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政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遵循求真务实的途径,掌握求真务实的方法,进行科学调研十分重要。
一、政协调研工作存在问题
地方政协常委会在各项工作报告、履行职能等大都通过开展调查、视察或检查等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履职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政协调查研究工作已经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政协调研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课题选择不清,缺乏针对性。实践中,一些调研者例行公事,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报告寥寥无几。课题选择往往下级跟着上级跑,和当地实际时有脱节。对事关全局、影响重大的问题未能正视,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重视,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调研不分轻重缓急。
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调研实践中,因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问题屡见不鲜。有的满足于听个汇报、看个现场、开个座谈会,美其名曰“听看议”;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前呼后拥,讲求场面热烈,自我感觉“深入群众”。
信息不够透明,缺乏准确性。准确的信息是科学调研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信息不够透明。有的调查对象,因局部利益、本位主义作祟,汇报材料要么遮遮掩掩,要么粉饰太平;更有甚者,因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结论有失客观,缺乏科学性。在政协调研过程中,有的调研者只调查不研究,浮在面上,满足于感性认识,甚至凭主观臆断;有的将调查对象的汇报材料改头换面,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有的奉行“拿来主义”,东拼西凑,勉强成篇;还有的搞功利性调研,怕“捅娄子”,一味评功摆好,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改进政协调研工作对策
政协调研应站在实践和为民的高度,创新思维,为政协及其常委会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提供客观依据。
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政协调研不能只是简单地调查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重要的是看这种落实是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要看发展的数字和指标,更要看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人民的利益。要把求真务实贯穿到调研工作中,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怀爱民之心,听为民之言,思为民之策,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标准。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扎扎实实地开展调研工作,力求使人大调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亮点。当前要重点围绕“三农”、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中,要坚持依靠群众,零距离地倾听意见和呼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让人民群众从调研成果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把掌握确凿的第一手材料作为调查研究的立足点。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适时准确快捷地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摸透情况,抓准问题。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不仅要听会上的,也要听会下的;不仅要听干部的,也要听群众的;不仅要看面上的,也要关注点上的;不仅要到成绩好的地方,也要到成绩差的地方;不仅要了解正面的意见,也要倾听反面的看法。不能只凭听一两次汇报,看一两个景点,就评价工作的优劣。
把挖掘问题的本质作为调查研究的制高点。材料取舍,不能主观臆断,而要严谨求索;问题判断,不能泛泛而论,而要深中肯綮。调研工作要着眼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拿出可操作的对策。要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超前性调研,得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力度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
把调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调查研究的落脚点。政协调研是应用性调研,调研成果是常委会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常委会行使职权,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是政协调研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要通过调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责任编辑:唐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