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不挣钱还要花票子——针对“两后生”的这几句顺口溜,虽有些尖刻,但却是一个无奈的真实写照。“两后生”即初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因“两后生”过早离开校门,走上社会,知识贫乏,普遍缺少系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的就业只能成为学生烦心、家长操心的社会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两后生”的培训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今年5月起,对我县“两后生”在校、培训就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多途径促进“两后生”就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形成了报告。
一、城乡统筹就业的市场导向机制打开和拓宽了“两后生”的就业出路
一是由求职型向择业型转变。前些年,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的学生回家愁于进厂无门,苦于打工无路,为想找到一份工作,求张拜李,托你找他,家长头疼,亲戚烦神;现如今为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左张右看,挑肥捡瘦,一比报酬待遇,二看工种岗位,三问劳动强度,对路才去,干了再说,不行就走。
二是由粗壮型向技能型转变。“先学一门技术,再求一份工作”,不仅是如今的新生劳动力求职观念上的质的飞跃,也是市场导向下就业机制的必然趋向。靠体力、卖苦力与靠技艺、凭手艺,不仅仅是赚钱的多少之分,更是企业用工结构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和“双向选择”式用工制度对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之别。他们正是看到劳动力市场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许多企业的一线岗位和一些关键性岗位技师人才奇缺而“重智力,轻体力”,从长“技”议。
三是由安置型向招募型转变。一提到招工,“下指标、分名额”,“人托人、走后门”,“打招呼、写条子”,那种传统计划安置型的就业场景,让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记忆犹新,如果说前几年“企业进人、农民进城、学生离校就能进厂门”还能折射出“计划经济”的影子,那现在则完全不同了。现在招商引资中不少外来企业已经把地方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一线工人作为合作意向的条件之一,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些已经落户的企业因“招工难”导致“开工难”的现象。
二、长期以来的就业习惯仍然制约和影响着“两后生”的就业质量
“老有老的事做,小有小的事干,现在没有赋闲在家的劳动力”。这是在调研中听到的普遍反映,也充分说明适龄劳力充分就业已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但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和陈旧思维的束缚,就“两后生”的就业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思路单纯,外出的多,就地的少。这一现象最为普遍,所占比例也是最高。每年我县 “两后生”外出打工的比例占70%。外出就业经风雨见世面,学技术挣钞票,也未曾不是好事,更不应横加指责,问题在于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在思路上或者是心理上出了偏差:一个是“爱面子”,认为“在外打工有脸面,在家里上班没名气”;再一个是“重票子”,想发财多赚钱无可非议,只是感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似乎“外面的金子就好掏”。今天,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有能力而且更需要,新生劳动力再一味盲目外出,如此下去,势必造成地方发展缺失,既会失去经济建设的人气,又将失掉招商引资的成果。
二是就业门路单一,三产的多,二产的少。这类人群主要由那些升学无望而或无力自费或不愿花钱岗前培训、且打工心急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少量厌学辍学而提前走向社会的缺文化、缺技能的离校生组成,主要集中在工种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收入待遇低不说,还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风险,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三是就业出路单调,传统的多,新兴的少。总体上看,“两后生”的发展取向以外出务工就业为主,大多靠自发外出或投亲靠友。他们所走的依然是“打工潮”初期的老路,要么跟父辈学,要么靠亲友带,要么随庄邻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干一行调一个生计;他们所干的纯粹是“出力流汗”之类的行当,他们所得的只能是“还那样少”,劳动力的含金量比较低,既无规范的用工合同,又无稳定的劳动关系,更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的福利待遇。
同时,“两后生”很容易成为家庭不和谐、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不良诱惑能力不足,如果家庭再管教不力,极易成为失学、失业、失管的闲散青少年而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以强化和提升“两后生”的就业素质
就业是国计之要,是民生之本。面对市场经济下我县劳动力就业的流向、供求、趋势和特点,“两后生”的就业绝不能停留在“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好,走出去总比闲在家强”的平稳就业阶段,切不可满足于“老有老的事做,小有小的活干”的基本就业目标,一定要在有效就业的实现模式上做文章,着力强化和提升就业技能素质。
一是“前”字,把握培训的前瞻性。培训要接轨就业市场,与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相衔接,应对企业缺岗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超前培训,大力推选校企联合办学。目前我县一些企业之所以出现“招工难”、“用工荒”,恐怕“难就难在”对技能工种的预测上,“荒也荒在”对技能培训的先行上。同时,将“两后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关口“前”移,从学生毕业离校前做起。教育、劳动、就业相关部门和各类中学要积极配合,要提高认识,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和不打算升学以及成绩不理想未能升学的学生状况,了解、统计家长和学生对升学、就业、职业技能的需求,实行跟踪管理,纳入后续培训就业的范畴,防止“两后生”流入社会、失去管理。
二是“实”字,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国家实施技能培训已经几年,有的培训都是免费培训,但是,大部分“两后生”培训的自觉性较差,没有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大都一毕业就跟随父母打工,因此我们的培训工作一定要强调和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提高培训档次,规范培训行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两后生”培训方案,增加技能培训专业,把培训与职业指导、就业推荐结合起来,与颁发各类技术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既为“两后生”提高某一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为企业发展提供和输送各类实用人才,追求实现劳动者“能干会干”和企业“急需急求”“双赢”的培训实效。
三是“多”字,拓展培训的多样性。我县对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还是较好地体现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的功能的,但仍需完善、提高、改进和探索,建议政府加大对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以增强我县技能培训的实力和水平。
四是“联”字,加强培训的联动性。要把“两后生”的培训就业纳入绩效考核,真正落到实处。从6月份“两后生”调查摸底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摸底工作受到一定阻拦,有的不积极配合填写调查表,有的只填部分学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各乡镇摸底上报初中应届毕业生1348名,高中毕业生778名,初中毕生生人数与实际相差5000多人,高中毕生生人数相差1500多人。“两后生”培训就业是关乎老百姓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要将培训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责任。教育部门每年负责组织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填写调查登记表,乡镇劳动保障部门和县就业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和就业安置,政府负责督查,只有这样才能把“两后双百”工程做好、做实。
(责任编辑:唐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