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与湖北省的来凤县、宣恩县;重庆市的酉阳县、秀山县接壤,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国家西部开发县市之一。距省政府长沙市550公里,州政府吉首216公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34个行政村,总人口57.8万。近年来,龙山县紧紧围绕“生态优美、文明富裕、和谐民生”的生态建设思路,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工程来抓,通过建设生态新村、打造生态城镇、发展生态经济,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县主要河流果利河、酉水、洗车河等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和乡村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达到国家二级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全县林地覆盖率达到74.5%。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环保宣传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建立了县级领导分管、县直机关单位和乡镇包线包片、各负其责、层层管理的机制,对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治理等工作进行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二是确定工作目标。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绿色龙山”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实施方案,将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作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是加强宣传动员。县政府充分利用电视、会议、标语、三湘环保世纪行及环保征文活动等多形式多载体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切实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经济是政绩,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福子孙后代是更大的政绩”的意识,环境保护和构建生态龙山的责任感、紧迫感明显增强。
(二)加强城乡建设,打造宜居环境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开展了“创卫”、“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等工作,实行“门前五包”,县城垃圾清扫率和垃圾清运率达到90%以上,城乡卫生得到了较大改善,县城卫生面貌明显改观。2005年12月,县城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9月,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已基本竣工,县城垃圾处理场一、二期工程总投资4950万元。2010年7月龙山县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全面投入运营,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2.5万吨。2010年10月,污水处理在线监测设施完成安装调试,通过州环保局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全县排放污水管网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积极在农村推进沼气综合利用,全县新建沼气池1004口,沼气池总量达3.3万余口。按照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的标准,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环保建设资金逐年递增。二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推行绿色示范带动。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工作,2011年7月,编制完成了《龙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组评审和县人大审议,现正着手实施中。已成功创建3个省级优美乡镇(茨岩塘镇、洗车河镇、里耶镇),4个省级生态村(里耶镇比耳村、苗儿滩镇捞车河村、石羔镇泗坪村、正南村),其中苗儿滩镇捞车河村正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现已申报到国家环保部,待批。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绿色生态建设氛围浓厚,我县有两所学校(县高级中学、岩冲乡小学)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
(三)加强环境监管,打击破坏生态环境
一是关闭取缔非法排污企业。2006年,依法关闭淘汰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洛塔水泥厂,淘汰了1条4.4万吨水泥生产线。2007年依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两家小纸厂(川龙纸厂、酉水纸厂)实施关闭。 2008年炸废钒矿生产点1个。2009年,依法对影响里耶医院医疗环境的3家企业进行关闭或限期搬迁。2010年依法关闭了1家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企业。2011年5月,在全县境内开展非煤矿山整顿,对我县49家违法矿山进行了关闭整顿,有效地保护了我县的生态环境,维护了我县的社会稳定。二是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各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造纸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对兴隆纸厂和龙凤纸厂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确保其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组织环保、卫生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的通知》,对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民安水泥厂、茨岩镇、洗车镇等15家具有重点医疗废物和放射源的单位进行专项检查,杜绝医疗垃圾乱倾乱倒污染环境,督促医疗辐射设备的严格管理。责成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湘西州成美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龙山水泥厂与州环保局签订放射性同位素安全管理责任书;组织环保、公安、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龙山县供水公司、县铁合金厂、县粮食局、县疾控中心、县水泥厂的氰化钾、五氧化二砷、五砷酸钠氯化钴、磷酸铝、铯137放射源等危险化学品开展安全处置摸底检查,进行妥善有效地处理,对学校、医院的监管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三是排查和处理环境安全隐患。今年,在全县境内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对4家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进行了取缔,对 23家存在环境隐患的单位进行了限期整治,对城区25家燃煤锅炉、茶楼进行限期整改。
