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如何在龙凤示范区建设中抢占土家文化制高点

发布时间:2013-10-17     稿件来源:     作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来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龙山文化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为此,笔者就如何借助龙凤示范区建设,抢占土家文化制高点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仅供参考。
  一、龙山土家文化资源丰富,并具有品牌性
  龙山是土家族聚集区,土家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素有“中国土家源”、“中国土家第一寨”等美誉。
  (一)土家族文化历悠久。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意思是“说土家语的人”,是土家人的自称,也是别人对土家族人的称呼。2003年,从里耶酉水南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专家推断早在人类初期龙山就有“土著”民族;2007年6月,从里耶不远的酉阳大溪笔山坝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来看,土家族进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时代;1976年,从里耶大溪口台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土家族在7000年前就已有活动。除此以外,龙山境内还广泛流传着反映土家族繁衍生息的传统故事,如兄妹成亲、八部大王故事等;还有许多历史遗存,如摆手堂的遗存、打虎溪的遗存、落子坪的遗存等等;龙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被专家称为“土家族文化生态的博物馆”。
  (二)土家族文化形式多样。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曲艺、传统戏剧等,据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龙山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7大类215项,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省级12个,州级45个,县级11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8人,州级37人,其中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咚咚喹等6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哭嫁歌、三棒鼓、土陶技艺等12项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田隆信(打溜子)、刘代娥(土家织锦)、张明光(摆手舞)、严三秀(咚咚喹)、彭继龙(梯玛歌)、彭南京(毛古斯)等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农车、兴隆街、苗儿滩、靛房等4个乡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关性保护示范基地,里耶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山县先后被授予“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族摆手之乡)”等称号,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1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12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人等“国字号”文化品牌46个。
  (三)土家族具有独特性。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首要特色,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洗车河、靛房、坡脚等一带,至今还有许多村民会说土家语,日常生活中用土家语交流。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800万土家人中,能说和能听懂土家话的人口约12万人,龙山就有8万人,占了三分之二;龙山境内现还广泛地传承着跳摆手舞、演毛古斯、打溜子、织锦、过赶年等土家族特有的习俗,清嘉庆、光绪《龙山县志》记载“土家赛故土司神,旧有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供肴馔,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在一片缠绵摆手歌中,“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帷董补(今农车乡一带)、五寨(今洗车河一带)二里最盛,屡出示而禁不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俗。”这就是“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土家族独特的文化盛况;还有既有工艺性又有民俗性的土家织锦,如清代土家族诗人留下的《竹枝词》写道:“土司祠畔柳絮斜,闺女人人会织花。花料织成皆并蒂,不知持赠与谁家。”“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锦被最有名。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田家洞里社场开,姊妹双双赴会来。最爱云鞋花满口,也装莲步上歌台。”另外龙山还有土家冲天楼、吊角楼等土家建筑。
  二、抢占土家文化制高点,龙山有坚实的基础
  龙山是文化资源大县,也是文化工作先进县,近年来,龙山大力加强文化强县建设,提出了建设“文化龙山”的战略,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创演了一批精品节目。龙山是土家族居住区和核心区,土家文化源远流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龙山深入挖掘土家文化内涵,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舞蹈《麻麻垅》在省第八届“三湘蒲公英”少儿舞蹈大赛和全国“蒲公英”第十一届青少年优秀新人选拔活动中均获金奖,歌曲《魂牵梦绕的祖国》在全国原创歌曲、歌词征集暨歌手选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特别是大型歌舞《毕兹卡恋歌》、土家族咚咚喹乐曲《山寨的清晨》、土家族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及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等节目被专家认定为民族文化精品,并在国内外舞台多次亮彩,如咚咚喹乐曲《山寨的清晨》、《乃哟乃》曾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六届索斯诺维茨国际民间歌舞联欢节,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曾参加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四国艺术节并到纽约演出,在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十一五以来,共创作各类优秀文艺作品200余件,获国家级奖励12项、省级奖励30余项,参加国际性活动3次、全国性活动20余次、全省性活动20余次。先后参加北京奥运会、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等重大文艺演出。
  (二)非遗保护成效显著。2009年我县在湖南省非遗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11年,在“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活动,龙山县获评“全省保护非遗十强县”称号,土家族织锦技艺获评“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项目”,另外我县两人分别获评“全省保护非遗特别贡献奖”和“全省抢救和保护非遗十大杰出人物”。
