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关于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年活动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1-05-23     稿件来源:     作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
  1、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2、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统筹人的发展。统筹人的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必须以促进农民素质全面提升为重点,推进农民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还要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农民适应现代城市、城镇的文明要求和生活节奏,最终融入市民行列,成为城镇和城市的居住主体。
  3、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证。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于物质文明,在发展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相比于政治文明,在重视程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应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二、当前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差距
  了解当前农民的素质现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自全县召开启动农民素质教育年活动动员大会后,农车乡切实深入开展了“农民教育年”活动,基本掌握了当前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差距不足,找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着力弥补的薄弱环节。
  1、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亟需引导转变。有的农民自己没有本事发家致富,但就是见不得别人富,巴不得“绑在一起穷”。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宗族意识、迷信思想等。在村支部和村委换届过程中,存在只支持本宗族人员的现象,拉帮结派,搞小团伙,对其他人不投信任票。由征地拆迁、林权纠纷等引起的群众上访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反映信访诉求时还存在无序闹访、集体访等现象。
  2、农民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亟需培训更新。农车乡农业人口约1.1万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600余人,而小学文化程度的5100余人,未上学和进扫盲班的5300余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真正在家种田务农的,主要是一些年老的农民和部分妇女。这部分人员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种田种地基本上靠天、靠经验,不愿、也不会在科技种田、节本增效上下功夫。我乡近几年来虽然加大了烤烟、林果、蔬菜、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但由于农民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掌握不够,市场化意识不高,在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种植推广时力度还不够,产业的种植效益还未充分显现。
  3、农民的道德水准不适应乡风文明的建设要求,亟需培育提高。客观地讲,农车农民道德水准的主流是好的,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但在少数农民中,助人为乐、拾金不昧、邻里谦让等传统的道德理念退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调查中,接近30%的人认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和好心人越来越少”;“如果遇到不文明的行为正在发生”,15%的人选择“事不关己,视而不见”。
  4、农民的行为习惯不适应社区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亟需教育养成。这些年,农车乡“农村社区化”步伐加快,2009年在农车村建成了示范农村社区,2010年开始进行整脏治乱行动。但是,部分农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没有随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发生改变,“农民市民化”步履缓慢。有的村庄经过环境整治过后,尽管不超过20米就设有垃圾箱,但仍有35%的农民承认“在最近一周中曾经乱扔垃圾”。
  5、重点工程施工施工环境亟待优化。我乡是龙山县东南大门,县委县政府对我乡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并极力解决,龙永二级公路改造和龙永高速公路贯穿我乡境内,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片区也已落户我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人畜饮水等许多重点工程均不少村寨实施,在进行重点工程施工征地拆迁时,由于不少农民思想素质和法律政策意识比较薄弱,还存在不少漫天要价、阻挠施工等现象。
  三、农车乡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具体实践
  基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素质的实际,今年5月,农车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决定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其主要做法是:
  1、坚持党政主导
  一抓组织协调。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系统、复杂的长期历史任务。不仅面临着资源、要素的投入问题,更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为建立和健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组织保证,乡里成立了农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所有班子成员为成员。同时,组建了工作专班,负责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并明确了具体专抓人员。
  二抓规划制定。规划是抓好素质提升工程的先导和基础。只有搞好规划,才能保证素质提升工程有序、有效推进。为此农车乡制定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五年规划,确立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以换届选举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集体荣誉感;以民族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以农业科技培训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种植烤烟、农作物技术水平;以整脏治乱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健康生活素质;以重点工程拆迁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政策法律素质。
  2、突出农民主体
  在推进素质提升工程中,农车乡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四大实事项目,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建共享,成为受益主体。
  一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入手,实施农村形势政策教育项目。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争当高素质新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并采取农民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通过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发放宣传单、创作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等手段进行形势政策宣讲,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二是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入手,实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项目。开展 “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系列创评活动,大力弘扬当代龙山精神,促进形成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是从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入手,实施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项目。组建了100人农车土家大摆手舞表演队,4支民族器乐队,经常性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政府和学校联合举办的五四青年节活动中收到成效。同时,还建立了农车乡舞蹈培训常年工作机制,以乡文化站为核心,常年组织开展土家大摆手舞、民族舞、广场舞等培训。
  四是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入手,实施农民读书致富项目。通过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向农村延伸等途径,每年向农村提供一定数量的适需书籍、音像资料,举办大型科普宣讲活动,在全乡开展以“学政策、学知识、学法律、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读书致富活动。
  四、深化拓展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在农车乡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培训主体积极性不高。当前农民文化素质还相对低,理论学不通,尤其是科技型产业方面。20%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要我做,不是我自己要做,理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在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主导下,催一下,动一下,农民难以发挥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励机制不到位,农民参与素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
  二是农民素质教育经费不足。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工作量大面广,所需投入比较大。由于乡级财政可用资金十分有限,难以配套培训资金。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只能通过不同渠道或多或少地作些解决,致使培训不能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特别是对一些急需培训的内容或人员,往往由于经费问题而无法及时开展。
  三是教育培训普及面不广。农车乡是劳务输出大乡,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常年在外,而未纳入培训之列。
  四是教育培训缺少有效平台。目前,农车乡培训没有主要阵地只能是短期培训。宣传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对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重大的涉农政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五是培训质量难于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由于方式单调,培训内容不系统、不深入,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业产业基地、技能操作基地等实践型基地很少,农民素质提高很难全面开花,无法满足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责任编辑:易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