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惠农补贴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下面,笔者对如何完善惠民政策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我县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及主要做法
㈠落实情况
年最初实行“一卡通”方式发放惠农补贴涉及的惠农项目只有三项:中稻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和对农民油价改革综合补贴,发放资金1291万元。随着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和一卡通发放的普及,到2013年全县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补贴资金已达2.47亿元,补贴范围涵盖到农业、林业、农机、畜牧、民政、计生、渔业、社保等12补贴类型,补贴项目有91项,人均收益575元。一是发放农业补贴。2013年,共发放农、林、牧生产补贴20项,资金达到1.28亿元。二是发放社会保障补贴。2013年,共发放各项社会保障补贴30项,资金达到7498万元。三是发放特殊群体补贴。2013年,共发放计划生育类、移民类补贴6项,资金达到1051万元。
㈡主要做法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追究。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资金的监管,成立了专门减轻农民负担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核查、谁负责,谁督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将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项目资金监管作为各级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签订责任书,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对工作不到位、执行政策不力、项目资金管理不严,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各职能部门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自身吃透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发放公开信、张贴宣传资料、网络、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级工作人员还定期不定期地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宣讲惠农政策,使大多数农民群众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
强化公开公示,确保政策落实。公开公示是确保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不走样的重要环节,为此我县要求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个环节进行公开公示。对每项补贴的政策依据、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数量、补贴金额、反馈电话等内容在乡、村公开栏进行7天公示,确保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补贴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
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效益。县财政局会同相关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惠民资金发放情况开展检查,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落实好了财政涉农政策,管理好了支农惠农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补贴标准偏低。据调查,我县良种补贴执行标准是:中稻15元/亩,玉米10元/亩,油菜10元/亩。目前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补贴早已显得名存实亡,而各种补贴标准一直未作调整,农民普遍反映补助标准太低,补贴总额太少,特别是当前生产资料涨幅太大,削弱了各项补贴的激励效应。
补贴项目众多。2013年,我县补贴项目达91项,资金虽达到2.47亿元,但具体到每户农户只有几十或几百元,这些补贴资金相对于农业生产成本而言是杯水车薪,很难真正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农民根本就没有吸引力,这样也与惠农政策的初衷相背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县2013年发放的油菜良种补贴共61万元,补贴标准每亩10元,根据花名册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户补贴金额在10元以下,还不够买一包种子。
补贴方式欠合理。目前农业生产类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在内),基本上按土地计税面积进行补贴,变成了“土地补贴”。以粮食直补为例,我县粮食补贴面积一直是以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户纳税面积为依据,多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近一半田土处于荒芜状态,即使种植的田土也因各种原因,土地使用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却仍以过去的土地面积为依据,因此,有些农户虽然享有土地使用权,却未能享受到种粮补贴,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补贴发放过程繁琐。每年各项补贴通过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兑现到农户,方便了农民。但在补贴在发放过程中,要经过政策宣传、核实面积、公示、核实和录入农户基础信息、资金分割、补贴打入、检查督导等十余个环节,农业、财政、乡镇、村级的工作量大增,增加了各级财政的支出负担,造成了很大浪费。对此广大农民颇有怨言,基层部门也感到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作效率不高。
信息公开不同步。主要表现为公开的时间与资金到位的时间不同步。例如上级的补助乡镇财政资金的政策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布,群众知情快,由于资金下拨的环节、程序繁多,政策落实到乡、村、乃至群众,则需要一段时间,产生了信息公开上的时间差,群众难免产生误解。
政策难以把握。我县补贴发放实施多年来,各部门和基层反映由于政策或其它原因无法准确把握,落实政策比较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一是对部分农户的土地和退耕地已被征用却依然享受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二是农村低保户、特困户的界定非常困难,且受名额的限制,导致由于补贴享受不公而上访现象时有发生。
工作人员匮乏。目前我县34个乡镇(街道)财政所共有95人,平均每所2.8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县有8个所只有1人,由此可见财政所人员匮乏。要准确及时的发放各项补贴资金非常困难,特别是由于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造成发放难度不断增大,资金发放准确率不断下降,这样既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也损害了农户利益。如油菜、玉米等种植类补贴,大部分农户虽只有几元,但一个乡镇享受的农户都达几千户以上,财政所一个人录入一项补贴少则几天,多厕需要半个月以上,造成基层落实者出现巨大的时间压力、精神压力和体力透支。
三、对策及建议
提高补贴标准。对涉及物价因素的补贴项目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例如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项目应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倾斜种粮大户。由于粮价偏低,种粮只有走机械化、规模化道路降低成本才有钱赚,因此要鼓励发展种粮大户,加大对他们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持续干旱,影响了产量提高,让这些种粮大户利用这些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创新补贴方式。从目前涉农补贴实施情况看,这些补贴项目并未完全实现设立的初衷,只实现了部分功能。建议进行整合,提高标准,从有利于粮食生产品质提高,产量增长出发。例如:把良种补贴补贴到品种上;农资综合补贴按上年实际种植面积为依据,一次性发放,一经确定,三年不变。一旦发现土地转包别人,马上取消该户补助,应由土地租用户享受。
简化发放程序。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科学的惠农资金管理办法,尽量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和不必要的发放成本。
打造信息平台。乡村两级干部负责将在家的农户手机号码摸上来,并上报县里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指定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及时发放每项补贴信息,让群众知情快,消去时间差的误解。
强化公平公正。取消土地已经被征用的农户补贴;由乡镇纪委牵头,联合民政、财政、农业、经管等相关站所工作人员会同村组干部共同审定低保户、特困户等对象,防止人情关系,做到界定相对公平、公正。
加强人员配备。建议根据乡镇地域面积、总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规模等基本情况,科学核定乡镇财政人员编制。原则上两万人以下的乡镇不少于3人,两万人以上的乡镇不少于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