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所谓经济圈、经济带或协作区,是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经济发展为纽带,在同一比邻地域内剪辑的一种协商为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性联合组织。放眼世界,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正在方兴未艾;关注国内,省际协作组织,邻省边区协作组织,省内地区协作组织也是层出不穷。《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比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意味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给武陵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简介
用系统论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下辖四个子系统:湖南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贵州铜仁地区,湖北恩施州、渝东南一区五县。该协作区国土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万,,左右,有上述六个地级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省。但这四个子系统的共有特点是各自居于不同行政区划,远离中心城市,没有形成连接全国大中城市的重要的交通网络,没有大产业和大商业,资源优势难以形成经济优势,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果不合理,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商贸部繁荣,生产要素不能合理流动,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系统自组织和中心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经济增长极的角度看,该地区缺乏起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强的特大中心城市,没有形成吸引力强的经济增长极。从现有的固有布局来看,吉首、张家界、怀化、铜仁、黔江、恩施六市仅能代表其行政中心地位,这是历史形成的,没必要改变,也难以改变。寻找、打造、发展能辐射、带动、壮大周边地区的强大经济中心应是时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当务之急。
用发展、前瞻的眼光看,启动“龙凤先行”,推进“龙凤”和鸣,打造极具无限韵味、深含无穷意蕴的“龙凤市”因是首选之策。把未来的“龙凤市”打造成60万人口、占地60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区中等规模的“三先”城市(湘西、鄂西领先---湖南、湖北争先---武陵山区率先)极具发展潜力。
二、组建“武陵省”,可能吗?
“人心难满”。刚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内人便得陇望蜀,期望能由“区”变“省”。对这一期望,我的疑问是:“组建“武陵省”,可能吗?”
1、昔日的“平原省”是如何被撤销的?
1)、“平原省”:成立时间:1949.10; 级别:中央直辖的省级;“省会”:今日的河南省“新乡市”;行政范围:1)、管辖2个市:即新乡市------安阳市;2)、管辖6个专区:湖西---菏泽---聊城---濮阳---新乡---安阳; 3)、共辖56个县------1个矿区------5个城关镇;2)、撤销“平原省”的时间:1952.11.15;3)、撤销“平原省”的原因:1)、“平原省”缺乏一个强大有力的经济中心城市;2)、河南、山东二省强烈要求恢复原来的建制;结果:原“平原省”中的29个县、900多万人划归山东省; 27个县、700多万人划归河南省。
2、曾经的“三峡省”是如何流产的?
1)、组建过程:A)、1984年组建“三峡特别行政区”:时任副总理的李鹏副总责;具体由组长李伯宁负责; B)、1984.7.31,将“三峡特别行政区”改为“三峡特区”,省级待遇; C)、1985.2成立“三峡省”,暂定“省会”---湖北宜昌市(“宜昌”:即过去的“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后改为“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D)、设立“三峡省”的初衷:为了安置因“三峡工程”而需移民的100多万穷困的群众; 当时的“三峡省”有500---600多万穷人。2)、“三峡省”行政区划:“三地一市30县”------即3个地区+1个市+30个县。具体指:A)、四川涪陵地区:辖:涪陵---南川---垫江---丰都---武隆---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10县市); B)、四川万县地区:辖:万县市---万县---开县---梁平---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 (10县市);C)、湖北。宜昌地区: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恩施。巴东 (10县市);3)、“三峡省”的流产:当时为组建“三峡省”的机构已设立---领导已到位---资金已有着落,“三峡省”的雏形已具备;但风云突变,变幻莫测,导致流产。核心变数:重庆市向中央提出:要求把蓄水位提升至180米,理由是现有的150米的水位,使万吨轮船不能到达重庆。如水位升至180米,这就意味着“三峡省”所需安置的移民数陡然增加了70万。这对当时穷困的“三峡省”是一个难以承受之重、之痛。
3、组建“武陵省”,可能吗?
