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努力建设龙山文化强县的思考(征文)

发布时间:2012-05-07     稿件来源:     作者:

(边区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中央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同提,再到如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我党对于改革发展的认识在逐步深入。文化强国是发展中的重大国策。
  我们通常都会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突出了文化的精神层面,实际上文化与经济建设这样物质层面的东西同样密不可分。文化能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如今,飞速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的中国,文化产业正在以其年均15%快速的成长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说文化建设既能产生精神财富也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谈文化强县,讲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应该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传承和弘扬,推动文化惠民,以文化建设改善发展软环境,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利用我县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创造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世界旅游组织展望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16亿人次,收入达2000亿美元,而中国接待的人数将由现在的5000万人次达到1.3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世界旅游组织助理秘书长杰弗瑞·利普曼说:“中国的旅游业有着雄厚的实力......中国的旅游市场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1978年,中国接待海外游客外汇收入为2.63亿美元,1996年,旅游创汇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92%。
  总的来说,推动民族文化及其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增强我县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县新一轮改革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这对我县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大手笔地推进。
  一、摸家底,立足文化强县的基点
  (一)民族文化资源基础深厚。龙山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也是“湖南省保护非遗十强县”。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秦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建设态势。目前,龙山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数量多、品质优。已有里耶古城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捞车河古建筑群、洗车河古建筑群等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太平山庙宇遗址等8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土家织锦、毛古斯、打溜子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田隆信、刘代娥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4个中国文化艺术之乡;有1个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有12个以中国土家织锦工艺大师;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而言,现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大类206项,已列入国家级代表作名录的有6项、省级的有10项、州级的有39项,已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有5人、省级的有8人、州级的有20人。龙山已获得38个“国字号”的文化品牌,具备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二)公共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并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同时,里耶秦简博物馆开馆,里耶古城遗址整体开放,以及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成功进入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覆盖全县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三)群众文化消费趋势加大。目前,我县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我县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中比例较大,到全国及周边地区旅游的人数较多,文化消费空间潜力巨大。随着“神秘湘西”旅游向我县延伸和我县秦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将不断得到提升。  
  二、找差距,破解文化强县的“短板”
  我县民族文化建设有待改进,其自身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交通、能源、信息等建设相对滞后。我县是无机场、无铁路、无高速的“三无”县,交通仅为“公路”,能源基本“进口”,信息“移动”才有,是典型的交通慢、物价贵、信息闭的内陆西部贫困县,民族文化强县受到严重的瓶颈制约。
  二是“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有待凸现。我县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不够大胆和迅速,脚步慢、步子小,没有彰显出文化强县资源和战略上的优势。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与繁荣需要我们有高调子、响声音、大步子、快动作,这样,才能使文化强县得到凸现。
  三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大手笔。从周边地区来看,酉阳县通过举办“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大赛”、“十万人同跳摆手舞创新吉利斯记录”、组建“中国土家族文化研究所”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进而做大做强“酉阳是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凤凰县正朝着将凤凰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目标奋斗。秀山县以该县的花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契机,着力将秀山打造成“中国花灯歌舞之乡”。我县有秦文化、土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建设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资源优势明显,但缺乏大手笔地建设,开发力度不够。
  四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力度有待发展。目前,我县已有旅游企业10余家,城区内有一定规模的酒店3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2000多人,文化旅游业年生产总值2千多万元。而凤凰县的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更快、品牌更响,《湘西州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凤凰县主导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面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主导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全力打造世界品牌大凤凰,休闲靓丽高凤凰,县强民富金凤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50亿元以上。”我县的文化产业与其相比,差距巨大,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力度严重不够。
  我认为目前龙山文化强县建设应该是:辉煌已成过去,发展任重道远,等待没有出路,落后只会剩下“残羹冷炙”,优势更应突出,劣势急需扭转,文化产业化需要加强。
  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县文化及产业建设存在的劣势,要求我们必须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利用我县现有资源优势,秉承“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抢抓机遇,努力推进我县文化及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聚优势,把握文化强县的机遇
  一是大的背景。200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2009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州也相继出台了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支持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县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方向,文化及产业建设的政策环境很好。  
  二是小的环境。充分利用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获批及龙凤经济先行区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推进文化及其产业的又快又好建设。