  (三)公共文化服务大步迈进。建成乡镇文化站34个,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站的目标;建成农家书屋434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1个、基层网点518个;开展演艺惠民演出600余场,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2000多次。
  (四)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近年来,通过建场所、带队伍、办活动,群众文化如枯木逢春,繁荣发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积极高涨,县城世纪广场、龙烟花苑、烈士陵园、体育馆等活动场所每天都有数百群众载歌载舞。一是民间文艺队伍蓬勃发展。全县民间文艺团队达到了近600支,有溜子队、摆手锣鼓队、摆手舞队、土家花灯队等,成员主要为土家族农民。部分文艺团队艺术水准较高、极具民族特色,如:无极文化健身队、夕阳红轻骑队曾到香港、深圳、厦门和韩国等地演出,并多次获奖;靛房镇农民土家族打溜子队曾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三届“盛世和鸣”金秋民乐节开幕式和全国第十五届“群星杯”舞蹈大赛,表演的土家族打溜子《雄鸡争艳》获得金奖。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先后举办土家族摆手节、舍巴日、文化遗产日、广场舞等重大活动100余次,特别是2005年,在里耶举办了全国滑翔伞锦标赛暨湘鄂渝边区民族文化艺术节, 国内排名前50名滑翔伞运动员参赛;有毗邻的湘鄂渝黔10个县代表参加湘鄂渝边区的民族文化艺术节,重现了“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2007年,龙山联袂举办了西安·临潼-湘西·龙山“秦文化之旅”暨中国湖南(龙山)第二届土家族摆手节,来自国家民委以及陕西、湖北、重庆、四川等兄弟省市的代表、重要客商与湖南省内的共计上万名观众观看了开幕式演出,场面恢宏,万人空巷。县毕兹卡演艺公司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年演出100余场。洗车河、贾市等乡镇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文化红红火火。
  三、实施六大工程,抢占土家文化制高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龙山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这一平台,抢占土家文化制高点,本人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实施文艺创作工程。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少不了戏的主角。就省内而言,如张家界市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自2010年10月上演以来,异常火爆,游客络绎不绝。还有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都是通过创作一台文化大戏,反映本地民族文化。龙山同样可以走这条路子,创作两台文化大戏,一台以反映里耶古城、古井的“秦朝大戏”,结合里耶旅游在里耶古城常年演出;一台以反映土家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大戏”,在县城常年演出。同时,对原来创作的大型土家族风情歌舞《毕兹卡恋歌》等剧目再次进行“打磨”深加工,使之成为土家文艺精品节目,并常年进行展演。通过创作和上演文化大戏,这样既可以打造土家文化品牌,又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文化旅游的活力和动力。
  (二)实施展示展演工程。充分发挥龙山县毕兹卡演艺公司这支专业的民族文化演出团队,创作和编排一批体现龙山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在新建的龙凤大观园土家文化展演中心常年进行演出,并结合“送戏下乡”,深入村、社区进行土家文化表演。积极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在春节、舍巴日、文化遗产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展示展演活动,举办三棒鼓、土家织锦、土家族打溜子等比赛。
  (三)实施阵地建设工程。按照龙凤示范区统一规划,高起点谋划,大手笔建设,全面启动龙凤文化产业园、龙凤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土家文化大观园、土家民俗风情园、里耶大剧院、中国土家第一寨、土家文化百里长廊、酉水文化长廊等重大项目建设,其中龙凤文化产业园建设包括土家工艺一条街,土家美食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等;龙凤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老年文化宫、龙凤文化广场等;土家文化大观园建设包括土家文化传习中心、土家文化研究中心、土家文化展示中心、土家文化展演中心等。整修建筑采用土家建筑风格修建,突出土家建筑特色,将土家族各种民俗融入其中,通过参观土家建筑、观看土家族文艺表演、品偿土家美食,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使文化阵地成为龙山来凤城市的一个新坐标,文化旅游的一个新景点,土家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四)实施宣传推介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建立龙山县非遗网,展示龙山自然和人文环境、非遗项目及保护动态;在龙山电视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定期播放龙山优美的自然风光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片;邀请各级各类媒体来龙山采风,组织各级传承人外出展示展演,展示推介龙山非遗风采;编写出版一批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书籍,刻录一套反映龙山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光碟。
  (五)实施文化节庆品牌工程。大力弘扬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举办土家族各种节会,努力打造土家族文化品牌,重点搞好“一节一会一赛”,即举办中国(武陵山区)土家摆手节、中国土家族民歌会、湘鄂渝黔边区端午龙舟赛。将原来举办的土家摆手节规格提高,由湖南湖北两个省共同主办,由湘西州和恩施州共同承办,邀请重庆、贵州等省、市、县(地区)参加。以此方式在龙山来凤一河相望的酉水河上举办湘鄂渝黔边区端午龙舟赛。在龙山新建的龙凤文化广场上举办土家族民歌会。通过举办节会、赛事,提升土家文化的对外影响,塑造“中国土家源”这一靓丽的文化品牌。
  (六)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国以才立,人以才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就龙山而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土家织锦等文化产业和文艺创作等领军人才;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具有舞蹈、音乐、戏剧等文艺人才;实施文化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搭建学习平台,定期举办文艺培训等;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开发工程,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重点资助一批在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创意等领域的本土文化人才;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鼓励和引导优秀文化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同时,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建立健全优秀文化人才评选表彰办法,对于优秀的文化工作者给予提拔和重用,对于特别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