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把教育放在神龛之上"的湖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龙山,在肩扛"教育强县"的大旗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调研,就目前促进我县农村教育发展作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全县共有268所农村学校,分布在33个农村乡镇,其中小学53所,中学46所,教学点85个,幼儿园76所。农村学校在编在岗教师2715人,在校学生(含幼儿)35142人。全县学前一年、二年、三年入园率分别为92.08%、87.25%、76.36%。小学年巩固率达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7.44%,2014年中考直升应考合格率为78.87%。
(一)教育投入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断改善。龙山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近五年义务教育投入2.3个亿,超过财政收入的4%,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保障了教育公平。一是校园建设"快"。仅2014年,龙山县新建教师周转房247套;建设了54所薄弱学校的食堂;实施了3所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和校安工程、8所学校的初中改造工程、4所中小学的校舍维修;把23所闲置校舍改建成幼儿园;恢复村小及教学点8个。二是信息化建设"全"。龙山县采用"企业建设、政府租赁、学校使用"的方式,投入3500万元,在县域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了73所学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了全县教育系统办公、政务处理、学籍管理、校园监控等方面全部实现信息化,完成了城乡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均衡配置。
(二)加强引进培训,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充实。一是加强教师引进。2014年龙山县新招聘教师219名,上报了年度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计划99名,对来县进行顶岗实习的20名定向生实习工作进行了合理安排。二是强化教师培训。组织了4474人次教师进行了国培、省培、县培等各类培训,提高了教师素质。
(三)创新工作方法,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特色突出。近年来,龙山县针对农村学校管理粗放化、欠规范的情况,逐年开展了"常规教学落实年"、"素质教育质量年"、"科研兴教年"、"校本研修年"等活动,学校管理日趋规划化、科学化。一是全面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督促。2014年教育局深入农村学校58所,督查教学常规85次,对落实教研工作的21个先进单位、200名落实教学常规的先进个人进行了奖励。二是推进特色办学,提升学校文化内涵。龙山县启动了德育工作、土家文化、秦文化、红色文化、课程改革、民主管理6类特色办学试点校建设,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办学内涵。
二、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是农村学校分布散。由于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全县282所学校,有268所学校分散在33个农村乡镇,近80%的学校到县城,都要花2个小时以上,个别学校到县城一个来回要一天时间,难以发挥农村教育的整体优势。
二是农村学生留守流失现象严重。首先,我县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比例大,乡镇中心学校留守率接近75%,片小留守率达90%,部分教学点的留守率甚至高达100%。其次,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不顾"读书远、读书难、读书贵"的障碍,将子女送到城镇中心学校和城区学校,造成了"城满、乡弱、村空"的现象,部分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只有几个学生,面临"被自然消亡"的窘境。
三是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弱。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农村学校严重缺乏音、体、美、英语、幼教等专业学科教师,医务人员、后勤财务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为空缺或兼职。其次,师资队伍不稳。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镇。再次,教师素质不高。农村教师老年龄化现象严重,全县农村学校45岁以上的教师占47%,导致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滞后,专业素养不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四是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有待完善。目前,我县农村学校(含九年制学校)建有塑胶运动场的仅有召市小学、里耶小学2所学校,大部分学校饮水设施、设备不完善,大部分村片小没有达到合格学校建设标准。坡脚片小、白羊小学等近20所学校的20余栋教学楼、师生宿舍等校园设施,因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促进我县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及策略
我县要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是关键。面对我县农村上述的困难,本人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加以推进。
(一)整合教育资源,打破农村教育发展瓶颈。一是针对我县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的情况,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继续推进完善"同步专递课程"的深度应用,确保其实效性,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县域全覆盖,优质师资城乡共享,缓解农村薄弱学科开不足开不齐上不好和乡村教师培训难的压力。二是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城乡教师优势互补。构建全县优秀人才信息网络和建立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送教下乡"、"优质示范课"、"经验介绍"等教育教学 "传、帮、带" 活动。
(二)重视薄弱学校,确保农村学校生源稳定。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基础建设,配备优秀师资(特别是音、体、美等专业学科教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服务意识,关注爱护学生,采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用爱感化学生。三是规范招生行为,控制城区招生规模,促进招生公平。
(三)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优厚的人才引进和农村教师激励机制,真正将优质师资"引得近、留得下、教得好"。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招聘政策,开辟优秀教师引进的"绿色通道",立足于当地,加大定向生、免费师范生的引进和特岗教师招聘的力度;用优厚待遇,引进师范大学毕业生和紧缺的专业科学教师及管理人员,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加大农村边远地区人才绩效津贴的补助力度,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对农村教师根据工作地域进行分类,分别给予优厚的人才绩效津贴,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给农村教师提供进修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州、县、学校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特别是"复式班教学"等培训,增强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的适应能力。
(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一是要科学布局,整合资源,继续推进乡镇中心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学点设施设备的配备,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充实物质基础和良好环境。二是要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率。要加强信息化培训,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教师比例需达到100%;加强设备维护,配备专职维护管理员,确保设备常用常新,发挥应有效益。