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关于龙山县土家织锦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15     稿件来源:     作者:
  2006年5月29日,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林乐成教授在里耶验收考核“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的座谈会上说,“通过现场考察,近身接触土家织锦,我感到忘我无我,进入到一个想象的意境。在这里,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土家织锦的体会。第一,从遍布城乡各地的民间土家织锦作坊,让我看到了土家织锦的材料之美、技艺之美、民俗之美;第二,从鲜丽多姿的土家织锦作品中,让我看到了土家织锦的形象之美、色彩之美、图案之美;第三,古老的龙山土家织锦史诗般的记录了土家人民世代相承的审美历程,这一点让我最为感动。不用申请,它本身就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土家织锦之乡’。”
  土家织锦作为生长在龙山这个“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博物馆”、“民族民间文化原始森林”中的魁宝和工艺奇葩在土家人的历史长河中辉煌了二千多年。然而,在数字化时代土家织锦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大美土家锦
  龙山县是中国土家织锦的主产地。“土家织锦产区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镇、捞车及靛房、坡脚……(《民间织锦·湖南民间织锦·土家锦》”。“目前全县有土家织锦艺人4034人,有织锦机3814台。全县织锦户基本上每户有一台织机。织锦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洗车河流域的洗车镇、苗儿滩镇、靛房镇、隆头镇、他沙乡和里耶镇、贾市乡、内溪乡,以及民安街道办事处。其中以苗儿滩为土家织锦的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土家织锦四向布陈。另外,30岁以上的苗儿滩籍女性,其中有80%的会织土家锦。因此,1995年12月,苗儿滩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土家织锦之乡’的称号。龙山是土家织锦的源,苗儿滩是土家织锦的根”(《2006龙山县土家织锦现状调查》)。
  古老的民间工艺。从龙山县境出土的陶纺轮、棕麻纺织物等文物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流传在素有“九溪十八峒”之称的酉水流域,土家先祖在那时就开始织锦了。据《后汉书》、《华阳国志》、《溪蛮丛笑》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土家织锦工艺起源于商周,初雏于秦汉,成型于两晋,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沿着土布、賨布、兰干细布、娘子布、苗锦、斑布、土锦、溪布、峒布、土绢的脉络发展而来。几千年来,土家织锦一直被历代蛮酋和土司作为上等贡品或土特产敬贡于当朝帝王。
  优秀的文化遗产。土家织锦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看好。截止2014年底,相继被国家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土家织锦之乡、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优秀织锦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23项。同时,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为土家织锦注入现代元素,“湘西土家织锦数据库建立及产业创新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列入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规范的工艺流程。为了让古老的优秀的土家织锦技艺走向市场,走向世界,龙山县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培训基地、龙山县土家织锦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同时,依托龙山县技工学校设立了土家织锦技艺班,专门培养土家织锦技艺人才。为了规范土家织锦工艺,出版了《土家织锦工艺教程》,发布了《土家织锦湖南省地方标准》。同时,加大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大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吉首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为土家织锦注入现代元素,“湘西土家织锦数据库建立及产业创新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2014年列入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精美的文化产品。土家织锦发展到今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装饰品和生活品为主的产品格局。产品包括壁挂、壁画、床罩、被面、座垫、地毯、提包、服饰、绣花鞋、锦包、马夹、土花铺盖、钱包、香囊、头巾、手链、电脑包等产品。近年来,共申请土家织锦外观设计专利150件,授权130件,注册商标2件。
  特色的市场体系。织女、作坊、基地、公司+传习所组成土家织锦特有的生产营销体系。目前,已注册成立了七家传习所+公司性质的土家织锦生产营销组织。其中,两家传习所+公司开辟了土家织锦网络营销推介平台。目前,土家织锦已远销英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南斯拉夫、赞比亚、俄罗斯、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2014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
  健全的政策保障。为支持土家织锦的发展,龙山县出台了《龙山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文件,设立县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包括土家织锦在内的文化企业。与此同时,加大对上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申报力度,让一部分文化企业从中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频危土家锦