(四)促进污染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县政府与州政府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了我县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005年的0.77万吨减少到0.514万吨,削减量0.193万吨,削减率27.3%,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0.593万吨,减少到0.466万吨,削减量0.127万吨,削减率21.42%。我县已全面完成“十一 五”减排工作任务并通过上级验收。
我县积极加强企业污染治理,督促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各自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并与县政府签订《污染减排责任状》,促使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兴隆纸厂、龙凤纸厂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并通过了上级环保部门的验收和认定,国家已认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任务1052吨,两个纸厂共争取省级环保补助资金100万元,企业自筹治理资金250余万元;东升平板玻璃厂积极争取省级环保补助资金20万元,自筹治理资金120余万元,实施了该厂的废气处理工程;龙山民安水泥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的大布袋收尘设施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治理资金9644万元,一期工程管网建设全长60.75公里,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2010年通过了州环保局验收,目前运行正常,效果明显,全年可减排化学需氧量814.02吨,减排氨氮42.48吨。
我县积极推广天然气的使用和普及,紧紧抓住“川气入湘”的机遇,大力推广天然气的入户率,共投入资金3520万元,铺设管网200余公里,用户接近突破10000户,用气量达到660万立方米,累计节约燃煤使用量6270.13吨,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吨。有效地促进了我县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林地绿化率
一是狠抓珍稀动物植物保护管理。对境内珍稀野生植物和名木古木进行造册登记,严禁非法采集;对野生动物经营、加工、销售等进行专项整治,重点加强了县城集贸市场贩卖野生动物和酒店宾馆经营加工野生动物行为打击力度。二是狠抓林业项目工程建设。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项目以来,造林72.05万亩。“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五亿一千八百多万元,其他项目造林16.21万亩,其中长防林造林2.3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2.46万亩,德援项目造林10.65万亩,世行贷款造林0.57万亩,油茶低改造林0.2万亩。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目标3.79万亩,“八百里绿色行动”拓展工程造林目标0.74万亩,石漠化治理项目造林目标0.45万亩,。截止2010年,全县林地面积2332平方公里,林地覆盖率达74.5%。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式工业生产仍占主导地位
县域内大多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比重大,环境污染治理历史欠帐多。无成型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生产尚未集中于园区内,不便于排污集中统一管理,减少主要污染排放压力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耗惯性没有扭转,节能减排目标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协调,同时我县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相当薄弱,能源统计、能耗评价、考核体系尚不健全,造成底数不够清、指标不够明、信息不够灵。还有一些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投入不到位、协调不得力,未能正确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仍停留于“小打小闹”,远没有达到国家的工作要求,同时绝大多数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企业效益不高,污染欠账太多,靠自身加大投入解决污染治理资金十分困难,完成减排任务压力大。
(二)饮用水源地保护存在问题仍然较多。
一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紧迫感有待增强。多年来,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及生活习惯和意识上的差距等因素,一直未把水源地保护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客观上,目前城镇饮用水源地早已从以农业灌溉为主转变为以向城市供水为主,但在保护与管理上却仍然停留于传统阶段,只强调“供”,很少讲“护”,自觉保护水源的意识普遍不强。二是乡镇供水设施落后,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近些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水冲式厕所的粪便直接入河,垃圾倾倒入河等等,农村河道淤积和水体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污染通过地下水及交汇河道影响饮用水水源、增大水源地保护压力的同时,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成了大问题。经调查发现,全县乡镇除里耶镇饮水、召市镇饮水经简单消毒处理外,其它乡镇均为直接饮用,给群众饮水安全卫生带来了隐患。而目前由于农村供水设施跟不上,除县城区外,全县区域集中供水覆盖率仍然较低,已经成为我县实施城乡统筹的一大瓶颈。三是饮用安全保障规划滞后,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亟待形成。对饮用水源地周边产业布局、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及应急预案等均缺少应有的规范。四是环境执法、监测能力落后,不能适应饮用水源地保护要求。目前,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包括城镇和乡镇)监测均由县环境保护监测站负责。受条件限制,其中城镇饮用水源地每月监测一次,乡镇饮用水源地基本没有监测。监测项目共计12项,不及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29项,不包括特定项目68项)的二分之一,所监测的项目也只不过是一些常规的理化指标,重金属和生化指标由于没有仪器不能正常开展;乡镇饮用水源由于监测经费严重不足,以至于开展了两年的建制镇饮用水源水质监测也不得不中断。如果出现突发污染事故,上级监测部门也是鞭长莫及。
