自家的沼气池满意吗?”的回答,有65%的村民选择比较满意,32%的村民选择非常满意,2%的村民选择不太满意,1%的村民选择很不满意。
4、对户用沼气的后续服务满意度较好。被调查村民对“沼气池建成的后续服务满意吗?”的回答中,有65%的村民选择比较满意,32%的村民选择非常满意,2%的村民选择不太满意,1%的村民选择很不满意。
5、户用沼气的社会效应佳。被调查村民对问题“使用沼气有什么好处”的回答中,85%的选择更干净,10%的选择方便,省薪柴,2%的选择沼渣、沼液可以上肥,3%的选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比农药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优势
(1)生态效益好。农民用高效清洁的沼气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秆、薪柴和煤炭;用沼气灶具、沼气灯替代了传统柴灶煤炉、普通照明灯。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提高了退耕还林的成效。一口8 M3的户用沼气池,年生产沼气400 M3,基本能满足4口之家的炊事用能,可替代薪柴2500公斤,保护林地2.5亩,年节支增收2800万元。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提高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农民建沼气池后,逐步认识到农村资源污染对自身健康影响的严重性,认识到沼气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保护森林植被的意识、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社会效益佳。一是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提高了农民生活的健康水平。人畜粪便入池密封,抑制蚊虫滋生,杀灭病菌,减少疾病,并对预防猪链球菌病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农村家庭厕所卫生状况。二是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提高了生态家园建设档次。生态家园建设变单纯建沼气池为“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使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完善,层次更高档。户用沼气池的使用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通过“一池三改”,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砍柴煮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状况,普及了沼气的村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三是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沼气灯、沼气灶,沼渣、沼液做肥料,家务劳动强度小,农民生活步步高”。
(3)经济效益显著。户用沼气池的使用促进了农民节支增收。一口沼气池每年可减少燃料支出500-12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支出100元左右,另沼气池建设前推养殖业,后促种植业,每口沼气池每年增加(直接和间接)收入1000元,两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按使用20年计算,每口沼气池至少可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万元。2.8万口年增收入2800万元,使用20年增收56000万元。
2、劣势
在调查中,有关发展沼气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绝于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沼气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对沼气池的使用和维护知晓率低。调查问卷中村民对问题“您对沼气池的使用和维护了解?”的回答中,70%以上的用户会用,但是出现毛病不会修理。3%用户还不太会用。部分用户家庭因无劳动力或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因不懂操作、修理,导致家中已建的沼气池闲置或废弃。
(2)综合利用和后续服务有待加强。沼气池建成后,除了煮饭、照明外,还可以进行沼渣、沼液、沼气的综合利用,调查问卷中村民对沼渣、沼液的利用率很低。对沼气的应用仅停留在炊能的改善上(沼气照明比例偏低),对沼渣、沼液的应用尚未起步。(部分农户反映知晓沼渣、沼液可以用来上肥,代替农药。但具体操作不清楚)对沼气池的后续服务不太满意的原因,有一年包修期过后,出现问题了,自己解决不了,又不知道找谁占86.4%;知道找谁修,但找人修总是来得慢,收费也贵占39.7%;小问题会修,但零件配件难买且贵占35.5%。
(3)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村中,长期在外地打工的, 2人以上的占90%,外出务工人员多是体力较好,有点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家里的则是老人、小孩、病残者,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养猪业下滑。对沼气建设的直接影响是两个减少:一是能够建池农户减少,二是建后使用的农户减少。
(4)建池成本高,“一池三改”完全同步较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沼气池进行“三改”(改厨、改圈、改厕)的农户2%都不到;一个都没改的占1%;绝大部分只改一部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分析后,认为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建一座8 M3的户用沼气池需投资2000元左右,加上改厨、改厕、改圈,总投资约4000~5000元。而我县属于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农户,投入能力都很有限,建池资金严重不足,且补助资金、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影响了建设进度和质量。
(二)养殖业发展滞后。一个8 M3的非“三结合”户用沼气池点火启动时需要大量动物粪便,后续使用每天也需及时足量填充原料。一个8 M3沼气池的正常使用须最低养殖2头猪以上才能保证,而被调查的农户大多是散养户户均不到2头,畜禽粪便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要,需要自己人工挑运甚至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户用沼气在龙山县的推广普及。
(三)技术培训不到位。建池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户仅掌握了沼气的日常使用技能,并不具备沼气池安全运行、安全使用的常识。故障率高的地方,池子或配件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农民找不到能提供相关服务的部门或不能及时修复、更换等,形成恶性发展。
(四)建池分散“三位一体率”太低。建池户比较分散,达不到集中建池、整村推进的目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经济、劳力、地理等情况差别大。由于资金的原因,部分农户未完成三改。在调查中,95%的户用沼气池基本只能服务于农户的日常炊用,还处于沼气应用的初级阶段。部分农户对沼渣、沼液不要说使用,连知道的都少之又少。再加上前期投资不足、主管部门对农户的培训少,建经济园、改厨、改厕、改圈等沼气增值应用还没有规划。
(五)沼气建设集约化程度差。当前,龙山县的户用沼气发展基本是靠各家各户建造8M3的小型沼气池。这种方法虽然投资相对较小,但对农户依靠率过高。目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较多,流动性大的农户进行养殖十分麻烦,发展沼气则势必对自由流动造成影响,从而减缓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准确定位,加强组织
目前龙山县各乡镇情况差异较大,建设大中型沼气还是户用沼气,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准确定位,认真核算。如果是中等村庄,可以建设大中型沼气,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外出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农户在农闲时间举家外出。对于比较偏僻的村庄,建设户用沼气经济实惠。项目一旦确定,主要负责人要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工程质量,千万不能搞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
2、普及技术,加强培训
我县虽有108名取得国家和省颁发的沼气生产工合格证的技术人员,但人少面广,且通过调查所知: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掌握基本的维修技术,急需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技术培训。
3、加强技术研究,提高应用水平
经过沼液浸泡的农作物种子抗病虫害强、产量高;用沼液喂养畜禽后,出栏快、瘦肉率高、抗病能力强,饲料利用率高;沼渣含肥量高,无论是在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上都大有用武之地。而目前,这些沼气附产品应用在龙山县都尚未起步。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技术研究,搞好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沼液、沼渣应用水平。
4、强力发展养殖业
一是地势平坦、居住集中的村可以走规模经营的路子,然后建大型沼气供气收费;二是凡建造沼气池的用户,必须要求圈、厨同时改,可以先发放养殖补贴,鼓励养殖,以养殖养沼气,走循环经济路子。
5、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
随着沼气建设的深入发展,一部分潜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突出表现为:部分群众对沼气池操作技术不完全掌握,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的比较普遍;一些村重建设轻管理,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的问题无法处理。因此需要建立农村能源后续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健全服务管理体系,在乡镇成立沼气协会服务站,设立镇、村级管护员,开展技术咨询、配件供应等服务,定期对管辖区域农户检查和维修,排除安全隐患和运行故障,就近服务群众。
(责任编辑:唐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