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早已拉开帷幕,扶贫队员如何深入基层践行“三严三实”,落实“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全面助推龙山县240个贫困村、183个经济薄弱村各项事业发展,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扶贫事业上积极进取,在为民服务上有所作为,如何争做一名又严又实的扶贫好干部?常怀“四心”,立足一线,真情帮扶,无疑是对每一个扶贫队员的必然要求。
(一)以“公心”立足一线,服务大局。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狠抓驻村扶贫工作,推进贫困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同步小康大局的关键。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更是对每一个扶贫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好的服务扶贫大局,扶贫队员就必须坚持“三个公心”。一是要坚持公益之心,助推经济发展。关心公益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党员干部,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扶贫队员,更应该牢固树立“公益之心”,牢记为民服务,用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及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快捷、高效推进贫困村各项事业建设,助推龙山经济整体发展。二是坚持公道之心,确保和谐稳定。扶贫,就要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公道正派是扶贫队员与群众打好交道的生命线,群众看干部形象如何,就是看干部是不是一身正气。防止“亲疏远近”的发生,就要坚持按原则办事,用权唯公、用权唯民。处处做到公道正派,绝不搞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让群众看得清、心里明。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作决策、办事情,不为私情所累,始终做到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三是坚持奉公之心,争当行为表率。如果把贫困村比做一艘航船,那么在脱贫致富这条航线上,扶贫队员则是“船长”。大风大浪里,航船驶向哪里,以怎样的速度前进,船长必须拿主意。这就考验船长是否把握住了克己奉公这根“定海神针”,自觉带头站稳党的立场,在大是大非前稳住心神,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真正地职守一域,尽忠一方。
(二)以“真心”扎根一线,真抓实干。一是“动真情”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要“弯的下腰”,扶贫队员就必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舍去面子、放下架子”,与群众沟通真感情、了解真问题、解决真困难,不怕见群众、乐于见群众、真心见群众,才能真正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群众融入为一体,把根深深扎到群众中,打牢扶贫工作的群众基础。二是“听真话”凝聚人心。“敢说真话”是查找问题的“敲门砖”,要取得村民信任,就要学会“听真话”、“听实话”;也只有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贫困村的致贫原因才找得准、脱贫道路才搞的清。扶贫队员要通过走访入户听取民意、召开群众座谈集思广益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意见,给讲真话者以“掌声”,对于群众说得不好听、不中听,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意见,都应当作大实话对待,只要群众出发点是有利于改进我们的作风,促进扶贫工作,支持村里发展,都要虚心接受,给说真话的群众掌声和赞许。三是“办真事”帮民解困。有了感情、了解情况,就要有行动,扶贫就要“动得了手”、“办得了事”。帮助村民不能走形式,装样子,民情民意面前,扶贫队员要说到做到绝不含糊。要能帮助村民解决生活生产难题,从群众身边的事做起,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就要动手,只要是让群众满意的就要做到,不管是修路、打深井,还是发展产业、鼓励致富,用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用身体力行让村民更满意。
(三)以“恒心”成就一线,有所作为。驻村扶贫工作是一件长期性工作,扶贫队员必须持之以恒,不断耕耘,才能有所收获。一是要持之以恒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着重围绕改善扶贫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配套,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农家”,为建设好现代农业打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持之以恒助民增收。要把建立起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当家”产业,作为驻村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因村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切实做好扶贫村群众的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脱贫致富本领。三是要持之以恒关注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向贫困人口覆盖。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突出生活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个性化扶贫措施,实现结对帮扶工作常态化。加强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重点瞄准孤寡老人、残障人员、“两后生”、孤儿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采取最低生活保障、集中供养、救灾救济等救助方式,一个不漏地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四)以“铁心”坚守一线,修身立德。党的纪律是铁律,扶贫队员务必“心中有戒”,用铁的决心、铁的定力、铁的信念,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一是戒庸。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能否找准方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能否找准渠道解决贫困村实际困难,需要扶贫队员们大兴创新之风、实干之风,使思想解放、敢于探索成为主流。二是戒懒。目前,少数扶贫队员认为“扶贫工作重在‘扶’,只要给村里带来资金,住不住村不重要”,在遵守住村制度上懒散涣散,在驻村时间上打折扣,没有将住村扶贫当作一项政治任务、一桩民心工程来看待。在要不要住村这个问题上,住村扶贫的楷模沈浩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正是他住村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才有带领群众办工业、兴商贸的一件件实事,才有与群众建立的深厚的情感,才有村民98颗鲜红手印的“三次挽留”。三是守法。作为一名扶贫队员,更应远离法纪的“高压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经得起考验、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始终做到不仁之举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清之行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