(三)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农村生活垃圾种类的增多,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目趋严重。原有的农村柴草杂物、人畜粪便、农药瓶罐与新增的塑料废物、电子废品等“白色污染”严重干扰农村环境的良性发展。由于我县农村大多农舍或沿河而居或依山而建的建筑特点,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要么下河、要么下山,下河的垃圾影响一条河,严重影响农村饮用水安全;下山的垃圾影响一片山,在整个人居的山寨周围滋生蚊蝇,产生恶臭,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近年来,河道堵塞、粪便污染等问题引发的农村环境污染纠纷投诉也随之越来越多。
(四)畜禽养殖发展亟待规范
龙山县禽畜养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禽畜养殖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衍生的环境污染,环境纠纷也较为普遍,防治和调节该类问题也是困难重重。据统计,全县34个乡镇 ,其中规模养殖的 35 家,养殖专业户履行环保审批手续的有 7 家,有排污设施的仅有 3家。首先由于我县禽畜养殖场废水废渣乱排乱堆,加速了当地水环境、大气环境、卫生环境恶化,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型养殖场基本没有污水废渣处理设施,粪便随意堆放,不仅没有起到堆肥的效果,常因雨水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场粪便污水氨氮含量高,病原体多,流入沟河造成水体污染;三是养殖场粪便大部分直接还田,造成局部土地污染,严重时土地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四是大部分养殖场距民房较近,难闻的异味使得周围村民苦不堪言。其次,小而散的现象十分普遍。受资金的限制和传统型养殖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意识。禽类以在农户庭院内及庭院周围放养为主,畜类以圈养和放养相结合,大都缺乏必要的禽畜粪尿收集处理设施,粪尿在村舍周围乱排,有些直接在居住的环境周围堆肥、沤肥,对居住环境卫生影响极大。
(五)生态文化宣传仍然薄弱
多年来,生态文化教育宣传单靠环保部门的宣传。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环境保护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协作,环境保护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监督、负责。生态文化教育宣传仅只是环保部门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环保意识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度仍然薄弱。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把生态县建设贯穿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县政府要抓紧组织实施《龙山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把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乡镇。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紧密合作,主动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二)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污染源源头控制,要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认真制定和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凡在水源保护区内兴建的项目,必须经规划、水利、建设、国土、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会审,防止和杜绝因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和长远利益。进一步严格城乡饮用水源地监督管理。要对饮用水取水、制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进一步细化、分解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大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重视建立预警制度,加强检测检验工作,建立正常的水源水质定期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发布水源水质信息。及时查处城乡饮用水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和打击非法排污行为。
(三)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不断将环境经济政策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以“农村和农业废物纯净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环保建设,同时推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措施,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为突破口,引导经营户搞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倡导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突出三大重点,巩固减排成果。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狠抓用能排污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突出抓好工矿企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三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步伐,从我县实际出发,组织推广应用国家和省州确定的低效燃煤锅炉改造、电机系统等重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鼓励支持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同时抓好节能减排日常监察和监控,认真抓好规模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管理,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促进规模以上企业率先实现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努力发展节能型工业。
(五)扩大环保教育宣传,形成全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仅仅只靠环保部门的宣传,应由县委宣传部门牵头,并组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门发挥宣传作用,宣传环保意识,让环保理念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保、监督环保。加强中小学生环保宣传教育,开设环保教育课程,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能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环境的习惯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