1)、参照昔日的“平原省”,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同样缺乏一个强大有力的经济支撑中心,现在的怀化市、黔江区虽有一定的实力,但离能带动、辐射四周发展的强大经济实力还有一定差距;2)、参照过去的“三峡省”,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照样难以承受近3000万人口的老、少、边、穷的困苦现状; 3)、退一万步说,党和国家倘若真能成立“武陵省”,最大难题恐怕就是确定谁来当“省老大”。怀化?黔江?抑或其它?有“理想”人士提出,把未来的“龙凤市”定位为“省会”所在地,并且提出“堂而皇之”的理由,说“省会”---“龙凤市”恰好居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中心位置,现有的吉首、黔江等市区到“省会”---“龙凤市”是等距离的。换言之,“武陵省”就是要以“省会”---“龙凤市”为中心画圆,而其它现有的六市区作为地级市刚好处于等距离的圆周上,呈“众星捧月”,拱卫武陵省。听起来堂而皇之,细究起来,岂非痴人说梦?再说,“省会”应有“省会”的样子,应是一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军事中心”等等。现有的“龙凤市”具不具备“省会”的雏形?还有人说,“龙凤市”现在不是“中心”不要紧,一旦被确立为“省会”以后,所有的所谓“中心”还不“应运而生”?听起来言之凿凿,但用心体会,难道不是“天方夜谭”?这就好比鸡与蛋,究竞是现有鸡?还是先有蛋?照此逻辑思考,难免陷入“循环论证”的思维怪圈而不能自拔。4)、我们要澄清这一理念误会,首先就应该考虑:国家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初衷是什么?是由“区”过渡到“省”?还是要求和希望“老、少、边、穷”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能够抱团发展壮大?我想,其真实意图应该是发展,发展,在发展,以便让落后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倡导和主张的“包容式增长”。
三、龙山县应如何融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如前所述,龙山的命运决定在自己手里,除了发展,还是发展,并且要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结合龙山实际,笔者以为,龙山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壮大城市实力,发挥城市功能,,让城市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城市经济称为龙山快速崛起、迅跑、永恒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这就是笔者对龙山融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理性思考。发展壮大龙山的“城市经济”的良策有二:一是县内:竭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极力打造“北有民安,南有里耶”“哑铃型”的两个“三可”精品城区(“规划可见、现实可近、群众可享”);同时开发和挖掘“十二五”时期强力打造的“里耶---石牌”二级路沿线的城镇带或城镇群,精心培育里耶---桂塘---召市---洗洛---石牌五大乡镇群,使之发挥强大的整合与辐射作用和功能,影响周边地区的(渝)秀山、酉阳,(鄂)来凤、鹤峰。既壮大自己又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双赢”结局,皆大欢喜。二是现外:这是重头戏,即竭力加强与湖北来凤的精诚合作,利用地缘优势,促成“龙凤和鸣”,共同打造“龙凤双城”,实现“1234”的美好愿望:“1”:指一水,龙凤共有的界河与母亲河---酉水河;“2”:双城,指湖南龙山,湖北来凤;未来“龙凤市”的基础与雏形;“3”:特指要达到和实现的“三先”目标和规划:即在“湘西、鄂西领先---湖南、湖北争先---武陵山区率先;”“4”:要把“龙凤大地”打造成为吉祥“四地”:创业基地---流通旺地---旅游胜地---民生福地。真如此,就可以把“龙凤双城”打造成“吕字型”的“两省一城”。
为实现既定目标,龙凤两县人民高度一致,精诚团结。2010.9.28,“龙凤”两县政府签署的会议纪要和达成的十项协议和共识中,有5项协议对“龙凤先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8条:建立定期的协商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副县级以上领导领导协商会议;第6条:做好两县之间“十二五”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对接;第3条:统一规划两县产业布局,重点是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共同治理和保护酉水河;第9条:共同发展两县社会事业,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形成资源共享;第10条:两县人大、政协就“龙凤先行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展调研和呼吁,宣传部门对“龙凤先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创造两县和谐共进的舆论氛围。
龙山、来凤共谋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龙凤一体新蓝图
1)、2011.1.26,龙凤两县在龙山县会议中心举行春节团拜会,交流工作经验。
2)、2011.2.10,在龙山举行“龙凤先行区”规划筹建第二次会议。龙山的常务副县长陈向辉通报了“龙凤先行区”的申报情况,宣读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实施方案(纲要)》。来凤的县委办主任杨天龙宣读了《龙山来凤两县配合专家编制龙凤先行区建设总体规划协作方案》。
3)、两县达成共识:
1)、共同表示“龙凤先行区”的规划筹建中应始终坚持的基本思路:“三同三新六个一体”的基本思路。A)、“三同”:政策同等---发展同步---资源同享;B)、“三新”: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着力龙凤共建,打造率先发展新格局;先行先试创新,树立开放新形象。C)、“六个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产业一体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对接---公共服务一体优化---就业保障一体统筹---生态环境一体建设。2)、应坚持的五大基本原则:坚持开发开放,做强产业---全域规划,组团发展---基础先行,城乡互动---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先行先试,改革创新。3)、明确当前重点工作:
A、积极整合经济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城市一体化建设;B、努力搭建好武陵边区城乡一体、工业物流等发展平台。致力把龙山、来凤两县打造成武陵山区的吉祥四地:产业基地---商贸旺地---旅游胜地---民生福地,让两县“龙跃凤鸣”于武陵山区。
总之,要通过对“龙凤先行区”的精心打造、积极建设、良性发展和大力宣传,要把未来的“龙凤市”打造成酉水河岸的“一水双城”或湘西、鄂西边境的“吕”字型的“两省一城”。让她在茫茫武陵山区永远闪耀、灿烂、熠熠生辉。并使她成为鄂西南、湘西北跨省边境名副其实的璀璨明珠和门户城市。让“龙凤大地”成为创业基地---流通旺地---旅游胜地---民生福地。争取实现60万人口、60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区中等规模地级市(未来“龙凤市”)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唐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