  在数字化时代,纯手工艺特性为土家织锦带来震撼魅力的同时又为其扩大再生产带来阻力。正是这个纯手工艺特性的工艺流程无法让电脑分析土家织锦传统图案用以设计织锦程序来让现代机器代替传统织机进行规模化生产。正是这个原因让土家织锦的现代传承、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工艺传承频危。土家织锦工艺的手工性和繁杂性,导致单幅产品生产周期长,价值低,织女难以从中获得理想的利润回报,致使专事织造的越来越少,兼事织造的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的现状。目前县内从事织花的162人,其中专事织花的45人,占28%,兼事织花的116人,占72%。县内1226织花人群中有658人外出打工,占54%;其中从事织锦织造的少,改做他行的多。在658人中仅有53人专事织造,仅占8%,均外流到湖北来凤、恩施、武汉、长阳、重庆酉阳,秀山、深圳、张家界……等地从事织造工作。目前,从事织花的土家族妇女年龄均在3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土家少女基本不会织花。
  作坊式生产。虽然目前县里已有7个“传习所+公司”性质的土家织锦企业,但其实质没有脱离小农生产的模式-作坊式经营方式。土家织锦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大部分织女织造土家织锦仅为自发性行为,属自给自足、补贴家用的小农经济模式。“传习所+公司”只是遵循“提供图案样品-织女织造-回购-销售-提供图案样品”运行模式简单的循环,只起中介的作用,与规模化、现代化、集群化生产无关。
  产品去大众化。目前,土家织锦产品以土花铺盖(被面)、壁挂、锦包、枕巾、被套等传统产品和传统图案为主,占90%以上,主要为研究机构和收藏爱好者所看重。因织锦工艺特殊性和织女受知识和审美视觉的局限,涉及现代生活的锦产品只注重织锦的工艺性、实用性,而忽略了审美、质量和价格的对等问题。同时,织锦产品生活化、现代化程度低,难于满足大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市场化率底。一方面,民间属自给自足的市场体系,销售方式简单。民间织女织花意图简单,仅为补贴家用,没有把它当作产业来发展。销售织锦也只是通过墟场摆摊设点、委托(中间)商代销两种方式。另外,织女织花目的只是家庭自用:备办女儿嫁妆,不是为了销售。一方面,销售方式体现为中介式销售方式。没有科学的销售体系,属被动销售,缺乏灵动性。销售中介各自为政,无序竞争,销售零散、单一。内销的多,外销的少。再次,消费者结构单一,去大众化。目前,土家织锦的主要消费对象为政府组织、研究机构、收藏爱好者,与旅游消费商品的标签有一定的差距,欠缺大众消费者和大众消费市场。据了解,在政策宽松前,土家织锦政府商务礼品占50%,民间定制40%,研究机构收藏占10%。政策紧缩后,土家织锦的销售呈逆势局面。
  政策落实欠力。目前,四级政府,特别是国家、省都出台了若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涉及土地、资金、税费等方面。同时,对应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但在县级层面,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概念不清,事业产业混同。针对产业的优惠政策进不了文化企业。虽然,设立了四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但国家、省级资金量大面窄,对庞大的县域小微型文化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州)县级资金量小面宽,资金引导很难形成强大支持。
  产业土家锦
  加快土家织锦“家庭+作坊+特色村(基地)+产业化+公司+联营”生产营销机制建设进程,塑造土家织锦产业化之魂。
  原生态保护。土家织锦的美在于其原生性,原生性的根在于家庭。所谓“民间生大美”,“江湖有大智”就在于此。结合乡村文化旅游建设,以苗儿滩镇为中心,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捞车村为核心,规范“家庭+作坊+特色村(基地)”的土家织锦原生性织造模式,打造以家为点,以村为面的原生态土家织锦乡村特色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网点。同时,要注重土家织锦的版权保护,统一标识、统一注册,加强对土家织锦知识产权的保护。
  产业化提升。土家织锦不但需要原生性,更需要产业化。产业化是土家织锦的出路,是织锦传承之路。在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的引导下,要尽快建立“产业化+公司+联营”的土家织锦生产营销机制。织锦产品要跟着市场走,引领市场,就必须走出去,成为市场的流行色。要体现土家织锦内在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土家织锦的市场开拓,主要在于如何整合资源,即要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使热爱土家织锦的有才能的人进来。土家织锦的产业化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把传统的东西完整的继承下来,复制220种传统纹样,在传统的基础上搞开发,不能割裂传统,利用传统元素,传统纹样非常好;第二,材料选材要考究,工艺要讲究,产品要分档次;第三,改良装帧方式。同时,启动土家织锦产业园建设;第四,创新产品。土家织锦产品在传承传统产品的同时要向研发生产高档商旅用品和实用家居用品的方向发展。同时要采用“实体店+网店”销售形式。第五,启动土家织锦产业园建设,实现土家织锦传习、生产、营销集群化效应。
  消费性拉动。要让土家织锦走出政府消费,研究机构收藏的现状,就必须培育消费市场。大家知道,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的持久力量是消费需求,土家织锦的市场消费率是决定土家织锦产业化程度和发展进度的标尺。土家织锦的消费市场能否成为社会的消费热点是土家织锦产业化的拉动力。因此,我们应针对土家织锦原始的、古朴的工艺特性和内含的历史、工艺、科学和实用价值,从民族习惯、大众审美、生活需求入手,积极培育土家织锦的消费需求,用以满足消费者的共性需求。同时,加大土家织锦参与展销会、展览会、促销会、大奖赛的力度,为土家织锦“走出去”创造机会,将土家织锦产业化建设引向可持续发展轨道。
  政策性保障。土家织锦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产业化建设目前到了关键时期。随着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民族工艺品将大放异彩。土家织锦作为民族工艺品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政府应把她定位为区域经济战略性产业列入重点项目建设范围,并予以支持。一要优化传承机制。要明确传承人用“以师带徒”的形式规定传承人数,以解决工艺人才问题。加大经济管理经营以及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解决织锦企业所需的人才保障。二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首先要切实落实上级优惠政策,走出文献支持,口头支持的误区。其次,政府要真正有所为,从资金、土地、税费上加大扶持力度,真正解决织锦企业在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三要加强市场监管。要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次序,规范织锦价格体系,让土家织锦走出无序竞争的困扰。四要联动互赢。努力营造“产学研”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织女-家庭-企业-政府-社会”共受益的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土家织锦产业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