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是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之一。全县南北长106公里,东西宽32.5公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辖34个乡镇(街道),434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0.39万人,全县农村有 11.8万户。土地构成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龙山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对落后, 特别是农村群众住房普遍比较简陋、危房比例高、抗灾能力弱、人居环境差, 仍有部分特困群众长期居住在不具备防灾抗灾能力的危房中。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全县最边远的隆头、洗车、里耶、乌鸦等19个乡镇(街道)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42场次,专访群众近2100人次,征求群众意见400余条,使我们感受良多、启示颇多。今年省州共下达给龙山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1450户(第一批1050户、第二批400户),实际确定各乡镇(街道)建设任务1523户。于5月下旬完成了对象确定工作, 6月中旬前实现了全部动工,11月底前已全部竣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整理成文,并提出几点粗浅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是农村危房数量大。按照国家危房鉴定标准调查摸底统计, 我县农村现有危房5.1万户, 占农村居民总户数的46%。其中: 需拆除重建的危房2.8万户, 占全县农户数的25%; 需对局部构件进行更换维修的危房有2.3万户, 占全县农户数的21%。虽然,2008年以来全县共改造了3723户,但仅占危房总户数的7.3%。
二是农村危房分布地域广。涵盖了全县 34个乡镇(街道)所有的434个行政村。危房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偏远落后、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边远深山区。
三是涉及困难群众多。农村危房户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 经济条件差, 自救能力弱。全县5.1万户危房户中, 五保户850 户, 占17%; 低保户0.9万户, 占18%; 困难户2.5万户, 占49%; 一般户850户, 仅占17 %。
四是地质灾害搬迁任务重。全县现有急需整体搬迁的地质灾害危及点4000户, 需搬迁农户2800户。
五是抗灾能力弱。农村危房多呈木瓦房、土墙房等,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每年都会出现大量因灾毁损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补助资金标准偏低。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经济实力薄弱,特别是主要劳动力是单亲、弱智、残疾、久病的家庭,自筹资金困难较大,加大了改造难度。此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主要是由政府匹配一部分资金,农民自己自筹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运行。大部分危房改造的群众对于党和政府出资帮助解决居住环境问题反映强烈,态度积极,表示愿意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参与危房改造。但由于部分村民经济基础差,贫困程度深,加之所在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导致筹资困难。根据实地调查,就本县纳入危房改造工程的对象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反映筹资困难的问题。如华塘街道办事处官渡社区智障残疾村民罗玉萍是村子里出了名的低保户,与丈夫及两个小孩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残破的木瓦房。夫妇两人都是残疾,罗玉萍不仅肢残,还存在先天性智障,两人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全家每月仅靠低保金维持生计,基本上无任何积蓄,无其他经济收入,生活极度困难。谈起建新房则是罗玉萍夫妇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今年得到农村危房改造指标,可夫妇俩根本就无力自建房子。甚至由于自身的贫穷,亲朋好友怕他们还不起钱,也不愿借钱帮助他们。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农户进行房屋的改造和新建,而危改点的地基平整、搭建临时住所等都没有投入。虽然房子主体上完工,但还有水、电、路、广播电视、群众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因投入不足而跟不上发展需要,尤其是消防方面因水电、道路及通讯设施不完善存在着新的隐患。
三是危房改造成本高,给危房改造户带来新的负债。我县农房建设现状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住房建设普遍存在标准低、居住分散、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农村建房尤其凌乱, 多选择山边、地边、田边、水边、路边等。多数乡镇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部分危改群众居住在半山腰上,地基开挖工程量大,大部分材料都需肩挑背驮,农村危房改造所需建筑材料(如水泥、砂子、砖头等物质)的运输较远、地基开挖成本高,造成农村危房改造成本高,加上危房改造户属贫困弱势群体,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除国家补助的部分之外,需要危改房自筹部分的资金大都是靠借贷,给他们带来新的负债。而且农村外出劳动力多,造成施工人力不足。
四是危改工作经费不足。在危房改造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实地考察、现场勘测、印发材料、输机汇总等一系列过程,加上本级财政资金紧张,危改工作经费不足部分难以解决。
三、建议与对策
一是建议农村危房宜拆重建不宜简单修缮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基本上都属于农村的弱势群体, 家庭劳动力欠缺, 经济来源单一, 按照贫困原因大致可分为生产单一型、残疾型、大病致贫型、受灾返贫型、债务积压型和鳏寡孤独型等。从调查摸底情况看, 龙山县今年农村危房共1523户。房屋结构形式主要是土木、砖结构等形式。对于这些贫困户, 中央、省、市、县户均10000元的补贴资金对于其房屋改造无异于杯水车薪, 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并且有可能因为危房改造而导致其债务积压, 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而若只利用投入的资金对危房进行简单的维修, 则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住房结构危险问题, 房屋仍处于脏乱差的环境中,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 农村危房宜拆重建不宜简单修缮改造。
二是建议提高政府补助标准,最好不要一刀切。民政部门调研时发现,由于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是2004年制定的,随着改造成本增加,部分特困户虽然房子主体建好了,但门窗却没有资金安装,只好仍旧住在老房子里。建议政府补助标准最好不要一刀切,每户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调查摸底,要实行不同标准补贴,以避免有些贫困户建了新房,却因欠下一身债而重返贫困。
三是建议政府切实将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农业自来水、交通、卫生等部门的协调力度,应提前规划,统一建设,争取在危房改造时,把贫困地区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一并考虑解决,同步做好供水、卫生院、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是建议政府加大协调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危房改造户作担保贷款力度,督促解决农村特殊困难危房改造户垫资困难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国家补助的资金很少很有限,特殊困难危房改造户家庭筹集资金存在很大的困难, 建议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部分特殊困难危改户提供担保贷款,从而解决这部分危房改造户垫资困难的实际问题。
五是建议搭建互帮互助平台。要在农村以危房改造对象生产、生活需求为着力点,引导建立不同需求的互助小组,倡导“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精神,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格局,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地推行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危房改造对象的实际困难。
六是建议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除各级政策危改帮扶资金投入外,还可借助社会力量,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劝富济贫”,通过发行彩票,开展捐助等多种途径,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慈善事业,借助慈善力量,支持和参与农村危房改造事业,解决部分困难村民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
(编辑:易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