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产业是龙山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就如何做大做强百合产业,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如下肤浅探讨。
百合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百合种植区域面积日趋稳定。百合种植在龙山县发展迅速,自六十年底从浙江引入,已有40年栽培历史。1997年种植面积0.8万亩,2000年后发展到4.0万亩, 2006-2009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4。地域由原来的洗洛、石牌、白羊三个乡镇发展到现在的18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石牌、桶车、兴隆、洗洛、白羊、湾塘、召市、茅坪、新城、苗儿滩、石羔、三元、茨岩、桂塘、红岩、洛塔、洗车河、贾坝、咱果等乡镇(街道),种植农户近10万户,已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朝阳产业,是龙山县继烤烟之后第二大主导产业。
2、百合栽培技术路线已经形成。经过多年探索,已总结出一条适宜龙山自然环境下“选用良种→合理密植→优化施肥技术→综合农艺措施→防治病虫害→适时打顶→及时采收”的百合栽培技术路线。
3、百合产品销售网络逐步完善。正常年份,全县可外销鲜百合1万吨,百合干片和其它加工产品1万吨。鲜百合主要销往华东地区各省(市),百合干片和其它加工产品主要销往西南和华南地区。县百合加工企业和百合产业协会在这些地区已初步建立销售网络。
4、百合加工产品研发初见端倪。由洗洛百合精粉厂、波杰特产有限公司、金五环实业有限公司等百合加工企业研制的百合干片、百合精粉、百合钙奶、百合面条、百合酒等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新世纪实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制开发的百合多糖产品,已完成厂房改造,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培训员工;天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百合干片、百合饮料等系列产品获2007年国际食博会金奖。
百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多。目前百合生产上病虫危害严重,品种单一老化,土壤重茬种植,技术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多,及待研究解决。
2、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全县仅6家百合加工企业,由于资金、技术、机制等原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加工规模不大,年加工鲜百合数量不到1万吨,研制的百合系列产品未进行大批量生产。大量产品靠初产品直销,市场风险很大。多数鲜百合依靠传统的简易加工方法加工,致使产品质量不安全,销售价格低,产品附加值低。
3、品牌建设还相对滞后。目前,“龙山百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波杰特产有限公司生产的百合干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但在品牌宣传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主动出击,不断扩大“龙山百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企业对开展三品认证和商标注册认识不足。
4、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县没有专门从事良种繁育、百合标准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的技术人员,而且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百合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不强。从事百合营销的队伍合作意识不强,无序竞争,致使市场价格极不稳定。
做大做强百合产业的建议
1、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企业是缓解销售压力、提高种植效益、做大做强百合产业的关键举措。对已建、在建或新建的百合加工企业,除享受招商引资、西部开发、用地等优惠政策外,优先享受国家扶贫贷款,优先安排财政扶持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年度实现新增税收,按30%的比例返还给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着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2、完善服务体系。及时组建一支专门从事百合生产的技术人员队伍,负责抓好百合良种繁育、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开展试验示范攻关、推广标准栽培技术。逐步规范百合销售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发展百合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百合专业合作社和营销大户开拓外销市场,稳定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鲜百合市场,华南和西南地区百合干片销售市场,逐步建立健全国百合系列产品销售网络。
4、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龙山百合”注册商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等百合产品入市的相关工作进度,对获得名牌名标产品、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给予配套奖励。要主动走出去进一步加大“龙山百合” 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5、推进科技创新。针对百合品种退化问题,把百合品种提纯复壮作为推进百合产业化建设的关键措施,加强百合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海拔600米以上的乡镇建立百合良种繁育基地,力争通过2-3年时间的努力,形成年繁育百合良种1万吨的育种规模,基本满足县内百合良种供应。逐步规范技术标准,大力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水旱轮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栽培技术;积极开展百合栽培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耕作制度更新试验示范,提高农户种植水平,改善百合品质。加快百合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引进人才,继续做好选派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到企业任职的工作,帮助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5、抓好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把发展大户、专业村建设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抓手,着力发展百合生产专业村和规模乡镇,稳定洗洛、湾塘、白羊、兴隆、桶车、石牌、新城、茅坪、红岩、召市等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百合基地,发展苗儿滩、茨岩、洗车河、桂塘、贾坝、咱果等6个乡镇百合产业开发新区。同时,要加强百合基地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6、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百合产业建设,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专抓,确定主抓职能单位,每年捆绑一定数额专项资金,把百合当作继烤烟、柑橘之后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唐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