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属湖南省边区农业大县,位于湘西州西北边陲,全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少数民族人口点67%。山地总面积占81%。今年以来,该县把加快建设“绿色”龙山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实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产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优势农产品基地不断壮大。优势农产品基地53万亩。其中烤烟种植8万亩,百合种植5.1万亩,柑橘培管14万亩,创建反季节蔬菜基地23万亩。二是畜牧水产业快速发展。生猪、牛、羊存栏22.84万头、4.24万头、4.28万只,分别同比增长1.83%、1.12%、2.41%;出栏16.67万头、0.61万头、3.34万只。家禽存笼62.45万羽,出笼58.12万羽,蛋品产量921.46吨。水产品产量1800吨,网箱养鱼1495口。三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壮大。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招商到位资金3.03亿元。着力解决了麒林生物、山水烟花、成美建材、仕昌松脂等企业存在的电力、资金等困难,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协调金山实业、兴隆纸业、馥生食品、现代中药、土家巧手等公司与银信部门达成流动资金贷款2.9亿元。成美建材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熟料生产线已顺利投产。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一是全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完成造林58509.6亩,其中补植补造30659.6亩,“八百里绿色行动”拓展工程造林7440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14910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500亩,德援项目森林经营补植1000亩。积极推进沼气综合利用,新建沼气池1004口,沼气池总量达3.3万余口。二是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已完成总投资1020万元的三元、英雄、大山沟三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扫尾工程,完成投资267.3万元大河电站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累计投资3080万元落水洞电站已开挖进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计划投资1400万元,完成茨岩塘等13处集中供水,召市镇等35处分散供水,解决28000人饮水困难。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17个村有通达工程扫尾,启动75个村的村级公路整修工程。实施了1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村庄道路硬化工程。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共争取到位财政扶贫资金2485万元,其中争取“两项制度” 1876万元,科技培训项目200.5万元,整体推进项目408.5万元。百合连片开发项目、整体推进项目、“雨露计划”项目、日贷项目有序推进。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百合连片开发项目、整体推进项目、“雨露计划”项目、日贷项目有序推进。各涉农部门积极深入扎实开展为农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培训农民7.5余人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0个、新技术35项,确保农业生产有序推进。农村社会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生动局面。
二、思考与探讨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龙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龙山”的战略任务,该县因地制宜,从全县大局和长远的自身特点出发,切实制定了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强县”战略,实行了保护和优化环境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举的举措。笔者认为要打造“绿色”龙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狠抓落实,才能快速跻身全国具有生态实力的大县强县。
(一)着力营造生态环境
首先,思想上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建设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出台一系列对生态建设重点扶持政策以及考核和奖励办法,从体制上保证“生态建设”战略的实施。县委、县政府要牵头抓总,组织环保、规划、城建、住建等部门认真编制生态强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召开全县环保联席工作会议,把规划生态建设任务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达给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其次,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把绿化造林、保持水土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来抓。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体系,做到蓝天、绿水、青山、气净。切实加大河道、病险水库、山塘堤坝、城市防洪设施整治力度,开展矿山和公路边坡复绿工作,加强城区周边山体林改造,种植生态公益林。
(二)着力培育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以山、水、林、路、田等综合农业开发为切入点,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优化生态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着力打造“一村一业”、“一乡一业”、“多乡一业”。把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形成以烤烟、百合、辣椒、三薯、反季节蔬菜、桔橙柚等八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禽特色养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一是开辟科技示范区。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型种养加工模式,对生产出来的废气、废渣、废液污染,利用生态食物链和有机微生物净化处理。二是创办绿色农业示范园区。重力打造高山反季节蔬菜、油茶、桔橙柚、烟叶基地建设,通过商标注册,组建规模绿色基地。
(三)着力发展生态工业
一要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加大招商引资投入技改力度,用于环保设施、节能降耗的投入和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降低或减少污染物排放。二要制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广清洁能源生产。出台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标准,一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对环保优秀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推动生态工业的发展。三要为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支持培育出的金山实业、馥生公司、酉源现代中药材公司、新世纪百合公司等10余家产值上千万元的大型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走绿色精深加工路子。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等模式,有效解决农民“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形成“基地连市场,企业连市场”的订单绿色农业产品销售网络,推动特色绿色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着力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
按照生态建设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要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加人均绿地占有率。二要根据各自的特色,编制规划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消灭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新建公厕、卫生厕所,乡镇村建立垃圾填埋场,村村设立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集中堆放、收集、清运、填埋。
(五)着力开发生态旅游
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市场需求,利用野生资源、土特产品丰富等优势,全县要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坚持在开发中注入生态理念,加强景点的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要特别注重与周边旅游开发相结合。要紧紧抓住打造秦文化之旅和土家族文化之旅的历史性机遇,发挥龙山连接张家界与猛洞河中间要道的区位优势,主动与周边旅游对接。同时,进一步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要在合理中开发和开发中合理保护。
(编辑:魏宏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