  三是高度重视。在2005年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始终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门路”和“力争十一五期末,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县紧抓 “强基础、扩内需”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打造景区环境的同时,着力建设大通道,在建中的永龙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开工的花里龙高等级公路,预期建设的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和黔张高速等一批重大的交通建设项目,将破解制约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
  四是积聚人才。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县重视教育、注重文化的传统,发挥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引进战略性文化人才,培养实用性本土文化文才。以人才推动文化,以产业带动经济。
  四、重行动,推进文化强县的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为推动龙山的民族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乘势而上,大力推进我县民族文化及产业的建设力度。  在我县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制高点,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县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不断增强我县民族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推动我县文化及产业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氛围,促保障,形成思想文化的优势开发
  一要大力塑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思想道德建设健康有序。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县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用全会的精神武装干群的头脑,统一干群的思想,增强建设文化强县的自信力。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工作,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集中力量办好龙山报、龙山新闻网、龙山电视台,办好一批栏目,做好多台节目,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舆论的主阵地作用。
  二要将发展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夯实文化及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组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鼓励文化企业“联营、连锁、连线”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且落实税收、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
  同时实现各旅游景区、各乡镇成立一个乡镇文艺表演队,拥有一批特色演出剧目和民族文化特色演艺精品。利用我县原生态的土家文化,结合秦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共生的文化所具有的唯一性和神秘性,精心谋划以秦文化、土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的文化品牌,打造有竞争力、有实力的演艺实体,创作编排一批代表我县文化水准的大型精品演出,推出一批宣传龙山的精品力作。把《毕兹卡神韵》打造成为独具龙山特色的精品大戏。
  (二)造品牌,提品味,拉动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
    第一,以秦文化为中心,提升龙山旅游链条的层次。我们要立足秦文化, 以古简、古城等珍贵历史文化遗物为主体,不断完善里耶古城考古遗址、秦简博物馆等旅游观光设施,建设里耶秦文化旅游产业园,形成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园区,进而带动整个龙山的旅游产业,提升我县文化旅游的档次。立足里耶古城遗址、秦简博物馆,打造秦文化品牌。
  第二,以土家文化为基点,打造民族文化的品牌。充分利用乡土文化遗产,致力于发掘深厚的打溜子、吹咚咚奎、唱山歌、摆手舞、哭嫁等民间文化,加大对它们的包装点缀,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它们的文化活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深挖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土家族文化,提升其对旅游的推动力。运用现代手段打造文化精品,加大文化对外交流力度,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旅游的竞争力。
  以洗车河古建筑群、捞车古建筑群、他砂靛房坡脚土家文化生态区为中心,进一步建设捞车河原生态土家民居博物馆、土家织锦工艺园、土家摆手堂等重点项目,使其成为集旅游、休闲、娱乐、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家族文化生态园。同时,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树立民族文化的理念,努力打造土家文化高地,建设民俗文化旅游胜地。立足土家古民居、土家族习俗,打造土家民族文化品牌。
  第三,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形成文明厚重的历史。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红军精神、革命传统和爱国教育基地的功能,使之成为周边省市红色旅游的目的地。紧紧抓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入选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机遇,构筑红色经典旅游产业。立足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第四,以自然遗产为依托,加强秀美龙山的建设。在龙山文化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发了秦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并加大了对乌龙山大峡谷、洛塔红石林等的建设,为构筑龙山文化旅游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培育和开发多元化的景点,实力打造秀美龙山。
  第五,以文化人才为推手,提高文化建设的队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大发展示范亮点的实力打造,以此代表我县的文化形象对外进行展示。紧紧围绕文化发展的目标,加快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用活文化能人,加强人才的教育引导,努力让文化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完善引进文化人才的政策,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文化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富民强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六,以区域联动为战略,推出形式多元的景点。努力构筑南有里耶、中有洗车、北有民安的文化发展格局。发挥里耶古城的龙头作用,做好洗车河流域土家文化、茨岩塘红色文化、乌龙山大峡谷的自然遗产文化旅游景点的发展,开发水上、陆地、低空等旅游项目,推出娱乐精品,全力构建形式多元的文化旅游景点。
  第七,以文化资源为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富有龙山特色和优势的土家族工艺品,开发土家织锦、竹雕、草编等土家特色工艺品产业,培育土家族工艺美术品市场。以土家腊肉、霉豆腐、大蔸菜、百合等为主体,形成土家特色食品产业链。大力发展以茶楼、休闲山庄、游艺场所为重点休闲娱乐业。整合艺术团体,深入挖掘土家文化资源,创作土家族原生态文艺作品,极力打造土家文艺演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编演文化大戏,宣传文化资源,彰显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大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开发文化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是全国文化强县先进单位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县文化强县的出路所在。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努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我们响亮地吹响了努力建设文化强县的冲锋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我县文化强县的实现指日可待。
  放眼未来,我县应牢牢地占居民族文化特别是土家文化的制高点,让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持。“十二五”期间,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扩大秦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在县内外的影响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达到文化品牌效应逐步形成,文化软实力充分彰显,文化设施全面改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的目的。
  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闯”突破桎梏、以“拼”树立形象、以“精”树立品牌、以“特”走向世界,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龙山文化及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编辑:魏开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