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三位一体”建设文化强县

发布时间:2010-07-12     稿件来源:     作者:

 
  
  龙山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一个山区大县,自然风光秀丽。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三位一体”,围绕“文化兴县”战略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品牌、艺术精品、文化体系等系统工程建设,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先后荣获“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坚持营造环境,强化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文化事业纳入全县“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决定》、《关于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实施意见》、《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进行决策与指导,统筹安排。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文化事业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由县委书记及分管领导负责,文化、民族事务等相关部门负责参与,责任到人。主要领导定期听取、研究和调度文化发展的相关工作。各乡镇也把文化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专职领导和专门人员,制定具体工作规划,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为了挖掘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在自治州八县市中率先将原挂靠县文化馆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组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编5人,由县财政全额拨款。并指导组建了龙山土家族织锦工艺行业协会、三棒鼓协会、土家打溜子协会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开发、保护协会。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该县把文化发展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2007年全县文化投入资金510万元,2008年投入资金650万元,2009年投入资金802万元,年增长率达25%,其增幅高于当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人均文化事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县启动了省为民办实事中2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完成了对3个农家书屋试点3000余册书籍、音像制品的配送工作。在里耶古城设立了副处级行政机构——里耶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将县文物管理所升格为正科级文物局。对全县2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的保护单位、8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及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2万余件馆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三是优化环境秩序。该县突出网吧整治重点,为了强化奖惩机制,县文化职能部门与稽查人员、稽查人员与网吧经营人员与网吧经营业主层层签订责任状,对稽查人员的工作职责,经营业主的经营规范、考评标标、奖罚办法都有明确的规定。设立文化市场奖励举报基金,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规范网吧经营秩序。同时持续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出版等文化商品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维护正常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坚持产业带动,促进文化事业兴旺发展。该县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以产业兴事业,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兴旺发展。首先是发展文化产业。该县努力发展演出业、旅游业、经营业和体育业。目前,全县有文化业余演出团队400余支,拥有固定人员1万余人。同时,组建了召市汉剧团、苗儿滩镇健身队等文化业余演出队,全县各类演出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逐渐形成了以里耶为龙头,以县城为中心,以洗车河、乌龙山、太平山为重点,以茨岩塘为补充的旅游格局。目前全县从事土家鞋垫的厂家经营业已达50余家,其中石羔镇的土家鞋垫厂家日产达1万双以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该县文化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同时该县借助龙山籍奥运举重冠军龙清泉的名人效应,开发体育广告市场和体育表演市场。其次是打造文化精品。近年来,该县精心组织文艺创作,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准及艺术价值的文艺精品。如大型土家族风情歌舞《毕兹卡神韵》、《毕兹卡恋歌》,溜子说唱《岩生佐阿》,歌曲《走进里耶》、《叭台叭台卡普它》、《送女行》,少儿舞蹈及音乐《点咚列咚列》、《装扮蓝色的地球》等,以及中篇小说集《湘西物语》、长篇小说《土司王朝》、《三朵玫瑰》、《贺龙传奇》,诗集《红狐·爱之舞》、《飘落的月光》,散文集《永远的风景》、《望乡》等。这些经过反复锤炼的文艺精品脱颖而出,在各项赛事件频频获奖。溜子说唱《岩生佐阿》在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获一等奖,土家族打击乐《毕兹卡的节日》在浙江舟山举行的“东方鼓韵”中国锣鼓邀请赛中荣获金奖,《装扮蓝色的地坏》获全国少儿舞蹈大赛金奖,土家少儿年舞蹈《点咚列点咚列》获全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金奖,歌曲《山妹子》、《乃哟乃》、《雏鹰展翅》分别获得湖南省“三湘蒲公英”选拔赛银奖。再次是开展文化交流。近年来,该县先后组织文艺队伍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全州性等文化活动共计200多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06年10月,在西安临潼举办为期5个月的“里耶古城秦简暨龙山民俗风光展”等,都浓墨重彩地宣传了秦文化和土家族文化资源;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由北京奥组委、文化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中,在湖南“祥云小层”内,该县选送的12幅土家织锦作品和田隆信、尹忠胜等四名老艺术人表演的土家族打溜子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作了40天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风格;2009年6月,该县土家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应邀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深受北京广大观众和国外音乐家们的喜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4台)、音乐频道(3台)、农业频道(7台)都多次播出过该县文艺作品。
  三、坚持夯实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一是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该县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修建了世纪广场、龙烟花园、农车乡大摆手堂、土家风雨桥等群众文化场所。同时又投入5000万元,对16个全县性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修复了“南岳宫和茨岩塘、兴隆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及“洛塔楠行坪华国锋办公室旧址”等;新建了“县民族文化影视城”和县图书馆;对县文化馆、影剧院进行了改造。加强了对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新建的每个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并配齐全了设备,农车乡、石羔镇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百强文化站“。里耶古城的保持开发被列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和文化旅游建设重点项目,目前已投资建设资金2亿多元。投入7800万元建成了县广播电视中心,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5.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5%。其二是切实保护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县共搜集整理土家族各类群众文化艺术资料千余种2000余万字,公开出版了《龙山民间花鼓选编》、《中国歌谣集(龙山资料本)》、《土家语情歌集》等专著100余种。2005年,该县完成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致使土家织锦、土家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四个项目被列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土家族梯玛歌、咚咚喹两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该县已有刘代娥、田隆信、张明光等5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彭南京、彭武庚、肖泽贵等8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代娥、叶菊秀2人获得“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其三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该县世纪广场“天天乐”,社会文化红红火火,夕阳红艺术团、无极健身队、里耶古城艺术团等,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戏,自编自演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同时,不少民间业余团队还走出县门、省门、国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近3年间,全县各艺团体开展送戏演出800多场次,县毕兹卡艺术团每年到城乡演出150场以上,县电影公司积极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送公益电影12000多场,基本实现每一个行政村(社区)一年看一场戏剧或文艺演出,一年组织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每月看一场电影。尤其是在全县性的大型文艺活动中,更是把民族民间文艺推向前沿,使之获得更多的展示和提高的机会。如,2007年举行的“西安临潼—湘西龙山‘秦文化之旅’暨中国湖南(龙山)第二届摆手节”就集中展示了土家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唐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