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群众满意是最大追求

发布时间:2014-04-22     稿件来源:     作者: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大追求。
  一、在思想上服务群众。
  (一)增强党的宗旨意识。中国共产党员的性质在党章总纲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无论能力大小,都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始终忠实地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使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我们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先进性品质,决不能把权力当作以权谋私、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的工具,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三)立足于本职工作。共产党人职务有高低,权力有大小,能力有强弱,但都是人民公仆,都要从本职做起,从点滴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通过立足本职,勤奋工作来体现的,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中细致认真,尽心尽责,为工作献计献策,勇于实现工作中的创新,本职工作做得越好,成绩越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实践得越好。
  二、在目标上造福群众。
  (一)千方百计谋发展,当前,我们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发展的关键期。作为贫困落后山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围绕县委“12345”发展思路,对长期制约本地发展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的建设,投资建设一批规模大、支撑作用突出的骨干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追赶型增长。
  (二)多措并举增财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鼓励全民创业,加快制度创新,优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门槛,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现“零成本”注册。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破解资金难题,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减轻创业成本。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统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收取和发放,确保人人享受社会保障。
  (三)以人为本惠民生,民生问题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结合点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聚焦点,从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住房、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完善城乡低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保证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
  三、在行动上联系群众。
  (一)是听民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真正到群众中去,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到班组,亲自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与群众直接交流,才能有真实的民情民意,特别是党的干部,不能只听取自下而上的汇报,还要通过经常化与群众直接交流,在语言、感情、心理等方面和群众连在一起,安排部署工作时才会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是访民情,要深入到农村、到社区、到企业中去,问政于民求发展之策、问需于民求和谐之道、问计于民求创新之举,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扑下身子体察民情,了解和掌握宝贵的实践经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三)是帮民困,以民为先,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为了群众,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当前农村春耕大忙时节,各级各部门要抓好惠农政策的宣讲,技术培训与指导,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展“以焦裕禄为镜,与群众心连心”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深入结对帮扶村(社区)、联系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送资金、送项目、送科技、送温暖,增进与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