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13     稿件来源:     作者: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境内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为把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品牌农业,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一是产业基地稳步发展。“十一五”以来,按照《龙山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意见》确定的规划,形成了粮食、烤烟、百合、柑橘、蔬菜、中药材、两薯(马铃薯、红薯)、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生产。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9.2万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58.2万亩,直接带动20万农民增收致富,农村规模种养大户达2000余户。烤烟种植面积7.2万亩,收购烟叶22.4万担,实现烟农总收入1.9亿元;百合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鲜百合5.5万吨,创产值6亿元;柑橘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8万吨;商品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两薯(马铃薯、红薯)种植面积2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亩,年创产值8000万元;畜牧水产业肉类总产量2万吨,水产品产量3500吨。龙山百合基地被上海市蔬菜集团江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确立为紧密型蔬菜基地,龙山蔬菜基地成为长沙市蔬菜直供基地,现代中药创办的2万亩中药材基地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洗车河刘氏食品厂的腐乳加工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龙山县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而打造一个覆盖全县、各具特色、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五星级休闲农庄1个,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企业总资产达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利润2212万元,上交税金430万元。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龙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中突出亮点,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市场+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30个,专业协会12个,带动全县3761户农户7000余人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170万元,参加组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另一方面,全县规模大户有2200户,其中种植业大户850户,养殖业大户950户,加工、营销大户350户,其它类50户。营销大户外销农产品占全县外销总量的6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形成,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品牌建设初具成效。目前,湖南龙山县金山实业有限公司、湖南龙山县现代中药材开发公司、龙山县天缘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龙山县馥生民族特色产业有限公司、龙山县农夫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打造了“筠银百合干片”“筠银百合爽”、、“乌龙山百合茶”、“里耶脐橙”、“酉源中药材”等一批优势品牌。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20个,获QS认证8个,GMP认证1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个,获农博会、食博会金奖农产品7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
  二、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龙山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产业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在农产品结构上,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粗放型农产品多,农业收入依然是以基础农产品为主,标准化、设施化、高值高效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规模效应不明显: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构机制不健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仅是形式上的一种简单组合,未能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未能真正建立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合力发展的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抗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协会或合作社的预期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当前,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跟不上、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受自身效益和产值效益低于工业企业的影响,农业企业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将与“三农”关系简单地定位为客户和买卖关系,缺乏与农民结成长期利益关系的意识,其应有的产业链联结成乡、效益链联结三农、利益链联结农民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同时,受市场调节机制影响,企业吸附产业、吸附资金和资源的能力减弱,在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制约了其辐射三农、带动产业作用的发挥。如:作为龙山县主导产业之一的百合产业,虽有龙头企业支撑,但企业+基地+农民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覆盖农村面不宽、加工规模小。各类百合产品加工企业达几十家,大部分加工企业为自发式、分散式,尚未形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加工产业集群。在加工深度、品牌研发上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与产业效益关联度不强,缺少具有带动整个产业的高知名度百合产品品牌。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举措
  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亮品牌”的思路,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推进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市场体系、辐射带动农户、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打造覆盖全县、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产业体系。
  (一)抓基地,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根据龙山县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优质稻、烤烟、百合、柑橘、中药材、蔬菜及畜禽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联为一体。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抓好防洪、灌溉、排涝三大体系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村、林、电、路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土地、山林、水面等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要坚持以交通通讯开路,尽快建成内外畅通的运输网络和通讯网络,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二是围绕提质增效,建设种植业生态示范基地。科学管理、立体种养、精深加工和全方位营销,建设50万亩粮食(其中水稻24万亩、玉米16万亩、三薯10万亩)、6万亩百合、8万亩烤烟、14万亩柑橘、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油茶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以提高优质安全率,推动生猪、肉牛、山羊产业向适度规模、健康饲养、生态平衡、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方向发展。实现生猪60万头、肉牛5000头,山羊5万头,肉类总量3.5万吨。四是大力发展林果业。以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经济林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南竹、油茶、核桃等林果业,努力挖掘地方优势、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
  (二)抓龙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具有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生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的功能,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要树立培育大龙头、强龙头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实施组织引导。逐步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引导现有加工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实现对接,为双方实现交流合作、搞好产品研发建好平台,鼓励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联姻,共同加强农产品技术开发,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三是实施龙头带动工程。通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广大农民在行业协作(合作社)的具体带动力,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共享龙头企业技术资源和市场供求信息,增强驾驭市场能力,使农民成为发展龙头企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三)抓品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现有百合、柑橘、中药材品牌的开发、培育和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县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二是培养名牌产品。实施名牌创建工程,加强品牌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主动申请注册新商标,争创名牌产品,扩大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四)抓市场, 加速培育市场体系
  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或直接开办鲜活农产品超市,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五)抓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要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引导而不强迫,帮办而不包办,参谋而不决策,扮演好调控者、服务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一是搞好政策服务,切实制定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以及土地征用、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各项待遇,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承包、领办各类农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搞好资金服务,调整资金投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集中资金保大项目、大龙头,使龙头强,龙身壮,龙尾长;三是搞好领导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由过去重点抓地域、抓环节转移到重点抓产业、抓产品,由过去抓个别乡镇村组示范转移到抓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由过去包片、包点转移到包产业等;四是搞好农民自我服务,在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拓宽集体经营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主的农民自我服务体系,搞好农作物植保、农机、农资、信息、流通等方面的自我服务。切实完善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信息服务、农机服务、农资服务、病虫害防治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人为农业服务的功能,做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易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